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在AI模型热潮与资本狂飙突进的当下,a16z联合创始人本·霍洛维茨呼吁AI创业者回归本源,强调果断决策、高效用人、深度产品集成以及洞察人才潜力的基石作用,而非盲目追逐规模或短期增长,以此穿越周期、构建长期价值。
硅谷的AI热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巨额资本涌入,新型模型层出不穷。然而,在这场由算力、算法和数据共同编织的宏大叙事中,一个清醒而深刻的声音来自全球最活跃的AI投资机构之一a16z(Andreessen Horowitz)的联合创始人本·霍洛维茨(Ben Horowitz)。管理着460亿美元资产的a16z,曾是OpenAI、Databricks、Figma等颠覆性企业的早期支持者,其投资哲学远超模型参数或快速变现。霍洛维茨的洞察,为当前AI创业者提供了穿越喧嚣、锚定核心的实战指南。
AI时代的企业生存法则:慢思考,快行动
霍洛维茨的“AI慢哲学”并非保守,而是强调在瞬息万变的AI世界中,回归企业经营最本质的几个“对的事”。他没有探讨下一个爆款模型或赛道,而是直指创业公司在战略、人才、产品和领导力方面的底层挑战,这恰恰是技术浪潮背后,决定企业生死的关键变量。
1. 决策的艺术:敢于直面“深渊”
在创业的旅程中,创始人最大的敌人往往不是外部竞争或市场不确定性,而是自身的犹豫不决。霍洛维茨以亲身经历为例,即便面对媒体群嘲与《地狱般的IPO》的封面标题,他仍在公司成立18个月、营收不足200万美元时果断选择上市,因为不这样做,公司将面临破产的命运1。
“你得盯着深渊,然后说:那边稍微好一点,我们往那边走。”
这种对CEO角色的定义,超越了简单的指挥或智力评估,直指在没有“正确”答案时,选择“不那么糟”的勇气与魄力。在AI领域,面对技术路线的快速迭代、市场需求的模糊边界,创业者更易陷入分析瘫痪。但历史经验表明,那些在早期因技术路线犹豫不决、或因市场反馈不明而止步不前的公司,往往最终错失了最佳发展窗口。霍洛维茨强调,真正的价值,是在所有人仍在观望、等待共识时,你已率先迈出关键一步。
2. 人才的杠杆:招募“能动”而非“能培养”之人
创业公司的核心资产是人,但如何高效地组建团队,尤其是在早期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至关重要。霍洛维茨对早期团队招聘的建议异常直接:招募那些能立即为公司带来“管理杠杆”的人,而非需要你投入大量精力去培养的员工。这意味着寻找那些不仅技术过硬,更能主动识别问题、推动解决方案、并能带动团队整体前进的人才。
他以Databricks的Ali为例,一位看似低调却展现出“天生CEO”潜质的工程师,能够理解客户、推进业务,并高效协同不同团队1。在AI领域,这意味着找到那些能将前沿模型能力与实际业务场景深度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他们能将复杂的AI技术转化为可操作的商业价值,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代码层面。在一个“CEO忙得焦头烂额、四处找钱”的早期阶段,过度强调培养,无异于雪上加霜。a16z的投资逻辑是,寻找那些能够让公司“更轻、方向更明确、节奏更快”的关键力量。
3. 产品的进化:深入流程,而非浅层“套壳”
当前AI创业面临的一大诱惑是“模型套壳”,即在基础模型之上简单封装一层应用接口,期望迅速融资变现。霍洛维茨对此毫不留情地泼了冷水,指出这并非新的现象,早在互联网早期就有人尝试在数据库外简单包一层来做产品,但真正成功的公司都进行了深度的业务重构和流程再造1。
他以a16z投资的AI编程工具Cursor为例,其核心并非仅仅接入一个GPT模型,而是同时运行14个模型,并深入理解工程师的思维流程与代码习惯。Cursor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增强搜索,更是“替你思考下一步”,将AI融入开发者的整个工作流程,从代码补全、注释生成到项目规划。在企业级应用中,这意味着AI产品必须理解复杂的业务逻辑、组织结构、权限管理和历史数据,而这些远非一句prompt就能解决。Databricks的成功也印证了这一点,其核心价值在于整合企业数据、权限、流程和分析结果,而非某个单一模型。
