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搜索框到Agent生态:百度AI的范式跃迁与中国大模型经济学的深层变奏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百度正经历从传统搜索向AI Agent模式的核心业务重构,这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是深层商业逻辑和产业生态的再造。文章将审视AI在流量至上时代对社会主体性的影响,并探讨中国AI如何通过“中层模型”与业务驱动,走出一条有别于硅谷算力竞赛的、更具实用价值的创新之路。

百度AI的“十年之变”:从搜索框到Agent模式的范式跃迁

百度,这家曾定义中文互联网信息入口的科技巨头,正站在其核心业务——搜索——十年间最大变革的潮头。其全面AI化,尤其是在AI Agent模式上的野心,预示着一场超越传统关键词搜索的深度范式跃迁。不同于零散的关键字匹配,未来的AI Agent旨在辅助用户完成“完整的任务”,这与当下通过长文本和多模态输入来扩充搜索框的功能,仅是一种过渡。百度文库作为“一站式AI创作平台”的崛起,以及其1200人团队的布局,则揭示了其在内容生产端突破传统UGC模式,彻底消除内容创作门槛,并探索超越流量逻辑的分享机制的愿景。这不啻为一场潜在的“内容革命”1

AI Agent的核心价值在于其_自主感知、规划、决策并利用外部工具_的能力2。它不仅仅是增强型搜索,更是一种能够“以类人的方式与智能手机应用进行交互”,执行点击和滑动等底层操作的智能体3。这种能力意味着AI将不再被动响应查询,而是主动介入并优化用户的工作流与生活场景。例如,法律AI Agent可生成符合法律要求的报告,简化咨询流程;政务AI Agent可赋能数字治理和民生服务2。百度智能云在2022年中国AI公有云服务市场占据28.9%的份额3,显示其在B端基础设施上的优势,这为其AI Agent战略的落地提供了坚实基础。

算法分发的双刃剑:流量至上与主体性消解

回顾互联网产业史,从门户、搜索到算法分发,信息生态经历数轮变革。搜索引擎通过关键词赋予全网信息结构,实现广告的精准匹配,奠定了BAT时代的基石。然而,以字节跳动为代表的算法分发模式,虽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却也暴露出深刻的社会影响。这种模式本质上是一个“关于人的观赏(恶)趣味的引擎”,通过用户行为数据标签化,实现“精确制导”式的广告投放1

算法分发虽由用户生成内容,但辅以强运营,本质上是_“伪装成Web 2.0的1.0”_,生态并非直线进化,甚至存在退化1。它强化成见,将用户心智导向标签,导致“茧房效应”和信息过载。在社会层面,这种机制甚至被认为急剧放大了对抗性议题,导致“标签极化”,以廉价情绪取代知识,对公共舆论生态造成损害1。相较之下,搜索仍能帮助人们寻求未知,算法分发在“使用价值和社会评价上都稍逊于搜索”1

百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因未能抓住App生态的机遇,市值一度下滑,且多次追逐不擅长的风口而失利。App模式将信息分隔成孤岛,加深了巨头间的鸿沟,广域搜索被站内搜索取代,对百度造成了结构性减损1。然而,AI的到来,尤其是其“面向信息”的特性,为百度提供了“同调,等待已久的机会”,并有望在更高维度解决App模式带来的碎片化问题1

大模型经济学:算力狂飙下的成本与价值重构

当前AI大模型的发展,尤其是硅谷主导的“堆砌算力”路径,将英伟达推向万亿市值,似乎是信息经济三定律(摩尔定律、吉尔德定律、迈特卡夫定律)在AI领域的延伸1。然而,这种资本密集型模式的成本和可持续性正受到挑战。DeepSeek通过_创新架构和算法、开源策略_,将API定价“脚踝斩”,对行业产生了冲击,凸显了软件优化硬件潜力的重要性1。OpenAI的GPT-5计划通过路由功能分配算力,也反映出对成本控制的重视1

大模型的发展遵循“架构突破→规模扩张→应用爆发”的路径4。算力、数据和算法是大模型的基础层4。其中,算力成本在大模型中占比超过40%4,而高质量、精细化、定制化的数据需求日益凸显,但_有效数据集有限,优质数据集稀缺_,大量线上数据是“垃圾输入,输出的只能是垃圾”13。AI虽然能够处理长文本和多模态信息,但其在进入专业领域时,知识壁垒比App割据更为深刻,表现为局部通约,增长呈线性而非指数1

