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曾经以Work-Life Balance著称的硅谷,在AI这波“科技春风”的吹拂下,竟然也开始全面“996”了!为了在AI竞赛中冲刺,各路AI初创公司纷纷变身“卷王”,但打工人是真“累觉不爱”,还是默默“真香”呢?
曾经,硅谷是全球技术人员心中的“白月光”,不仅有最酷炫的科技,还有令人艳羡的Work-Life Balance(工作生活平衡)。在这里,你可以在草坪上思考人生,在健身房挥洒汗水,甚至在办公室里穿着拖鞋“葛优躺”。然而,就在这波史无前例的AI大潮中,一些“不讲武德”的AI初创公司,竟然开始光明正大地拥抱一个在中国饱受争议的工作模式——“996”!甚至,他们直接沿用了这个名字,没错,就是那个“早九晚九,一周六天”的“魔鬼”节奏!1
硅谷也“卷”?从“佛系”到“996”,AI让他们“内卷”了!
想象一下,你以为自己来到了科技的“世外桃源”,结果老板却突然问你:“嘿,哥们,每周工作72小时,你能接受不?” 这不是段子,而是活生生发生在美国AI初创公司的招聘现场。他们不仅问,还明言:想入职?必须毫不犹豫地回答“愿意”!2
这股“卷”风,到底有多猛?看看那位“卷王之王”马斯克怎么说,他可是能在办公室当卧室,一周七天连轴转的狠人。他的“金句”是:“我们团队每周工作120小时,对手每周工作40小时,这就是他们输得这么快的原因。”这话一出,是不是瞬间感觉自己的“996”都成了“弟弟”?1
不止马斯克,这股“极限施压”的风潮正在硅谷AI圈蔓延。
“这正变得越来越常见。”连续创业者兼人力资源招聘公司老板Adrian Kinnersley坦言,“我们有好几个客户,在安排候选人面试前就要先确认,他们是否愿意接受996的工作节奏。”1
更“凡尔赛”的是,即便把“996”当作企业核心文化,这些公司招人也照样不难,简直是“你不干有的是人干”的活生生写照。例如,一家AI公司Rilla,他们的软件能帮水管工跟客户砍价,近80名员工几乎都遵守“996”工作制。其主管Will Gao更是放出“豪言”:
“科比把他醒着的每一小时都献给了篮球,并没有多少人会说,科比当初不应该那么拼命。如果接受不了每周工作超70小时,就不要加入他们公司。”1
好家伙,直接把“打工人”比作科比,这“鸡血”打得,简直把人从被窝里拽起来灌一升咖啡!
无独有偶,另一家AI物流初创公司Sotira的CEO Amrita Bhasin也表示:
“在创业的前两年,你必须执行996。”1
她倒还算有点“人性”,觉得这种强度不应该强加给普通员工。但总有野心家觉得“996”还不够“顶”。英国风险投资人Harry Stebbings直言不讳:
“如果你想打造一个市值1亿美元的公司,每周工作五天也许够了;但如果你想做出一家市值100亿美元的公司,那就必须一周七天全力以赴。”1
这话一听,感觉“007”模式已经在前方招手了!
“卷王”VS“打工人”:到底是谁在为“梦想”买单?
当然,这些“卷王”公司也不是只让马儿跑不让马儿吃草。为了吸引人才,他们也开出了不小的“诱惑”。例如,旧金山一家远程医疗公司的创始人Ritchie Cartwright,为了推行“996”,直接给愿意参与的员工提供了25%的加薪和100%的股权增幅!这福利,听着是不是有点心动?然而,现实是残酷的:目前报名参与的员工还不到10%1。看来,即使是“真金白银”也无法完全买断大家对Work-Life Balance的执念啊!
有网友一针见血地“神吐槽”:
“你为公司掏心掏肺,它转身就把你当成累赘,也太不值了。”1
这话说得,简直扎心了,老铁!
这股AI狂热潮中,不仅是“打工人”的健康和生活受到威胁,连行业“老司机”们也开始担忧。
Adrian Kinnersley发出警告:“在这股狂热的AI创业潮中,几乎陷入了一种集体癫狂。很多年轻、聪明的创业者,在激情投入的同时,已经忘了他们正在制造的种种风险——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法律责任。”1
毕竟,美国的劳动法可不是吃素的,这种高强度工作模式可能带来严重的法律风险。网友们也纷纷表达了不满:
看来,无论是大洋此岸还是彼岸,对“996”的吐槽和反思,声浪都是一样的震耳欲聋。
Work-Life Balance?在AI时代,这还是个“奢望”吗?
那么问题来了,在这场全球AI竞赛中,为了争分夺秒地“跑赢对手”,牺牲员工的Work-Life Balance真的值得吗?
一方面,确实有观点认为,高强度工作和巨大的成功回报是相辅相成的。有网友就表示:
“996虽然痛苦,但报酬确实很可观,公司成功也会为他们带来巨大利益。”1
毕竟,如果能像OpenAI那样一夜成名,财务自由指日可待,那之前的“肝”似乎也值了。这种“高风险高回报”的逻辑,在创业公司尤其是AI这种需要快速迭代、抢占先机的领域,似乎总能找到它的拥趸。
另一方面,也有更多人开始思考,这种“卷”文化的长期可持续性到底在哪里?过度加班不仅透支员工健康,也可能导致创造力下降、人才流失。毕竟,AI领域的竞争不只是“快”,更是“巧”和“智”。一个身心俱疲的团队,能否持续产出颠覆性的创新?这无疑是个巨大的问号。
硅谷的“996”现象,无疑给全球科技行业敲响了警钟。AI的未来,究竟是少数“超人”的“极限挑战”,还是一个能让多数人实现创新与生活平衡的“星辰大海”?或许,这道选择题,正在等待所有科技公司和“打工人”给出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