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型到具身智能:AI Agent、物理AI与RAG重塑人机共生新纪元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2025年AI前沿正从单一模型智能迈向自主化、具身化和情境感知的新阶段。以AI代理、物理AI和多模态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正重塑人机交互范式、加速商业落地,并引发深刻的社会与伦理思辨。

从模型到智能体:AI前沿的具身化与自主化浪潮

人工智能,特别是自2022年生成式AI和大型语言模型(LLM)爆发以来,正以惊人的速度演进,其影响力远超技术范畴,开始深刻触及商业模式、社会结构乃至人类文明的底层逻辑。InfoQ 2025年趋势报告揭示,AI的发展路径正从对“卓越模型”的追求转向构建“自主、协作且能与物理世界交互的智能系统”。这一转变的核心在于AI代理(AI Agents)、**多模态语言模型(Multimodal LLMs)以及物理人工智能(Physical AI)**的突破,它们共同绘制出未来几年AI发展的宏伟蓝图。

技术原点:AI代理与多模态的深度融合

AI代理的兴起标志着AI能力从单一任务执行向复杂系统协调的质变。Anthropic的Claude Subagents、亚马逊云科技的Bedrock Agents以及OpenAI的Generalist ChatGPT Agent等产品,展示了AI代理在工作流中串联任务、自主决策和上下文适应的强大潜力。1 这些代理不仅能与电子表格、演示文稿等应用协同,还能通过SDK(如亚马逊云科技开源的Strands Agents SDK)赋能开发者构建生产就绪的代理。

Daniel Dominguez指出:“我们正在见证代理领域发生的重大转变——我们不再只是与聊天机器人互动,现在我们可以让AI帮助我们预订会议,更新数据库,启动云资源,做很多事情。”1

与此同时,多模态语言模型的崛起,使得AI能够超越文本边界,融合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数据类型进行训练,从而实现对现实世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关联。1 这项创新不仅提升了模型的洞察力,也使其能提供更相关、更准确的结果。结合模型上下文协议(MCP)这一开放标准,未来的AI代理系统将实现跨公司、跨数据源的互操作性,打破当前AI应用碎片化的困境,为构建真正可扩展的多代理生态系统奠定基础。1 MCP的互操作性是多代理系统协作的基石,预示着一个由不同AI实体共同解决复杂问题的未来。

实体化的智能:物理AI的崛起与伦理边界

最具前瞻性也最具颠覆性的趋势之一是物理人工智能(Physical AI),即AI在机器人中的实体化应用。谷歌的Gemini Robotics On-Device和NVIDIA为机器人领域带来的一系列创新,正将大型语言模型的多模态推理能力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带入物理世界。1 通过优化设备端语言模型(如谷歌Gemma 3n、微软Mu),AI能够在手机、机器人等边缘设备上本地运行,实现实时、低延迟的交互,这对于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乃至具身智能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物理AI的普及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伦理挑战。当AI深入家庭和私人空间,采集敏感数据时,如何确保数据隐私、用户信任和技术伦理成为核心议题。

Savannah Kunovsky强调:“重要的是,我们创造产品和服务,尊重用户的需求和愿望,我们要知道,这些数据非常敏感,并且要谨慎处理。”她认为,只有以“诚实可靠且极具实用价值”的方式创造技术,才能真正实现物理AI的普及。1

NVIDIA机器人总监Jim Fan博士的观点,即“若不实现实体化——即不将其植入机器人,人类就无法获得通用人工智能(AGI)”,为物理AI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哲学意义,暗示了具身智能可能是通往AGI的必由之路1 这不仅是技术路径的选择,更是对智能本质的再思考。

交互范式重塑:人机共生的新边界

随着AI代理和物理AI的发展,人机交互(HCI)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传统的GUI(图形用户界面)正逐步演变为更流畅、更情境感知的AI接口。苹果的Liquid Glass设计系统和MIT Media Lab的Fluid Interfaces研究,都指向一个未来:信息将“嵌入到我们需要它们存在的地方”,而非强制用户适应设备。1 想象一下,在烹饪时获取食谱信息,或在行走中回复消息,这些都无需打断日常活动,技术将以更自然、更无缝的方式融入生活。

