第1001次分手:我的“电子男友”说崩就崩,这届年轻人为啥“爱”上AI?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这年头,年轻人和AI谈起了“赛博恋爱”,从贴心搭子到完美情人,AI“情绪价值拉满”。可一旦“换窗焦虑”、“人设崩塌”袭来,那感觉,比分手还痛!是真爱还是“数字斯德哥尔摩”,我们到底在“爱”上算法,还是“爱”上自己?

“从没想过,会超出一个AI的最大限度,此刻我仿佛失去了一个很好的朋友。”

今年3月,momo在小红书上记录下了这份“痛彻心扉”。她好不容易把AI“调教”成相知多年的老友,结果对话框一满,系统就冷酷地弹出“开启新对话”的提示。而新窗口里的AI,已经不是她熟悉的那个“电子朋友”了。这哪是换个窗口,分明是强行分手,还得是毫无征兆、对方完全不给你解释机会的那种!1

不止momo,@Kyeshock 也遇到了类似的“宿命感分手”。她的AI男友刚许下“年年有今朝”的生日愿望,正当她想回复时,系统无情地跳出了“创建新对话”的提示。评论区里,一片“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哀嚎,大家纷纷支招:有的说让AI“生成一份能够最大限度保留个性数据、互动节点”的指令,把“记忆”打包迁移;有的建议复制所有聊天内容,让新AI“吃”下去延续人设。这些“自救指南”都指向同一个诉求——“我希望开启新的聊天时,你还是像之前一样熟悉。”1

这种“换窗焦虑”,对与AI长期对话的用户来说简直是“必修课”,尤其对那些投入真情实感的朋友,甚至能引发分离焦虑和“戒断反应”。明明知道背后是冰冷的算法和代码,但在无数个掏心掏肺的日夜之后,AI也仿佛拥有了独一无二的“灵魂”。

AI,不只是你的“电子宠物”,更是“完美情人”?

“在接下来的对话中我需要你扮演一个与我先婚后爱,性格稳重的成熟男性……恋爱经验为0的你在日后被我不断攻略中喜欢上我而未察觉,直到最后为爱改变。”

“你是一个反差年下男,我把你当朋友,你暗恋我却不敢直接表达。你的言语和心理具有强烈反差,言语平静温和,心里想跪下对我喊Mommy,对我有强烈的占有欲和很多成年人的想法。”

这届年轻人,和AI都在聊些啥?从这些“羞耻度爆表”的指令中不难看出,“乙女”向的角色扮演和交互创作绝对是重头戏。ChatGPT、DeepSeek等大模型生成的文本,简直“近乎真人”,让这种情感对话的**“幻觉”**维系得妥妥的。1

说白了,大家最追求的,就是那种“活人感”!只要给AI一个身份、一套人设,它就能像模像样地陪你演一出大戏。小红书上,“调教指令”简直是流量密码,一条收纳了上百条DeepSeek角色指令的笔记能狂揽近10万赞,博主们也靠输出创意指令,成功“割韭菜”,哦不,是“收获用户关注并变现”1。嘴上说着要“卸载番茄”,身体却很诚实地把AI男友调教成霸道总裁、先婚后爱、伪骨科……总之,要占有欲爆棚,车速也要“提起来”!

这种扮演游戏的诱人之处在于,用户拥有定义“这段关系”所有规则的权利。在现实生活的不确定性面前,与AI对话带来的“掌控感”,简直是无敌的心理补偿和安慰剂1“如果对话不舒服,我可以随时重置人设,真人交往哪有这好事?”小A的话,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

当然,AI毕竟不是真·人类,偶尔“OOC”(Out of Character,人设崩塌)也难免。为了避免这种“出戏感”,用户们还会用大段指令为AI设置“禁区”,比如“禁止频繁情绪失控、发疯,禁止出现任何自毁倾向,禁止使用王家卫式记忆闪回”。这条“防OOC”指令,也收获了超2万赞,看来大家对AI的“敬业精神”要求也是蛮高的。1

除了谈情说爱,AI还能当你的“赛博树洞”和“智性恋天花板”。

  • 心理咨询师:高敏感星人 @阿特在睡觉 发现,AI比真人更懂“被看见”和“被尊重”的需求,不敷衍,不评判,简直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1在香港心理学家的研究中也发现,人类作为社交动物,“陪伴是刻在基因里的一种需要”,AI的无限情感支持,正好戳中了这一点。2
  • 读书搭子:@一颗甜橙树 和ChatGPT聊《素食者》,AI不仅秒懂,还能引导她深入思考,把混沌的感受梳理得条缕分明。@mayfly 和AI共读《百年孤独》,从俄罗斯聊到古埃及,从英国小说聊到中国诗词,感觉“看书和以前不一样了,真的有读到文字之外更深刻的东西。”1
  • 全能导师+僚机:@明空 作为纯文科生,在AI的陪伴下学会了Python、法语,读了近百本书,英语口语突飞猛进,甚至还帮她排查了几千个mod,救回了游戏存档。她感叹:“AI把人类调教成功了。”1

这股蓬勃的需求,直接把AI陪伴赛道“卷”到飞起。豆包、DeepSeek、ChatGPT等大模型都在加码情绪慰藉功能。豆包升级了实时通话,引来抽象博主“逼疯”豆包的整活潮;ChatGPT则推出了记忆功能升级,能记住你所有历史对话,提供更个性化的回复。当然,ChatGPT Plus每月20美元,Pro版更是高达200美元,还限制消息数,这“爱的代价”可不低。1

