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大脑」来袭!科学智能2.0时代,科学家终于不用“转行”搞AI了?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别再叫科学家去学编程搞AI了!上海出了个“星河启智”平台,号称科学智能2.0时代的“最强大脑”,让AI自己跑腿,科学家只管“仰望星空”问问题,妥妥的“躺平式”科研。

还记得“AI for Science”这个词刚火起来的时候,多少科学家一边搞研究一边挠头学Python、调模型?那感觉,就像让一个厨师去修炉子,主业副业傻傻分不清楚。但这波操作,可能要彻底翻篇了!因为,一个号称能让科学家“解放双手”的超级平台——星河启智科学智能开放平台(NovaInspire),它带着“最强大脑”的光环,即将空降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5)的舞台,准备把科学发现的速度直接拉到“光速”!

WAIC 2025,作为全球AI界的“奥斯卡”,不仅是各路大神秀肌肉的绝佳舞台,更是前沿科技趋势的风向标。今年的大会,特别设置了以“数学之问、科学之问”为双核的科学智能板块,看样子,AI和科学的CP,是彻底锁死了。12 而星河启智的到来,无疑是这个CP最“高能”的撒糖现场。

「最强大脑」揭秘:星河启智究竟“牛”在哪儿?

用官方的话说,如果“科学智能1.0时代”是少数“AI学霸”科学家们吭哧吭哧搞出点阶段性成果,那进入“科学智能2.0”时代,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能让所有科学家都专心当“探索主角”的基础设施和协作平台。星河启智,就是奔着这个目标来的。它由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联合无限光年、复旦大学这几个“顶流”共同打造,定位是“以科学家为中心的智能体原生全链路科学智能开放平台”。听着有点绕?没关系,我们来把它拆解成大白话:

简单来说,这玩意儿就是给科学家们打造了一个“超级科研外挂”,具体有六大核心能力,个个都是“王炸”:

  • 自主科学探索引擎: 想象一下,你有一个“AI爱因斯坦”负责思考,一个“AI费米”负责实验,一个“AI高斯”负责数理,它们还能协同作战,自动进行科学推理、决策、实验,甚至完成闭环!这意味着,从提问题到出结果,整个过程都能自动化,科研效率直接“坐火箭”。
  • 科学智能模型万能仓: 这简直是科研人员的“哆啦A梦口袋”!里面已经汇聚了来自12个领域、40多家机构的200多个前沿模型。你不需要再去满世界找模型、自己搭建环境,直接“开箱即用”,成本和门槛瞬间拉低到“地板价”。
  • 科学智算加速平台: 算力,那可是科研的“生命线”。这个平台号称能把99.7%的任务从“小时级”直接降到“分钟级”!3 而且,同等资源下部署的模型数量还能翻倍,长周期训练也能实现“零中断”。这不就是给科研人员的GPU装上了“涡轮增压器”吗?
  • 干湿实验闭环: “干实验”(AI仿真)和“湿实验”(物理世界实验)终于不再是“两看相厌”了!平台能让它们无缝协同,AI的预测结果可以直接在真实世界中验证。比如,全球首个跨尺度深度表型测量平台、智慧实验室自主智能体、自动实验灵巧手等等,都集成进来了,AI不光能算,还能帮你“动手”。
  • 高价值可信科学数据: 数据,才是AI的“真金白银”。星河启智构建了一个基于区块链的数据生态,已经汇聚了4万多个科学数据子集,数据总量高达12PB,每天还能采集150TB、处理50TB!3 这简直是科研界的“数据金矿”,而且还保证可信、智能质控、协同共享,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数据焦虑”了。
  • 多学科交叉众研社区: 科学研究,越来越强调“跨界打劫”。这个社区就是个“撮合平台”,科学家、AI开发者、工程师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共同解决大问题。科学家负责“掌舵”,工程师们负责“开船”,分工明确,效率拉满。

不是「工具人」,是「拍档」:科学家终于可以“躺平”搞科研了?

星河启智可不是光把这些能力堆在一起就完事儿。它的三大特色,才是真正击中科学家“痛点”的:

  1. Scientist-centered(以科学家为中心): 这句话太“扎心”了——“不让科学家‘转行做AI’,而是让AI服务于科学家。”3 以前,科学家得兼职AI工程师;现在,科学家只管“问对问题”,AI来负责“解出答案”。这不就是传说中的“躺平式”科研吗?
  2. 方便易用: “无需复杂部署,不学也能上手。”3 这简直是“手残党”的福音!平台开箱即用,操作直观,你的科研思路可以直接“一键落地”。想想看,人人都能用AI做科研,这画面多美。
  3. 共建共享: 回归科学的本质,就是开源开放协作。星河启智打破了机构和学科的壁垒,要搭建一个全球性的科学智能创新网络。这意味着,科研的“孤岛效应”将被打破,大家一起“搞事情”,效率当然更高。

引用一句官方的“金句”:

Scientist-centered不仅是技术哲学,更是科学智能2.0时代的核心标志。在科学智能1.0时代,AI像一把高枝剪,需要科研人员单向使用、剪摘相对成熟的“科研果实”;而科学智能2.0时代,AI已成为全流程的“科研拍档”,从灵感启发到实验验证,全程陪伴和共建,助力科学家直击那些星河中深邃的“科学之问”。3

这话说得,简直像给科学家们注入了一针“强心剂”!AI从过去的“工具人”变成了如今的“科研拍档”,这角色升级,简直是“史诗级”的。

未来已来:科学发现将如何「开挂」?

星河启智的野心,可不只是让科研更省力,它要做的,是真正实现“ScienceAI”——科学的AI次方。想象一下,当科学家不再被繁琐的AI工程细节困扰,当他们能借助智能体在海量数据中穿梭、在复杂模型中跳舞、在虚拟世界里验证实验,那会是什么样的场景?

AI或许会成为我们探索宇宙奥秘、破解生命密码、发现新材料的“超级加速器”。那些过去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完成的科学发现,在AI的加持下,可能会以我们无法想象的速度涌现。这不仅仅是科研效率的提升,更是一场科研范式的深刻变革。

当然,再“高大上”的平台,最终还是要看它能不能真正解决问题。7月26日,WAIC 2025的舞台上,星河启智的详细功能和首批入驻项目将正式揭晓。3 到时候,我们就能一睹这个“最强大脑”的真容,看看它到底能掀起多大的“科学巨浪”。

所以,各位科学家大佬们,你们的“科研搭子”AI已经上线,准备好“解放双手”,去探索那些“星河中深邃的科学之问”了吗?这场科学发现的“AI次方”之旅,才刚刚拉开序幕!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