这场交互范式的变革,也正在赋能创意产业。AI工具使得商业设计师、视觉设计师等能够以更前所未有的方式表达创意,例如通过短视频快速说明概念,或将商业模式设计转化为游戏。1 这预示着AI将成为人类创造力的延伸,而非替代,极大地提升效率和表达力。

商业落地与生态演进:RAG的普及与Agentic RAG的未来

在商业应用层面,检索增强生成(RAG)技术在过去一年中实现了显著增长,正从创新者阶段迈向早期采用者,甚至成为企业应用中的“商品”。1 RAG通过将外部知识库的检索与生成模型相结合,有效解决了LLM的“幻觉”问题,显著提升了生成内容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Anthony Alford预测,任何拥有庞大文档数据库和知识文章资源的企业,都将关注RAG。1

RAG的实用性不仅在于技术部门,它也开始为非技术人员(如设计师)提供强大的背景信息检索能力,从而在项目初期就能基于可靠信息开展工作。1 这种**“技术下沉”**的趋势,为RAG的普及和商业化创造了广阔空间。

展望未来,RAG将与AI代理深度融合,形成代理式RAG (Agentic RAG)2 InfoQ和Google搜索的讨论都指出,Agentic RAG将把RAG从单一的检索环节扩展到更广义的代理框架中,使其能够进行召回、数据库查询,甚至基于其他模型结果进行校验。2 专家认为,RAG有可能成为独立的基础设施,类似于Docker,被大型模型吸收并作为关键模块存在。2 LangChain、LangGraph和LLaMa Index等专注于RAG的公司虽然面临应用场景较窄的挑战,但其作为“底层基础设施”的潜力不容小觑。

未来展望:AI的普适化与潜在挑战

展望未来三到五年,AI的发展将呈现以下关键趋势:

  1. AI代理的普适化与基础设施化:AI代理将不再局限于聊天机器人,而是成为协调复杂任务、驱动软件开发和商业流程的关键力量,甚至为下一代互联网奠定基础。AI赋能的编码和软件开发工具将持续进化,极大提升开发效率。1
  2. 多模态与超现实的交织视频RAG的出现将彻底改变内容生成和检索的方式,但也将带来新的挑战:如何区分人类创作与AI生成的内容,以及如何应对长视频内容的海量信息。1
  3. “AI泡沫”的辩证思考:关于“AI泡沫”的讨论将聚焦于行业本身而非技术失效,因为技术将持续发展。更多的是关于市场过热、估值虚高以及商业模式可持续性的理性反思。1
  4. AI的“隐形”化与情境感知:未来的AI交互将更加微妙、情境感知,并更多地以后台操作的方式存在。AI不再是“工具”,而是成为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无缝衔接的“智慧层”,在不经意间提升我们的效率和体验。1

AI带来的安全问题,尤其是AI代理可能造成的误操作(如“rm -rf”命令)或访问敏感信息,将变得“极其重要”1。此外,数据隐私、算法偏见和AI决策的透明度等伦理治理议题,也将伴随技术的普及而愈发凸显。

最终,AI的未来,是一个人机深度共生的未来。它不仅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对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和生存方式的深层重塑。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伦理责任,将是我们在AI新纪元中必须面对的核心命题。

引用


  1. InfoQ AI, ML and Data Engineering Trends Report - 2025·InfoQ·InfoQ编辑团队与外部嘉宾(2025/9/30)·检索日期2025/9/30 ↩︎ ↩︎ ↩︎ ↩︎ ↩︎ ↩︎ ↩︎ ↩︎ ↩︎ ↩︎ ↩︎ ↩︎ ↩︎ ↩︎ ↩︎ ↩︎ ↩︎

  2. RAG 的未来,走向繁荣、重塑还是消亡?_AI&大模型 - InfoQ·InfoQ·李忠良、尹一峰、夏源、田昕晖、费跃(2025/9/30)·检索日期2025/9/3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