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黎明前夜:芯片重构Agent生态,开放协作驱动机器人涌现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在2025骁龙峰会上,宇树科技王兴兴等行业领袖揭示了具身智能和AI Agent发展面临的碎片化挑战,并强调了端侧芯片、开放协作与统一标准在构建未来AI生态中的核心作用。高通正通过“AI加速计划”推动混合AI架构下的跨终端智能服务,预示着一个以服务为核心、由芯片驱动的具身智能新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在高通2025骁龙峰会的聚光灯下,具身智能和AI Agent的未来图景被一针见血地剖析。宇树科技CEO王兴兴的“大实话”不仅揭示了当前行业发展的症结,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挑战却又潜力无限的“黎明前夜”1。这场由芯片巨头高通组局的盛会,汇聚了从硬件、模型到操作系统等各层级的核心玩家,共同探讨了AI走向物理世界与多终端协同的关键路径。

技术融合的底层逻辑:具身智能与Agent的端侧演进

具身智能,作为Agent落地终端的终极想象,正从概念走向现实。然而,这条路并非坦途。王兴兴指出,当前机器人领域的技术路线高度碎片化,导致整体进展不如预期。他坦言,即便宇树前几天开源的世界模型,也无法直接在工厂中落地使用,这促使他呼吁行业效仿OpenAI早期开源GPT-1/2的策略——“既然现在大家开发的模型都还不能部署直接用,那还不如开放出来”1。这种开放精神旨在加速全行业共同进步,跨越目前普遍存在的“模型无法直接部署”的瓶颈。

在这一进程中,芯片的重要性被严重低估。王兴兴强调,机器人对算力、散热和通信能力有着严苛要求。高算力芯片体积大、功耗高,难以集成到机器人有限的空间内,电池续航和散热也成为巨大挑战。他预测,未来具身智能所需的峰值功耗应控制在100W以内,平均功耗仅为20-30W,这使得手机芯片等类似芯片在机器人身上的应用极具想象空间1。此外,通信质量和线缆简化同样关键——工业机器人60-70%的故障源于线缆问题。未来机器人每个手臂仅需一根线缆的愿景,要求通信协议和整体无线通信架构进行根本性调整。

面壁智能CEO李大海则从Agent系统的角度补充了端侧模型的重要性。他认为,端云协同已是行业共识,端侧模型将是整个Agent系统中最核心的编排者1。端侧模型具备“永远在线”的感知能力、基于设备隐私的上下文理解,并能协同云端Agent完成复杂任务。以汽车座舱为例,端侧模型可在本地感知用户需求(如儿童哭闹),并智能地触发云端更强的语言交互模型来提供服务,同时有效保障用户隐私。李大海强调,端侧模型未来需要不断提高其**“知识密度”**,具备更强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能力,预计每三个月提升一倍。这要求端侧模型与芯片、终端、系统之间进行深度协同。

跨界协同效应分析:芯片巨头的驱动与生态重构

高通作为芯片产业的领导者,敏锐捕捉到这一变革浪潮,并积极扮演着推动者的角色。在2025骁龙峰会·中国上,高通携手GTI、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小米、荣耀、vivo、OPPO、中兴通讯、龙旗科技、华勤技术、立讯精密和面壁智能等众多合作伙伴,共同启动了**“AI加速计划”(AI Acceleration Initiative)**2。这项计划旨在推广混合AI架构,释放边缘智能的全新能力与应用场景,加速AI在千行百业的规模化落地。

高通公司总裁兼CEO安蒙在早前的演讲中便提出,AI将成为“新的UI”(用户界面),并驱动从以智能手机为中心转向以智能体(Agent)为中心的计算架构变革。这一愿景得到了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亚勤的认同,他强调大模型将在云端不断发展,而AI走向边缘、向边缘智能落地已成为大的趋势2。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对人机交互范式的一次深层重塑。

产业实践者也积极响应这一趋势。理想汽车副总裁勾晓菲指出,自动驾驶将使汽车空间的服务能力成为车企差异化竞争的关键。她认为,AI有机会将看似割裂的终端生态(如PC的键鼠、手机的触控)通过对话式的自然交互统一起来。理想汽车的Agent“理想同学”已经开始接入车内空间之外的更多生活服务,印证了Agent的核心在于其提供的“服务能力”1

然而,实现跨终端的统一智能服务并非易事。中科创达联合创始人耿增强直言,现阶段AI在不同设备上的应用高度碎片化,缺乏一个跨终端通用的AI OS或统一的Agent Framework。这导致重复开发成本高昂,行业难以形成统一标准。他描绘了一个未来OS架构:云端作为“Cloud OS”,各个终端是与之协同的Agent,而传统的Linux、Android系统则被视为虚拟化层,AI将催生全新的“AI OS”1。中科创达正积极与高通共建创新中心,并与火山引擎成立混合AI联合实验室,通过产业共建、协同合作来推动行业标准的形成。

新兴生态构建路径与未来图景

具身智能和AI Agent的进化,不仅仅是技术本身的迭代,更是一场深刻的生态重构。高通的“AI加速计划”和行业领袖的呼吁,指向了一个开放、协同、标准化的未来。

  1. 开放协作打破壁垒:王兴兴的开源倡议,以及对“保持谦卑,忘掉过去”的哲学思考,都体现了在技术黎明前夜,打破既有观念和利益壁垒的紧迫性。通过共享模型、数据集和训练部署代码,可以有效加速通用AI模型在具身智能领域的研发进程。
  2. 芯片赋能与边缘智能:手机芯片等低功耗、高性能的端侧AI芯片将成为具身智能普及的关键硬件基石。高通的战略布局清晰地展示了其通过优化平台、支持端侧模型,从而驱动边缘智能规模化落地的决心。
  3. 统一标准与Agent OS:行业迫切需要一个跨终端的AI操作系统或Agent框架,以消除碎片化,降低开发成本,并实现无缝的智能服务流转。这不仅需要技术层面的突破,更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合作和标准制定。
  4. 服务化与用户体验:Agent的价值最终将体现在其提供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上。无论是具身智能机器人执行工厂任务,还是车载Agent提供生活服务,以用户为中心、以服务为导向将是其商业成功的核心。
  5. 安全与伦理前瞻:随着机器人和Agent的普及,其面临的安全问题(如黑客攻击)和隐私挑战将日益突出1。行业在构建新生态的同时,必须同步加强安全防护和伦理治理体系的建设,从借鉴手机、新能源汽车等成熟领域的经验开始,逐步建立规范的数据采集、模型训练和系统部署标准。

展望未来3-5年,我们可以预见,通用AI在机器人上的落地将经历几个关键阶段1:从固定动作演示到实时生成任意动作,再到陌生场景下的任务执行,直至实现99.9%的成功率和拆装手机般的精细操作。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底层芯片的演进、通信架构的革新,以及整个产业生态的开放协同。我们正站在一个由AI Agent和具身智能共同塑造的智能新纪元的门槛上,一个真正将智能带入物理世界,深刻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时代。

引用


  1. 高通组局,宇树王兴兴说了一堆大实话·量子位·关注前沿科技(2025/9/27)·检索日期2025/9/27 ↩︎ ↩︎ ↩︎ ↩︎ ↩︎ ↩︎ ↩︎ ↩︎

  2. “AI加速计划”启动高通携手合作伙伴助推AI规模化落地·新华网· (2025/9/24)·检索日期2025/9/2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