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周志峰指出,全球Agent竞争中,中国创业者正凭借对C端应用的敏锐洞察与独特优势抢占高地。他强调,Agent技术虽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但距离大规模普及仍需克服性能与成本的挑战,并预示2025年或将成为AI从技术加速期转向应用加速期的关键转折点。
在全球科技投资界,对人工智能(AI)未来走向的探讨从未停止。尤其是在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愿景下,AI智能体(Agent)的崛起正重新定义着用户与数字世界的交互方式,并引发了一场围绕新入口的激烈竞争。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周志峰,作为中国乃至全球AI领域最活跃的投资者之一,对这一趋势有着深刻的洞察。他近期与《中国企业家》的对话,揭示了海外资本对中国AI生态,特别是C端应用和机器人产业的高度关注,以及中国创业者在全球Agent竞赛中的独特位置 1。
Agent:从概念到现实的演进之路
Agent并非新鲜事物,早在2016年AlphaGo时期,强化学习Agent的概念便已提出。然而,周志峰认为,是过去半年内的三项核心技术突破,才真正让Agent的发展方向变得清晰,并使其在2025年成为科技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 推理能力的飞跃:以OpenAI在2024年底发布的o1模型为代表的推理模型,显著提升了Agent处理更长、更复杂任务的能力。同时,DeepSeek等开源模型的出现,大幅降低了模型调用成本,使其商业化落地成为可能。
- 人机交互的桥梁:Anthropic的MCP协议(或概念)解决了AI智能体与外部工具交互的核心痛点,定义了双向通信框架,让Agent能更有效地调用工具,实现与外部环境的深度互动。
- 群体智能的协同:谷歌推出的Cross-Agent架构(A2A通信),预示了Agent的未来必然走向群体协同,多个智能体能够有效连接并协作完成任务。
尽管这些技术进展令人振奋,但周志峰冷静指出,今天的Agent距离让用户持续使用、持续付费、成为高频产品,仍存在一定距离。他将当前阶段比作互联网发展中期的“dot com”年代,认为Agent可能只是AI技术演进和应用落地的一个中间态。技术的真正价值,最终仍需在社交、娱乐、信息、电商等闭环应用中得以体现。
重塑数字入口:AI时代的格局之争
AI Agent的崛起,正在引发一场关于“新入口”的激烈战争,其 stakes 甚至可能达到万亿美元级别。传统手机厂商、现有超级APP,以及新兴的AI硬件设备(如AI眼镜、耳机、PIN)都在争夺用户与AI连接的首要设备地位。
周志峰分析,未来用户发起需求,无论是购物还是寻求服务,可能不再直接通过美团或小红书这类超级APP,而是通过手机上的“Personal Agent”(个性化智能体)来实现。这个Personal Agent,如同一个能力极高且极度了解用户的助理,将替代用户在庞大的应用网络中筛选最佳服务或产品。这种模式一旦成型,将彻底颠覆移动互联网时代形成的“双边网络”经济。
然而,对于创业公司而言,在通用Agent,特别是AI搜索这种通用入口的竞争中,巨头阴影无处不在。周志峰坦言,启明创投未直接投资该领域的初创公司,因为其成功要素中AI技术所占比例较小,流量和数据能力才是关键。他认为,通用Agent更适合科技大厂凭借其既有流量生态优势来发展,而创业公司的机会更多在于垂直领域的Agent。
性能与成本:AI应用爆发的前夜
周志峰将任何一代技术浪潮分为技术加速期和应用加速期。他判断,当前的AI浪潮正处于互联网90年代末期,离出现QQ或Facebook这样的超级应用还有距离。判断何时从技术加速期转向应用加速期,主要看两个基本指标:性能和成本。
以互联网为例,90年代的低连接速率和高上网成本限制了应用形态。而到了2004-2005年,高速宽带的普及和成本的下降,才催生了多媒体应用的爆发。同理,今天的AI:
- 性能:AI智能水平仍在高速提升,模型能力远未触及天花板。
- 成本:AI模型调用成本在过去一年中已下降了约八十分之一,并预计在未来一年内将继续大幅下降。
周志峰预测,2025年将是AI从技术加速期到应用加速期的转换点,应用全面落地的“隆隆雷声已经在远方隐隐可闻”。他援引摩根士丹利的数据,认为AI采纳率可能在三年内达到30%,远超云计算的十年周期。
AI的本质在于将更多“不可能三角”变为可能,例如在教育领域实现“个性化、高质量、低成本”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此外,AI应用落地优先考虑的领域还包括:
- 高数字化程度的行业:Agent的工作流和外部工具依赖线上化,需要大量高质量数据进行Prompt Engineering和强化学习。教育和互联网是先行者。
- 高薪资行业以实现降本增效:如游戏开发、金融、医疗等,AI带来的效率提升和成本节约最为显著。
中国AI创业的独特路径与全球视野
面对DeepSeek等开源模型带来的冲击,以及市场对应用落地的更高要求,中国“AI六小虎”等基础模型公司纷纷调整战略。周志峰表示,这并非负面解读,而是创业团队在深入思考后,选择更聚焦于模型技术研发或模型应用一体化,甚至放弃预训练,转而基于最佳开源模型进行后训练。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中国Agent公司选择“出海”。这背后有三重考量:
- 更高的海外付费意愿:西方用户普遍对AI产品有更高的付费习惯。
- 海外融资需求:中国创业公司在用户增长关键期,需要海外PE/VC的支持,以弥补国内资本的不足。
- 算力与数据获取:海外在顶级算力资源和高质量数据方面仍有优势。
资本的智慧:如何在不确定中捕捉先机
作为投资人,周志峰及其团队积极拥抱AI技术,践行“知行合一”。他们不仅在内部系统(QMStar)中集成AI功能,亲身感受AI带来的降本增效与落地挑战,更强调年轻团队成员在C端应用和前沿技术探索中的关键作用。他认为,在任何大的科技浪潮中,年轻人的好奇心和对新产品形态的体验至关重要。
周志峰给自己和团队设定了明确的KPI:“事想透,人全覆盖。”他要求团队深入研究AI从模型层到应用层、基础设施层的细分领域,力求对全球AI Agent领域的1270多家公司中的至少200家有深入认知。他强调,在AI早期发展期,前景尚未形成共识,获取足够多和广泛的信号是做出正确投资判断的关键。
AI浪潮的每一次脉动,都预示着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乃至人类生活方式的深远变革。从人形机器人零部件的中国制造优势,到AI Agent重塑数字入口的万亿美元级猜想,再到中国创业者在全球C端高地的崛起,周志峰的洞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复杂而充满机遇的AI时代图景。这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关于人类如何适应和驾驭智能未来,共同构建新生态的宏大叙事。
References
-
闫俊文(2025/6/18)。对话启明创投周志峰:Agent全球竞争,中国创业者正在抢占C端高地。36氪。检索日期2025/6/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