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AI ASMR作为多模态生成式AI的前沿应用,正以惊人的速度降低内容创作门槛,催生了从创作者模板售卖到平台巨头商业化变现的多元盈利模式。这场由音视频同步技术驱动的“感官经济”浪潮,不仅重塑了短视频生态的竞争格局,更预示着生成式AI在内容产业的巨大商业潜力,吸引资本争相入局,但其长期可持续性仍待时间检验。
曾几何时,人类的耳朵若要寻求颅内高潮的慰藉,往往需借助真实的指尖轻触、纸张摩擦或耳语呢喃。如今,数字时代以其特有的颠覆性,将ASMR(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推向了一个全新的维度——通过人工智能的“数字炼金术”,那些反常识的切水果、冰键盘敲击,乃至嘎嘣作响的钻石披萨,正以逼真得令人毛骨悚然的声画同步效果,在全球短视频平台上掀起一股解压与猎奇的飓风。这并非无聊之举,而是一场由底层技术突破所驱动,且利润丰厚的商业淘金热。
这股浪潮并非无源之水。自谷歌Veo3等音视频同步生成模型横空出世,内容创作的门槛被一举夷平。过去,创作者需要为视频和音频煞费苦心,分而治之;现在,只需寥寥数语的“提示词”,一台机器便能吐出一段视听俱佳、令人“头皮发麻”的数字产品。据报,Google DeepMind的Veo3模型能够原生生成与画面匹配的音效,这无疑是生成式AI在音视频领域的一大里程碑,它让此前仍需人工干预的“后期配音”成为历史遗迹。若说OpenAI的Sora将AI视频生成推上了快车道,那么Veo3则为这条快车道插上了“声卡”,使之全速前进。
商业淘金者的路径
当技术壁垒轰然倒塌,嗅觉灵敏的“淘金者”便蜂拥而至。首先入局的,是那些深谙“提示词”奥秘的早期创作者。他们不再是传统的视频制作人,而是摇身一变,成为“数字模板”的供应商。TikTok上爆火的AI ASMR博主,将一套“点金石”般的提示词模版以9.99美元的价格挂售,引得付费者趋之若鹜1。这与当年PC软件时代的“共享软件”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这次出售的是指令,而非代码。更有甚者,通过兜售定制化AI音效包和付费课程,将零基础的用户也卷入这场批量生产的狂欢。
当然,仅靠“卖铲子”并非长久之计。真正能从这场数字盛宴中切下最大蛋糕的,是那些拥有流量池和完整商业闭环的平台巨头。如果说创作者是游牧的淘金客,那么平台则是坐拥矿山、提供基础设施的资本家。快手旗下的可灵AI便是一个典型案例。在谷歌Veo3之前,中国企业便已在音视频同步生成模型上发力。快手的Kling-Foley模型,能够基于视频内容与文本提示自动生成高质量立体声音频,而字节跳动的豆包大模型语音团队也推出了SeedFoley。这些技术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更重要的是,它们为平台的商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华泰研究报告指出,国内视频生成领域在全球化和商业化方面已表现出成熟态势。快手可灵尤为突出,上线9个月累计收入已超过1亿人民币,2025年第一季度年化收入(ARR)更是突破了1亿美元大关1。这不仅仅是一串数字,它标志着视频生成领域从“技术探索”到“商业变现”的拐点,从“单点突破”到“多点开花”的开始。字节跳动(通过即梦AI)、MiniMax和百度等巨头也纷纷布局,一场围绕“声音与视觉同步”的军备竞赛正在悄然升级。
感官经济的未来与挑战
AI ASMR的爆火,某种程度上是对“感官经济”的一次预演。它证明了在数字世界中,超现实、超越物理限制的感官刺激拥有巨大的市场吸引力。对于品牌而言,香薰、睡眠喷雾乃至游戏和影视宣发,都可以将产品或角色植入这些奇幻的AI切割场景,以求实现高互动性与记忆点。
然而,正如任何一场淘金热,AI ASMR并非没有其阴影。早年间,ASMR视频曾因“涉黄”争议而备受质疑,AI技术的加持,在降低门槛的同时,也可能加速这类内容的生成与传播,对监管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再者,尽管AI视频生成技术突飞猛进,但其仍有局限。目前的主流工具,如即梦和可灵,在视频时长上仍受限(5-10秒),更适合“短平快”的特写内容,离电影级别的长片制作尚有距离。这使得创作者不得不通过多个工具的交替使用来取长补短,例如先用即梦生成图片,再用可灵转为带音效的视频,这反映出当前单一模型的全面性不足。
技术迭代永不停歇,用户偏好瞬息万变。AI ASMR究竟是昙花一现的猎奇生意,抑或真是音视频生成商业化的新赛道?答案或许在于,谁能持续降低创作门槛、提供更具差异化的感官体验,并最终寻得规模化与可持续的盈利平衡点。这场由AI编织的“颅内高潮”盛宴,最终将由那些既能掌握技术前沿,又能洞悉人性深层需求,且拥有强大生态支撑的玩家,切下最大的一块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