这反映了MIT Technology Review所关注的技术深度:真正的AI创新在于对底层机制和用户行为的深刻洞察,以及将AI能力无缝嵌入到实际工作流中的工程化能力。单纯依赖大模型,忽视应用层面的“硬核”集成和业务匹配,将难以构建持久的商业壁垒。
4. 投资的视野:重塑对人才的定义
霍洛维茨的投资哲学中,最引人深思的一点是其对人才的独特评估标准:不看一个人犯过多少错,而是看他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即聚焦其“长板”优势,并提供针对性保护。他最受争议的投资之一,是向WeWork创始人亚当·诺依曼(Adam Neumann)的新公司Flow注资。尽管诺依曼因WeWork的失败而备受指责,但霍洛维茨认为不应以一个人最差的时刻来定义其潜力。他看到了诺依曼在品牌打造、社区营造和空间设计上的非凡能力,并承诺亲自参与Flow的董事会,提供“当面直言”的关键指导,以保护其短板1。
这一洞察与Wired的哲学思辨不谋而合,它探讨了失败的意义、人类潜力的释放与保护。很多技术出身的创始人可能不擅长销售,产品型创始人不懂财务,但如果只盯着他们的短板,就会错过那些可能创造颠覆性产品的人才。a16z的策略是围绕强项构建团队、设计流程,让短板得到保护,从而最大化个人和团队的突破能力。这种对“不完美天才”的包容和结构性支持,反映了对创新本质的深刻理解:创新往往是少数人突破常规的结果,而这些人往往伴随着异于常人的优点和缺点。
穿越AI周期的前瞻性思考
a16z作为顶级风投,其投资策略不仅关注短期市场热点,更着眼于长期的产业生态演变。霍洛维茨的建议在当前AI领域具有特别的意义:
- 对算力与模型的理性认知: 尽管大型科技公司在算力和数据上拥有巨大优势,小型AI初创公司仍有机会通过构建与众不同的、具有独特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来竞争2。这可能意味着聚焦特定的垂直领域、采用模型蒸馏技术构建更高效的模型,或将基础模型与领先的数据平台深度结合2。霍洛维茨和安德森均认为,大模型性能提升100倍是可能的,但关键在于初创公司能否在特定领域形成差异化。
- 商业模式的内生价值: “数据作为可出售资产常被高估,真正的价值在于如何利用数据,而非数据本身。”2 这句话再次强调了深度产品集成的重要性,即通过AI将数据转化为可操作的商业智能,而非简单的数据出售或模型调用。
- 风险与泡沫的常态化: 历史上的重大技术进步几乎都伴随着金融泡沫。AI热潮亦不例外,但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即便伴随投机,最终仍能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2。a16z的策略正是在泡沫中寻找那些具备真正底层价值和突破性能力的团队,并以长远的眼光支持其发展。
综上所述,霍洛维茨的洞察为AI创业者提供了一幅清晰的蓝图:在宏大的AI叙事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功的关键不在于盲目追逐最新模型或快速融资,而在于回归创业的本质,把那些看似不起眼、却最为关键的几件事做对。这不仅关乎企业的生存,更关乎AI技术能否真正为人类社会创造深远而持久的价值,而非止步于华丽的表面。
引用
-
460 亿美元 a16z 创始人本·霍洛维茨:AI 先别做大,先把这几件事做对·AI深度研究员·AI深度研究员(2025/9/11)·检索日期2024/5/29 ↩︎ ↩︎ ↩︎ ↩︎
-
世界顶级风投a16z创始人对谈AI与创业,信息量爆炸!·华尔街见闻·腾讯科技(2024/5/18)·检索日期2024/5/29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