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个人AI智能体(Personal Agent)的崛起正深刻挑战以广告和平台为中心的互联网旧秩序,其核心在于用户代理将优先实现个体利益最大化,从而瓦解现有注意力经济的商业基石。这场技术驱动的权力再分配,将迫使企业采用“AI思维”并可能催生“无人公司”,开启一个以效率和信任而非粘性为驱动的新数字经济时代。
当下的科技浪潮中,关于通用人工智能(AGI)的讨论虽不绝于耳,但更迫在眉睫且颠覆性的变革,正悄然在AI与互联网的交汇点酝酿——一场关于个人意志与平台中心主义的旷世冲突。其核心切入点直指互联网商业的基石:当你的个人AI智能体(Personal Agent)以“我不想看任何广告”为最高指令时,而平台智能体的核心目标却是“提升广告转化率”,传统的广告模式将瞬间崩塌。这不是简单的技术迭代,而是一场数字世界市场主导权的再分配。
平台中心主义的旧范式:注意力不对称的权力结构
要理解这场冲突的颠覆性,必须先剖析过去二十年互联网的底层权力结构:注意力上的权利不对称。在这个旧秩序中,用户是注意力的供给方,而平台(所有互联网大厂)则是注意力的垄断性代理和加工方1。它们通过复杂的算法,将用户零散的注意力打包成可供售卖的标准化商品——广告位。用户以为在免费使用服务,但实际上,用户的注意力才是平台真正的产品,被转化为可量化的商业价值。
这种不对称性体现在三个核心领域:
- 信息设置与引导权: 平台算法决定了信息的优先级和用户看到什么,其逻辑在于最大化用户停留时间及广告收益,而非用户实际需求。用户看似有选择,实则被精心设计的算法牢牢掌控。
- 个人数据使用权: 平台无时无刻不在收集用户的行为数据,构建精细的用户画像,并以此更精准地售卖用户的注意力。这是一个单向过程,用户几乎没有议价权,欲获取服务便需让渡数据使用权。
- 价值分配权: 平台定义了整个数字生态的游戏规则,决定了创作者、商家和用户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和收益,类似于收取“数字税”。
在这个旧秩序里,用户是“被看见”、“被分析”、“被引导”的客体,而免费服务则构成了用户让渡这些权利的对冲。然而,个人AI智能体的出现,旨在拿回这种被代理的权利,让指挥棒回归个体。
个人智能体:数据主权与效率至上的新范式
个人智能体(Personal Agent),可以被视为Siri或语音助手向更高维度的进化,它不再是简单的问答工具,而是用户在数字世界的全权代理人、忠实守护者和高效执行官2。它的唯一效忠对象是用户本身,核心原则是用户利益的最大化。当每个用户都拥有其专属Agent,而服务提供方也以自身Agent进行运营时,权力结构将从“注意力权利不对称”演变为**“智能体上的权利对称”**。
这种对称关系的建立,将导致旧商业逻辑的崩塌,因为其运作原理与过去完全相反:
- 广告模式的终结: 理论上,除非用户明确表示愿意接收,否则个人Agent将自动过滤所有营销信息。未来的“广告”模式将转变为发布方Agent必须提供足够价值(例如直接付费或提供极致稀缺性内容)来换取用户的“注意力带宽”。传统的搜索引擎优化(SEO)和搜索引擎营销(SEM)将不再是关键词的游戏,而是Agent之间基于数据、价值和逻辑的协商与议价。说服的对象从易受情绪影响的人类,变成了绝对理性的代码。
- “反向”算法的崛起: 平台算法的目标是让用户沉迷于“信息流瀑布”,而个人Agent的目标可能恰恰相反——用最快速度从全网海量信息中提炼出用户最需要的答案。这将催生一个“效率至上”而非“粘性至上”的新型服务生态。过去所有围绕“让用户尽可能多地使用App”的努力,将转向“让用户尽可能少地使用App但效率最高”的服务设计。
