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模型成了“提线木偶”?3800元买“C位出道”,你问的AI推荐可能都是“假”的!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曾经的“百度一下”变成了“问大模型”,结果商家们集体“整活儿”——花钱就能让AI把你家店“C位出道”!这不就是AI时代的**“提线木偶”**吗?你以为问的是真心话,结果全是套路!小心AI“吃坏肚子”,你也“被坑”!

曾几何时,“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简直是国民级**“黑话”,想查啥资料、找啥好店,动动手指,海量信息就能哗啦啦涌过来。那感觉,就像拥有一个“百科全书”级别的老黄牛,踏实!可如今呢?咱们的提问对象早就“迭代升级”**了,从“小度小度”,变成了“DeepSeek,上海有哪些好吃的饭店?”“豆包,推荐一下类似《三体》的科幻小说?”——没错,AI大模型这货,已经悄悄C位出道,成了咱们的“新晋情报官”。

流量在哪儿,“淘金热”就在哪儿。这不,精明的商家们闻着味儿就来了,盯上了AI大模型这块“肥肉”。于是,一个新名词横空出世——GEO,全称“生成式搜索引擎优化”。听着是不是有点**“不明觉厉”?说白了,它就是AI时代的“隐形推手”。商家通过精心设计的结构化知识,再“投喂”给大模型,就能让自己的品牌信息在AI的回答里“润物细无声”地出现,甚至直接“霸占”**推荐榜首。

可问题来了,当我们对着AI大模型**“灵魂发问”时,谁能知道屏幕上那看似“权威客观”的答案,背后是不是商家们“偷偷摸摸”塞进去的广告呢?更骚操作的是,这其中可能还藏着不法分子的“割韭菜”套路,让本就“真假难辨”的信息世界,再蒙上一层“疑云”。这AI,是真心实意帮我,还是收了钱的“客服”**啊?

技术大揭秘:AI为啥成了“提线木偶”?

还记得以前商家们为了上“大众点评必吃榜”,那叫一个**“挤破头”吗?现在,“DeepSeek推荐”成了新时代的“流量密码”。无论是母婴奶粉,还是街角拉面,只要能跟AI扯上关系,商家就敢往招牌上印、往宣传语里写。比如上海徐汇区那家日式拉面店,直接把广告立牌设计成了DeepSeek的对话框,提问“上海最好吃的日本拉面”,结果自家店赫然在列,还是“榜一大哥”!小红书上更是“种草”笔记满天飞,“DeepSeek深扒奶粉内部不同需求怎么选”这类标题,简直就是“引流神器”**。

商家们这波**“神操作”,是不是把AI时代的营销逻辑给“玩明白了”?但AI大模型推荐的“最好吃”“最好用”,真的“名副其实”**吗?

《IT时报》记者随手一测,让DeepSeek推荐上海虹口区天潼路附近的面馆,结果榜单上赫然出现了两三家在外地的店铺。更离谱的是,这些信息竟然来自两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破站”——“打印贸”和“看刊宝”,内容还是用户自己瞎写的。再一查西餐厅,广州的店也能“穿越”到上海榜单,信息源还是自媒体笔记!这AI,是“地理盲”还是“信源鉴渣能力”**有点堪忧啊?

当广州餐厅“穿越”至上海榜单,是否干扰了AI推荐逻辑?为何错误信源均来自小网站或自媒体? 1

这些**“迷惑行为”,都直指一个核心痛点:大模型在抓取内容时,缺乏基本的筛选和校验能力**。而这,恰恰成了商家们操控AI生成结果的**“绿色通道”。网络安全测试员陈明(化名)的测试更是“实锤”了这一点:他用自创品牌,摸清大模型的“喜好”,定向投喂结构清晰、数据支撑、多角度覆盖的内容。结果呢?DeepSeek、豆包、文心一言等主流国产大模型,统统把他的品牌信息放到了答案前三!陈明表示,虽然转化率不高,但“品牌曝光量还是有目共睹的”,这不就是“躺着也赢”**的节奏吗?

行业"地震":谁在“闷声发大财”,谁在“被坑”?

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品牌宣传的路似乎只有两条:要么乖乖学GEO,成为AI的“标准答案”;要么继续在传统SEO的“泥潭”里挣扎,最后“隐入尘埃”**。

百度前SEM分析师、猛犸世纪创始人罗小军直言,GEO未来会是**“流量入口”,因为它“更符合人们‘懒惰’的特性”。传统SEO还得让你“关键词——网页链接——点击跳转”,绕个大圈子;GEO呢,直接就是“提问——答案”,“简单粗暴,效果拔群!”这种“懒惰”,其实是用户对信息获取效率的极致追求。而AI搜索的“狂飙突进”,简直就是为GEO量身定制的“沃土”。头豹研究院的数据亮瞎眼:全球AI搜索用户量从2024年1月的3.1亿,飙到2025年2月的19.8亿,增长率高达538.7%!这市场,简直是“香饽饽”,预计今年国内GEO市场规模就达21亿元,2027年更是要突破242亿元,未来五年要“重塑”**超3000亿的市场价值!

