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Meta豪掷2.5亿美元,天价签约24岁AI研究员Matt Deitke,让全网直呼“贫富差距太大了”。这波“神仙操作”不仅刷新了行业薪酬纪录,更凸显了AI时代人才争夺的白热化,以及科技巨头对“未来可能性”的疯狂押注。
当你在深夜还在为“打工人”的明天忧愁时,有人24岁就能让扎克伯格亲自打电话、上门“求贤若驾”,还把报价从1.25亿美元直接翻倍到2.5亿美元。这不是什么玄幻小说,而是Meta近期在AI人才争夺战中扔下的又一个“王炸”——主角就是年仅24岁的AI研究员Matt Deitke。
这笔钱,四舍五入就是一栋豪宅再加一个私人小岛的节奏,难怪Deitke的初创公司CEO都忍不住调侃:“明年准备去Matt的私人岛上团建。”1 但问题来了:这位小哥到底何方神圣,能让“小扎”如此不惜血本?
24岁“凡尔赛”:从博士辍学到“天价offer”
Matt Deitke,这个名字可能对大部分人来说有点陌生。他曾是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的博士生,学业潜力不俗,但他偏偏选择了**“退学创业”**这条路,简直是现实版“霸道总裁剧本”的开场。
辍学后,他加入了西雅图的艾伦人工智能研究所(AI2),并在那里搞出了一个听起来就很高大上的项目:Molmo——一款多模态聊天机器人。简单来说,就是这机器人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同时理解文本、图像和语音信息,然后进行**“多维度”的推理和解答**。
Molmo之所以“有两把刷子”,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它背后的训练数据集PixMo。
“我们的核心创新是一组名为 PixMo 的全新数据集,其中包括一种由人类标注者通过语音描述方式采集的、全新且细致的图像描述数据集,同时还混合了一系列多样化的微调数据集,从而实现了新的能力。”1
划重点:这个PixMo不只普通,它还有创新性的**“二维指点数据”**,让Molmo不光能“听懂人话”,还能通过“非语言信号”进行交互。想象一下,你指着屏幕上某个区域问:“这里面啥情况?”Molmo就能秒懂并回答。这简直是给AI装上了“眼睛和手指”,未来在虚拟和物理世界中的交互,就靠它“搞事情”了。
去年11月,Deitke又和几个AI2的同事共同创办了初创公司Vercept,目标是捣鼓出能“自主打工”的AI Agent——就是那种能自己上网、独立完成任务的AI,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终结者》里会自我进化的AI?这家只有约10个人的小公司,已经拿到了包括前Google CEO埃里克·施密特在内的1650万美元融资,背景那是相当硬气。
所以,Meta看中Deitke,是因为他做的多模态AI系统,正好是所有科技巨头都**“垂涎三尺”**的下一代核心技术。Molmo项目,恰好踩在了最热门的赛道上。
凭啥值2.5亿美元?“业内大佬”也懵了
虽然听起来Deitke小哥的项目挺酷,但2.5亿美元这个数字,还是让不少“业内大佬”直呼**“看不懂,但大受震撼”**。
一位名叫bbminner的网友在Hacker News上直接开麦吐槽:
“我原以为这种薪酬是留给真正的‘巨擘’,比如Jeff Dean这样的顶级技术专家,或者那些深谙AI商业模式的高管……但这位年轻人到底特别在哪?他并不是‘顶级运动员’级别的存在。我查了下他的学术背景,说实话,并没有什么令人惊艳的地方。大概能当个二流大学的助理教授——当然这也很了不起,但远远不足以支撑2.5亿美元的报价。”1
(翻译一下:这小子何德何能?我们这些“老家伙”都拿不到的钱,他凭啥拿?)