目前的AI“仍形同电子宠物”,在“整合人类的输出”,而非独立思考1。其主要通过统计和上下文预测Token,难以触及知识的深层结构。缺乏高质量、结构化的训练语料,尤其是在实践场景中沉淀的商业机密和经验数据,使得AI难以生成完整且对实践有指导意义的知识1。这种发展失衡,使得海量资源投向量化容易的部分,而对训练语料质量和应用深度(“陡峭的群山”)的投入不足。资本市场对这种高投入、模糊回报的模式,其耐心正受到考验,当下氛围“与2001纳市崩盘前夜何其相似”1

中国AI的破局之道:中层模型与业务驱动

面对全球AI发展的宏大叙事,李彦宏在Create 2025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提出“应用才是王者”的观点,强调“只要找对场景,选对基础模型……在此基础上做出来的应用是不会过时的”1。这与硅谷过度依赖“Scaling Law”和资本驱动的“概念”模式形成对比。中国AI业界在经历本土化、去硅谷概念、去概念的三阶递进后,积累了深厚的业务驱动经验1

在此背景下,一种新的“中层模型”开发思路浮出水面。不同于传统哲学(大模型)自上而下的理论构建,它倡导_从史料(数据)出发,构建“不完整”的解释(垂直模型),再逐步整合上升为更高层次的中层理论,最终形成通用模型_1。这意味着中国AI应“走向线下,跟随业务采集数据,基于原生高质量的数据,训练垂直模型,生成对实践完整、结构化的知识”1。这需要类似当年导入本地服务“地推”式的努力,但更宏大、更精细、更具技术含量。智谱AI、百川智能、腾讯等国内企业也积极探索模型精调(SFT)、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RLHF)等技术,并发展端侧模型,以适应多样化的应用场景3

中国互联网已全面渗透国民经济,提供了深厚的业务支撑和“弯道超车”的后发优势。而硅谷则往往陷入技术舒适区,缺乏业务场景的“压舱石”,转而依赖资本和概念驱动1。AI在消除低端岗位方面,对美国而言可能是一种“迂回的下沉”,但在政治环境下其后果难以预料1。对于中国,AI提供了一个回归创新,带动整体经济更上层楼的机会,这意味着_“国产AI应该走自己的路”_,以业务为导向,而非盲目追逐概念。

展望:AI重塑文明进程的机遇与挑战

AI作为一股磅礴的力量,正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它不仅可能打破传统学术分科,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甚至可能通过脑机接口等技术,实现个体间知识的无缝分享1。然而,我们不能低估其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训练语料的贫瘠、应用落地的复杂性、以及商业模式的持续探索,都要求技术界、产业界乃至整个社会保持清醒的认知和长期的投入。

刘禾指出,ChatGPT的能力在于“放大人类的自恋”,这提示我们,在享受AI带来的便利时,也需警惕其可能带来的认知偏差和主体性遮蔽1。AI的进步将是渐进而非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耐心和持续的、根植于实际需求的创新。如同刘慈欣笔下《乡村教师》中的烛火,知识的传承和启蒙,往往在最朴素的场景中发生。中国AI若能秉持其业务驱动、务实创新的基因,以“中层模型”的思路深耕垂直场景,不仅能创造巨大的商业价值,也将为全球AI发展贡献一种独特的、更具生命力的路径,最终推动人类知识边界的拓展与社会福祉的提升。

引用


  1. 百度及AI的前途·奇点湃·人造天堂(2025/9/24)·检索日期2024/05/1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政企行业AI Agent智能体研究报告:中国电信、信通院、百度、火山引擎·Smart City Team·Smart City Team(2024/04/09)·检索日期2024/05/17 ↩︎ ↩︎

  3. 2024国内AI大模型趋势探讨,互联网大厂AI进程梳理·知乎专栏·幻影视界(2023/12/28)·检索日期2024/05/17 ↩︎ ↩︎ ↩︎ ↩︎

  4. AI大模型全景分析,读这一篇就够了!·澎湃新闻·智造前沿News(2024/01/22)·检索日期2024/05/1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