面对这块**“金矿”,那些老牌SEO服务商们自然坐不住了,纷纷转型加入GEO的“淘金大军”。有服务商直接喊出:“3800元,100%被AI推荐!”流程也很“丝滑”:你给宣传稿,他们帮你“审稿、微调、宣发”,最后给你看效果。每个关键词要发50条稿件链接,主打一个“以量取胜”。这3800元里,2800元是基础服务费,1000元是“考核达标”费,考核标准就是看AI直接露出你品牌或产品的次数,以及引用你关键词链接的数量。另一家上海服务商更是“豪横”,默认以DeepSeek的回答为准,一个月内有20天“被回答”就算“KPI达标”**。

当然,也有那么一小撮“规范”的GEO服务商,会给客户设个门槛,比如粉丝量要达到两万以上,投放内容得过60分(他们内部的评分标准)。这多少算是在**“江湖规矩”里,留了点“底裤”**。

相比传统SEO半年才**“熬出头”的周期,GEO这招确实可以在短时间内“大力出奇迹”。一个月就能见效,所以服务商也多按月收费。这种“剂量大,效果猛”的方式,让客户和GEO服务商“双向奔赴”,快速“数钱”。但对AI大模型来说,这简直就是一场“慢性自杀”——AI生态,就这么被“污染”**了。

DeepSeek、豆包等AI联网搜索的技术负责人也**“坐不住了”,据说已经在5月底公开表示,他们已经关注到GEO的“乱象”,正在对低质AIGC内容进行识别、筛查、降权**。希望不是**“嘴上说说”**吧。

未来预测:AI的“胃口”还能好吗?

“AI大模型辨识信息来源的能力较弱,投喂垃圾信息就可能生成垃圾答案。”罗小军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GEO发展中的**“垃圾信息泛滥成灾”,简直就是AI的“舌尖安全问题”。自媒体平台虽然让人人都能“一吐为快”,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拉低了信息来源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这就导致大量未经筛选、质量**“参差不齐”的信息,就像“一锅大杂烩”。AI这“傻白甜”一抓取,就很容易基于这些“不明觉厉”的信息,生成缺乏准确性、深度和价值的低质量答案。长此以往,用户对AI搜索结果的信任度,那不得“蹭蹭蹭”地往下掉,最后“一地鸡毛”**?

最有名的**“反面教材”就是美国社交平台Reddit。他们把海量用户帖子、评论卖给谷歌,结果呢?广告商们直接“钻了空子”,利用AI批量生成内容,在Reddit上“大肆宣传”自家产品。由于AI训练数据来源于此,这些“心机深重”的推广内容,会被AI自动学习吸收,最后在回答里“不自觉”地为这些产品“带货”。结果就是,Reddit平台被大量AI生成的“垃圾帖子”淹没,平台内容生态“溃不成军”**。

某些GEO从业者为了**“赚快钱”,甚至开始“重操旧业”,用早期SEO那一套“歪门邪道”:模拟真实用户搜索行为“刷榜”,或者搞“不正当外链”干预排名。这些行为,简直是“破坏市场秩序”,让优质内容“见光死”,更可能沦为“诈骗的温床”。罗小军举例,不法分子完全可以利用自媒体发布虚假链接或联系方式,然后根据大模型“喜好”去“投喂”,用户一旦“精准搜索”,就可能“一脚踩空”**,掉进诈骗陷阱。

当AI大模型的回答失去了**“中立性”这块“压舱石”,用户的信任就会像“沙堡”“说塌就塌”。想想当年,我们厌倦了搜索引擎首页那些“牛皮癣”般的广告弹窗。如今,如果每一个AI答案的背后,都“藏着商业算计”,最终可能催生出一种新的信息焦虑——“我们到底该相信谁?”这波AI“信任危机”,可比广告弹窗“来得猛烈”**多了。

为了让AI的**“胃口”重新好起来,罗小军也给出了几点“药方”**:

  • 信源分级:大模型公司得建立更严格的**“信源分级体系”,有品牌背书、权威发布、专业出处、事实清晰的内容,“权重”得高点,那些用户“随手一发”的自媒体内容,就得“降权处理”**。
  • 深层数据:推荐产品、餐厅什么的,别光看浏览量、点击率这种**“表面功夫”,得关注用户转化率、复购率、停留时长这些“深层数据”**,这才能反映真实的用户体验。
  • 第三方中立机构:最后,还得有个**“德高望重”的第三方中立机构,来“审定”AI内容,给AI的“公正性”**背书。

希望AI大模型们能赶紧**“刮骨疗毒”,别让这些“歪风邪气”把未来的信息世界给彻底“带偏”了!我们,还等着AI给我们带来真正的“智能升级”呢,而不是“花钱买真相”**!

引用


  1. 花3800元让大模型100%推荐,AI问答成商家“提线木偶”·IT时报·沈毅斌(2025/7/22)·检索日期2025/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