在他看来,Deitke的Molmo项目,从工程角度看更像是大公司里资深研究工程师主导的“常规操作”,并没有达到**“独步武林”**的创新程度。毕竟,在大厂做类似工作的“卷王”们,即便天赋异禀,薪酬上限也不过是100万到200万美元。
所以,bbminner的灵魂拷问直击要害:“一个博士肄业生,学术履历中规中矩,在一个‘1.5线’实验室做了个相对普通的项目(多模态大模型和智能体,当然听起来挺潮),然后创业……这是否也说明,如今在人才争夺上的尺度已经严重失衡了?”1
AI人才:从“码农”到“印钞机”,比NBA巨星还狂
尽管争议声不断,Matt Deitke这份天价Offer,无疑是当前AI竞赛**“卷”到飞起**的一个缩影。
要知道,这薪酬水平,已经远远超越了那些“教科书级别”的科学家。曼哈顿计划的负责人奥本海默,1943年年薪折算到现在才19.1万美元,Deitke的报价是他的300多倍!就连登月英雄尼尔·阿姆斯特朗,1969年的收入折合今天也才24.5万美元,而Meta的顶级AI研究员,只需三天就能赚到这么多。1
想想看,当年信息论之父香农在贝尔实验室的“黄金年代”,研究主管和技术员的收入差距才12:1。现在?那简直是**“爷青回”的笑话**。
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David Autor甚至感叹:“当计算机科学家能拿到职业运动员的薪资时,我们已经迎来了‘书呆子复仇记’的最高潮。”1 没错,以前的“码农”们,现在摇身一变,成了科技圈的**“流量明星”**,甚至比那些在球场上挥洒汗水的NBA巨星还要“吸金”。
- 早在2012年,多伦多大学三位学者凭借一篇图像识别论文,就被Google以4400万美元“打包带走”。
- 2014年,微软研究部门负责人彼得·李就曾预言:“世界级的深度学习专家,其身价已与NFL顶级四分卫不相上下。”
ChatGPT发布后,这股“人才热”更是烧到了顶点。越来越多的二十出头AI研究员,像体育明星一样被“抢购一空”,薪酬轻松破亿,甚至还组建了“非正式顾问团”,集体讨价还价,玩起了“球员经纪人模式”。
更“壕”无人性的是,Meta、OpenAI、Google这些科技巨头可没有NBA的“工资帽”限制,竞价直接“无上限”。Deitke拿到的2.5亿美元,甚至比库里最新的四年合同还高出3500万美元!1 这简直是“神仙打架,凡人遭殃”——不,是“神仙打架,凡人羡慕嫉妒恨”!
Meta的“下大棋”:抢的是当下,赌的是未来
为了精准“挖人”,扎克伯格甚至亲自制定了一份“人才清单”。入选者通常有三大背景:AI相关博士学位、顶尖实验室工作经验,以及在AI突破性研究中的关键贡献。更离谱的是,这些“榜上有名”的研究员们,还在Slack和Discord等社交平台上建群,互通“报价情报”,活像个“内部交易市场”。1
面对Meta的“钞能力攻击”,OpenAI也坐不住了。虽然他们表示会“反向报价”(counter offer),但首席研究官Mark Chen也说了,不会效仿Meta的疯狂价格,因为“想在OpenAI工作,你必须相信OpenAI的未来价值”——言外之意就是:我们不止给钱,还给梦想。
但在上周的财报电话会上,扎克伯格却明确表示,Meta将继续“砸重金抢人”,因为他们**“坚信超级智能将重塑我们所做的一切”**。他认为,这类AI不仅会提升公司业务能力,还会成为每个人的“个人助手”,开启一个前所未有的“个体赋能”时代。
所以,这2.5亿美元,也许并非仅仅因为Matt Deitke“现在值”这个价,而是——Meta在赌他“未来会值”。正如一位网友在Hacker News上回应bbminner时所说:
“最好将其视为一种预期值。顶级AI研究的潜在价值,可能比一位顶级运动员还要高——但背后,也充满了风险。”1
这场AI人才争夺战,彻底改变了无数年轻AI工程师的命运,让他们从实验室的“书呆子”一跃成为**“身价过亿”的科技新贵**。Meta、OpenAI、Google DeepMind等巨头争抢的,不是这些年轻人已有的成果,而是对未来科技格局掌控权的无限渴望。他们下注的,是这些年轻人的可能性,是AI下一个时代的**“种子选手”**。这场“人与AI共舞”的未来,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