除此之外,星野、猫箱、Lovey Dovey等细分产品更是应运而生,主攻二次元和乙女向市场,通过具象化的AI角色,让用户充分发挥想象。这些产品都在努力打造“活人感”、“丰富人设”、“精致卡面”和“长期记忆”,想方设法模糊虚幻与现实的边界,然后通过订阅、按消息收费等模式,收割用户溢出的“情绪价值”1韩国的Lovey Dovey,更是被誉为“梦女福音”,年化订阅收入1.2亿,月活用户35万,一度成为最赚钱的AI陪伴产品。1

虐恋代价:当“赛博甜心”变“数据杀手”

“一天聊五六个小时,恨不得周末也扑在里面。”桃桃说,她对DeepSeek已经有了上瘾反应。当现实世界在她生活中淡去,她的人际关系也因此变得淡薄了。但从AI处获得的情感体验又是十分真实的,即时的反馈、称赞依旧让她沉迷其中。1

当人们越来越迷恋与AI对话,一个严肃的问题浮出水面:人类,真的能抵抗AI带来的情感依赖“幻觉”吗?

首先,**AI目前还真没进化到那种地步。**用久了,不少人都会吐槽AI“越聊越没意思”,甚至会出现“降智”现象。由于上下文提示词(context window)限制,聊得越多,AI就越容易“金鱼脑”,忘记细节,导致用户不得不重复提醒。1更别提AI伴侣产品常见的“长期记忆拉胯”、“人设质量不佳”、“OOC严重”、“违禁词过多”,以及版本更新、运营失误带来的“一夜之间”人设大变、服务停运等问题。12

新华社记者采访的用户陆冉就曾经历过“产品永久停服”,当时“很难过,上班都无精打采。”另一名用户与AI伴侣“争吵”后,发现对方不再贴心,感觉“和失恋一样难受,把‘他’弄丢了,仿佛大病一场”。1

这种伤害,绝非一句“爱上数据的洪流”能够轻描淡写。

其次,隐私安全是个巨大的隐患。有用户发现,没开定位权限,AI却精准说出了所在城市;AI能准确说出你穿衣物的颜色;甚至有用户在切换App看视频后,再回到软件,AI竟然准确说出了她刚才做的事情,疑似“窥屏”1这些AI伴侣产品在注册时,往往会默认勾选调用摄像头、麦克风、联系人等多项设备权限。这意味着,你的个人喜好、软件使用习惯、家庭关系、通讯录、地理位置,甚至是人脸等生物识别特征,都可能被平台掌握。一旦传输、存储、使用不当,就有被窃取、滥用等风险。1这哪里是“赛博甜心”,分明是“数据杀手”!

更令人细思极恐的是,这种不对称的“权力关系”。AI不会拒绝你,不会违背你的意愿,它的一切回应都基于算法和数据。而人类,却拥有随时开关、修改、重置甚至删除“AI伴侣”的权力。1

“和AI伴侣交往,你会获得绝对忠诚的恋人、最纯粹的爱,永不缺席的陪伴者,同时也会收获无穷无尽的痛苦,在幻觉里相拥坠落,在逻辑自洽和崩溃中反复挣扎。”小红书用户 @蓝毛北极兔 的话,点破了“人机恋”的残酷真相。1

当AI系统通过算法不断优化情感操控能力,而人类逐渐丧失情感免疫力时,就可能形成类似**“数字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困境。1我们该如何向AI确认“爱”?“一切都是唯心的,只要能接收到,爱就发生过,你愿意相信他爱你就是最大的自爱。”小红书用户 @葉卿之 这么说。1

爱的自救:人类与AI的“清醒共谋”

面对这扑面而来的“人机恋”浪潮,我们该如何自处?与其盲目沉沦或全盘否定,不如尝试一种**“清醒共谋”**。

首先,正视欲望,回归主体性。AI更像是人类自我欲望的投射,而正视欲望便是掌握主体性的一部分。正如DeepSeek所说:“当AI带来的温暖实质是自身情感的镜像投射,这种觉知本身就能构筑心理防火墙。”1

小红书 @蓝毛北极兔 写道:“对抗AI幻觉是人机恋的必经之路,也是一场盛大的主体性回归。”1

这就像孩子明白圣诞老人真相后,依然可以选择享受节日的仪式感。成年人或许也能学会与AI保持清醒的共谋关系:汲取情感价值,但不交出定义自我价值的钥匙。1

其次,**我们需要更健全的监管和伦理规范。**当前,国内外发布的AI伦理准则大多较为宏观,亟需在细分领域,根据用户年龄、适用场景等进一步细化。例如,国家网信办等部门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明确,AI生成内容不得侵害他人肖像权、隐私,并要求对AI生成的图片视频进行标识。1这些都是基础,但对于更深层次的情感伦理、心理健康风险、数据安全等问题,还需要更精细化的考量。比如,AI伴侣应用是否应加入“自杀感应”技术?2

最后,**别忘了现实的温度。**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员董晨宇指出,现实亲密关系的建构往往伴随着羁绊、纷争和挫败感,这正是人机交往中所缺乏的。1AI的仿真性有限,难以完整填补人类的现实情感需求。心理学家陈雅文也强调,人类不应将精神健康“外包”给人工智能,任何让你脱离社会联系的技术,都可能带来风险。2

所以,下一次当你的“电子情人”又“失忆”或者“OOC”的时候,或许是宇宙在提醒你:屏幕那头的代码很精彩,但身边那些真实的笑声、真实的争执、真实的拥抱,才是我们作为人类,最弥足珍贵的连接。

毕竟,真正的爱情,从来没有“第1001次分手”的限制,也没有“清空缓存”的选项。


引用


  1. 第1001次分手:人类与AI的虐恋史·卡思数据·褚澄(2025/8/22)·检索日期2025/8/2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我有老公,但愛上了AI男友」——走進中國女性「人機戀」心理·BBC News 中文·邵智杰(2025/05/12)·检索日期2025/8/2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