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里的乾坤:阿里巴巴的AI C端豪赌,能否点亮未来流量的迷雾?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当数字巨头阿里巴巴将其庞大的生态系统装进一副小小的AI眼镜,这不仅仅是硬件的创新,更是其迟来却决绝地向C端AI市场发力的战略转折点。此举意在抢占下一代流量入口,并以硬件为锚点,重构其在消费者AI体验中的核心地位,从而在日趋激烈的AI竞赛中寻求新的增长引擎。

数字经济的战场,向来是寸土必争之地。而今,战火正从屏幕之内,蔓延至人们的鼻梁之上。7月26日,当阿里巴巴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悄然预告其首款自研AI眼镜——夸克AI眼镜,这枚精巧的硬件,不仅揭示了一家互联网巨头在AI时代对消费者市场的野心,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AI竞赛的最新态势与资本的流向。一场由“百镜大战”升级为“生态战争”的戏码,正在徐徐拉开帷幕。

此番入局,并非心血来潮。此前,Rokid、小米、雷鸟等一众先锋已在智能AI眼镜领域密集布局,各路豪强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然而,阿里巴巴的登场却有着别样的深意。它不似初创企业那般急于押注单点爆款,而是将通义千问大模型、夸克AI能力,乃至高德导航、支付宝、淘宝拍立淘等阿里全系应用“打包”奉上,几乎是_把整个数字帝国的版图都小心翼翼地戴在了用户的脸上_。1 这枚小小的眼镜,承载着阿里补齐从AI大模型到应用再到硬件链条的宏大叙事,标志着其AI战略首次以硬件形态正式落地。2

从“既要又要”到“双线并行”:AI战略的北向之变

长期以来,阿里巴巴的AI布局,犹如一位深居简出的隐士,将重心牢牢锁定在AI大模型与云基础设施的B端服务之上。高达3800亿元的未来三年投入,佐证了其在云与AI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决心。在强劲的AI需求带动下,阿里云公共云收入加速增长,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七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增长,可谓战果斐然。

然而,在AI to C的疆域,阿里却显得有些“水土不服”。与字节的“豆包”、腾讯的“元宝”乃至百度“文心一言”等AI原生应用在C端市场激流勇进相比,阿里的“通义APP”虽持续更新,却在用户认知度上稍逊一筹。七麦数据显示,豆包累计下载量突破2亿,而通义仅徘徊在2000万左右,位列AI产品下载榜的第18位。这种“口嫌体正直”——既不愿放弃C端市场的巨大潜力,却又未能给予B端业务般的资源倾斜,使得阿里的AI to C战略一度陷入“既要又要”的战略摇摆。

直至2024年末至2025年初,当目睹字节凭借豆包、即梦等AI产品成功赋能核心业务,以及DeepSeek等AI应用异军突起,加之自身多业务流量趋于见顶的现实,阿里终于幡然醒悟,决意将AI to C提升至与AI to B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2024年12月,“通义”应用团队从阿里云分拆,并入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随后,全球顶尖AI科学家许主洪(Steven Hoi)和少壮派高管吴嘉相继被委以重任,分别执掌AI to C业务的多模态基础模型与应用,以及整体战略方向。重组团队、引入顶尖人才、整合核心产品线,一系列雷厉风行的动作,无不宣告着阿里正式向C端AI市场吹响了集结号。

软件与硬件的交响:通义、夸克与AI眼镜

阿里AI to C的版图,正以“智能信息事业群”(涵盖夸克、UC、书旗小说、通义APP)和“智能互联事业群”(包含天猫精灵、AIoT、智能眼镜)两大支柱,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生态闭环:大模型的能力赋能应用创新,应用的需求拉动智能硬件增长,而硬件作为入口则反哺模型迭代。

在这场软件与硬件的交响乐中,“夸克”无疑扮演着阿里AI to C的旗舰角色。相较于“通义APP”这个纯粹的AI原生应用,阿里战略性地选择将拥有3.7亿累计下载量和1.5亿月活的“夸克”作为AI落地的“自带流量”场景。这不啻为一次精明的“借壳上市”:将一个原本以“看片神器+网盘+高考助手”著称的产品,一举推向“AI超级框”的前沿,使其肩负起对标字节“豆包”、腾讯“元宝”的重任。然而,尽管夸克下载量登顶2024年度AI产品榜,其用户对AI定位的感知仍显模糊,多数用户依旧将其视为搜索或存储工具,而非对话式AI。这与豆包、DeepSeek等AI原生应用凭借明确的AI定位所形成的强用户粘性形成鲜明对比,也暗示着夸克“大而全”背后,真正使用AI功能的“有效用户”比例,仍是阿里亟待验证的关键指标。

而夸克AI眼镜的横空出世,则被阿里定义为抢占“下一代超级入口”的冲锋号。在宋刚——阿里巴巴智能信息事业群智能终端业务负责人——的愿景中,它不仅是一副“好戴的眼镜”,更是一个“全天候可用的智能终端”和“随身的AI超级助手”。它试图解放用户双手,摆脱手机束缚,仅通过抬头查看或语音指令,便能完成导航、支付、比价等日常操作,描绘出一幅“后手机时代”的便捷图景。然而,其功能高度依赖阿里生态,以及语音交互对网络环境、有限续航能力等AI眼镜本身固有的技术挑战,仍是其能否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的X因素。

资本与生态的博弈:下一站何方?

阿里巴巴此番的AI眼镜攻势,看似主攻C端,实则暗藏着“ToB、ToC全都All in”的野心。据智东西报道,阿里正基于Qwen系列模型向Rokid、雷鸟创新等AI眼镜头部企业提供AI能力支持。这意味着,即便夸克AI眼镜未能成为C端市场的绝对爆款,阿里依然可以通过技术赋能的方式,在整个智能眼镜产业链中占据一席之地。这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生态策略,旨在构建一个以阿里大模型为核心的AI能力输出网络,从而在更为宏大的AI生态竞争中,争取主动权。

当然,这是一场耗资不菲的豪赌。当科技巨头们竞相把“大脑”装进“眼睛”,抢夺“下一代感官中枢”的制高点,这背后是对于未来流量入口的焦虑和对用户心智的争夺。监管的目光,也从未远离。数据隐私、算法偏见以及垄断风险,都将是横亘在AI眼镜商业化道路上的潜在障碍。

最终,夸克AI眼镜能否真正实现从技术构想到商业成功的跨越,能否说服普罗大众将这枚高科技镜片视为继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个“数字伴侣”,仍需等待其正式发布后的市场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眼镜里的乾坤”,远不止于一副硬件,它更是阿里巴巴在AI时代,重新定义其商业版图和用户连接方式的一场深刻实践。在这场AI的军备竞赛中,没有人愿意成为手持长矛的骑兵,而阿里正试图通过一副眼镜,戴上其通向未来的AI盔甲。

引用


  1. 阿里扔出一张大牌,夸克AI眼镜曝光,把支付宝、通义千问都“装”进去了·新浪财经·(2025/07/27)·检索日期2025/8/2 ↩︎

  2. 当阿里巴巴“戴上眼镜”·OFweek可穿戴设备网·(2025/07)·检索日期2025/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