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那个曾霸气拒绝小扎15亿美元的「PyTorch之王」Andrew Tulloch,最终还是“真香”了,据爆料这次可能带着20亿美元的超级大包回归Meta!这波操作,简直是AI圈的“钞能力”秀,也把Meta的AI人才争夺战推向了新高潮。
就在上周五,硅谷的AI圈子再次被一颗“重磅炸弹”震得七荤八素:曾经让全网惊呼“有钱任性”的Andrew Tulloch,那位大名鼎鼎的「PyTorch之王」,正式通过内部信官宣,回归Meta了!12
这事儿有多“劲爆”?得从几个月前说起。今年8月,Andrew Tulloch曾**“凡尔赛式”地拒绝了扎克伯格开出的一个价值15亿美元的天价薪酬包**,当时直接把一众吃瓜群众惊得下巴都掉了。15亿美元啊!这数字,普通人怕是做梦都梦不到,他却能说不就说不。谁能想到,这才多久,他就**“打脸”回归**了?而且有网友大胆猜测,这波“回马枪”的薪酬包,至少也得有20亿美元了。13 真是“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钞票”啊!
「PyTorch之王」:这枚“香饽饽”到底有多香?
Andrew Tulloch这名字,可能对非技术圈的朋友有点陌生,但在AI领域,那可是响当当的**“大神级人物”。他不仅是Thinking Machines Lab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架构师,更被誉为「PyTorch之王」**。13
PyTorch是什么?简单来说,它就像是AI工程师们搭建复杂AI模型的**“乐高积木”和“说明书”。没有PyTorch这类强大的框架,AI模型的开发效率会大打折扣。而Tulloch作为PyTorch的灵魂人物,在Meta任职11年期间,深度参与了大规模机器学习系统的构建**,这让他成为了各大科技巨头争抢的**“战略级人才”**。1
想当年,早在2016年,OpenAI的总裁Greg Brockman就曾亲自“下场”挖角Tulloch。在一封给马斯克的邮件中,Greg直言Tulloch在Facebook(Meta前身)年薪高达80万美元,并担心他会借机抬价。1 结果,当时OpenAI那“区区”17.5万美元年薪加12.5万美元奖金的报价,在大神的80万面前,显得有点“不够看”。于是,Tulloch第一次拒绝了OpenAI。直到七年后,ChatGPT火遍全球,OpenAI估值飙升,Tulloch才终于选择加盟,参与了GPT-4o和GPT-4.5预训练等核心项目的研发。1
从拒绝OpenAI到加盟,再到拒绝Meta的15亿,最后又高调回归。这情节跌宕起伏,简直比硅谷职场剧还精彩!也难怪Meta前高管Mike Vernal直接点赞他是“一位绝对公认的AI天才”。1
小扎的「钞能力」:不是在挖人,就是在去挖人的路上
Tulloch的回归,再次印证了Meta在AI领域的**“人才饥渴症”。用“小扎”自己的话说,他最近一段时间,简直是亲自扮演了公司的“首席招聘官”角色。从发邮件、社交软件私聊,到邀请AI研究员到家里共进晚餐,扎克伯格为了招揽顶尖人才,可以说是把“十八般武艺”都使出来了**。1
这种“求贤若渴”的背后,是Meta千亿美元级别的AI投入和**“超级智能已见曙光”**的雄心壮志。他们今年计划在资本支出上投入高达720亿美元,大部分都将用于建设数据中心,以训练自家的AI模型。1
想象一下,Meta刚推出AI视频生成器,OpenAI就紧跟着甩出“王炸”Sora 2。这**“神仙打架”的场景,让Meta深知,光有钱不够,还得有最强大脑**。于是,扎克伯格开出的薪酬包,常常是1亿美元起步,上不封顶。1 在这波**“人才大迁徙”中,Meta已经成功从OpenAI、Google DeepMind、Apple、Anthropic、xAI等竞争对手那里,挖来了超过50名AI研究员和工程师。这些精英被整合到了新成立的“超级智能实验室”(Superintelligence Labs)**部门。13
甚至为了巩固后方,Meta还战略性地收购了数据标注初创公司Scale AI 49%的股份,并直接聘请了其CEO Alexandr Wang来负责这个新部门。1
Tulloch回归后,将直接加入Meta的“TBD实验室”,这个团队紧邻扎克伯格的办公区,正全力开发Meta的下一代大语言模型Llama。1 这可不是随便安排个职位,而是直接让他去“坐镇中军”,可见Meta对他的重视程度。
AI人才战:烧钱只是开始,未来的“牌面”何在?
Andrew Tulloch的“回家”,以及背后可能高达20亿美元的天价薪酬,不仅是AI圈的爆炸性新闻,更是当前AI**“军备竞赛”**的一个缩影。当顶级人才的价值被抬到如此夸张的数字时,我们不禁要问:
- 这些天价薪酬,究竟是对人才价值的合理评估,还是巨头们为了抢占先机不惜一切代价的“烧钱游戏”?
- 在人才和算力都如此烧钱的背景下,AI的未来发展模式,是否会进一步集中到少数几家拥有无限资金和资源的巨头手中?
- Tulloch的回归,能否真正成为Meta在AI领域**“弯道超车”的“定海神针”**?毕竟,人才的价值,最终还是要体现在技术突破和产品创新上。
这场看不见硝烟的AI人才战,已经从最初的技术探索,演变成了一场资源、资本和人才的全面战争。小扎这波“钞能力”的狂飙突进,无疑给行业又添了一把火。未来谁能笑到最后,还得看谁的“牌面”够硬,谁的“大模型”更给力。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AI的火焰不熄,这场人才争夺战就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