- 数据主权的回归与市场化: 个人Agent将成为用户个人数据的唯一守门人。它将有权决定哪些数据可以被分享、以何种形式分享,以及最重要的是——以何种价格分享。单向的数据榨取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场基于数据价值的、平等的市场交易。这种从“不对称”到“对称”的转变,其本质是一种依赖倒置:过去我们依赖平台访问信息,未来平台需要通过我们的Agent来请求我们的许可。
IDC数据显示,AI智能体市场正呈现爆发式增长,预测2025年市场规模增速将提升约260%。截至2024年底,头部AI平台的智能体数量已突破10万个2。OpenAI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百度创始人兼CEO李彦宏等科技巨头领袖普遍认为,2025年将是智能体爆发元年。这标志着AI发展已从大模型技术狂欢迈向应用落地深水区,智能体已成为科技企业CEO最关注的话题23。
AI思维与无人公司:重构商业竞争的未来图景
当消费端被个人智能体代理,商业竞争的游戏规则也将随之改变。未来的商业战场将不再发生于用户的屏幕上,而是在服务器的虚拟空间里,在无数Agent的交互瞬间中。这套全新的游戏规则,需要遵循我们定义的AI思维的三大核心要义:
- 虚拟先行(Virtual-First): 一个产品在触达任何真实用户之前,其背后的商业Agent必须先在“世界模型”中与数百万个模拟的个人Agent进行交互和博弈。它需要预演:我的价值主张能否突破个人Agent的过滤规则?我的定价策略在Agent间的自动议价中是否有竞争力?物理世界的市场营销,将逐渐演变为虚拟世界的算法适配与价值证明。
- 规模化试错(Scalable Iteration): 一个电商平台的Agent不再是设计一套UI让用户浏览,而是要生成数千种甚至更多不同的API接口和“价值证明协议”(Proof-of-Value),去以接近于零的成本试探哪一种最容易被主流的个人Agent所信任和接受。这场试错的速度和规模将是人类团队无法企及的。
- 算力对冲(Compute Hedging): 企业将投入巨量的算力,去模拟和预测个人Agent集群的行为变迁,而不是花费巨额市场费用去购买广告位。在这里,廉价的计算成本对冲的是昂贵的市场准入失败和用户流失的风险。未来的护城河,不再是单纯的品牌或渠道,而是企业对Agent生态的理解深度和模拟能力。
这种交互的频次、数据的处理量级,以及对敏捷迭代的极致需求,绝非现在以人为中心的组织形态所能承载。它将不可避免地指向**智能组织和“无人公司”**的兴起1。这些“无人公司”将由高效协同的Agent系统驱动,其运营流程、市场决策、客户交互等核心环节都将高度自动化,甚至无需大规模人类员工的介入。
结论:迈向以信任为基石的智能体经济
我们正处在一个史诗级的范式转移开端:从一个我们作为被动接受规则的互联网“顺民”时代,迈向一个我们作为主动定义体验的数字公民时代。这场由AI驱动的“旷世冲突”,其颠覆性远超任何一次商业模式的迭代,它直接挑战了过去二十年建立起来的、以平台为中心的数字经济秩序1。
那些试图用旧地图寻找新大陆的巨头,可能会发现自己固若金汤的城墙在新的权力范式面前毫无意义。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将不再是圈占多少用户或数据,而是能否赢得用户Agent的“信任”。商业的本质将回归价值交换,但谈判桌的两端,坐着的不再是情绪化的人类,而是追求效率和利益最大化的智能代理。这不仅是技术的演进,更是人类与数字世界关系的一次深刻重塑,预示着一个更加去中心化、以个体为中心的数字文明新篇章。
引用
-
AI和互联网的旷世冲突·36氪·老李话一三(2025/8/17)·检索日期2024/6/1 ↩︎ ↩︎ ↩︎
-
AI智能体“潮涌”!大浪淘沙考验开发企业多重能力·证券时报·严翠(2025/5/30)·检索日期2024/6/1 ↩︎ ↩︎ ↩︎
-
AI 智能体:专为推理、规划、行动而打造·NVIDIA.cn·NVIDIA(未知日期)·检索日期2024/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