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入AI落地深水区:Agent、数据与组织重构驱动产业价值跃迁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AI行业正经历从模型能力竞争向实践落地深水区的关键转向,AI Agent成为下一代应用的核心范式。高质量数据、系统性评测与组织重构是企业实现AI商业价值的关键基石,驱动金融、软件工程等领域深层变革,预示着AI将深度重塑产业格局和工作范式。

一场关于人工智能未来走向的盛会——2025 AICon深圳站——于近日圆满落幕,超过800位AI开发者与行业专家齐聚一堂。此次大会的核心信号清晰而有力:AI已不再停留于实验室的探索与模型能力的比拼,而是加速迈入落地实践的“深水区”。极客邦科技创始人兼CEO霍太稳指出,AI正从“能回答”跃迁至“能解决”的Agent阶段,成为如水电煤般的基础设施,这不仅是技术能力的拓展,更是产品形态和工程模式的根本性转变。1

从“能回答”到“能解决”:AI落地进入深水区

过去几年,大模型以其惊艳的通用智能迅速占领技术高地。然而,如何将这些通用能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商业价值,是当前行业面临的普遍挑战。AICon深圳站传递的共识是,我们正处于OpenAI提出的“AI五阶演进框架”中的关键跃迁期,即从以聊天和推理为主,迈向具备工具调用和自主执行能力的Agent阶段。这意味着AI系统不再仅仅是信息检索或生成工具,而是能像人类一样规划、思考并采取行动来解决复杂问题的智能实体。

这一转变迫使企业重新审视其AI战略。从国产算力卡的成熟可用,到各类大模型在工厂、医院、课堂的部署,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生产生活。然而,这种深度融合并非坦途。阿里云智能集团CIO蒋林泉形象地将AI比作“时代的电梯”,强调搭乘它的重要性,但也警示了企业在热情投入与实际交付能力之间的不均衡,以及大量技术平台与Demo未能真正创造业务价值的矛盾。1这凸显了AI落地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系统性、战略性的挑战。

Agent:下一代AI应用的核心范式

Agent(智能体)概念的兴起,无疑是本次大会的焦点之一。它代表了AI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执行的演进。在Agent范式下,AI系统能够理解更高级别的目标,自主拆解任务,调用外部工具,并根据环境反馈进行学习和调整。这种能力对于企业级应用意义重大:

  • 业务流程自动化:Agent可以接管复杂的业务流程,从数据分析、报告生成到客户服务、营销投放,实现更高维度的自动化。例如,数势科技创始人兼CEO黎科峰博士就强调了基于AI Agent的数据分析与决策将颠覆To B软件,推动企业数据分析范式变革。2
  • 开发效率革新:在软件工程领域,多Agent协同研发平台、智能代码修复Agent正将开发流程从“工具辅助”推向“智能驱动”,显著提升研发效能和代码安全。汇丰科技的实践表明,AI Agent能够结合私域知识,实现代码缺陷的自动修复与根因分析,大幅提升银行IT的质量和韧性。1
  • 交互模式升级:随着Agent与多模态、具身智能的结合,未来的智能硬件(如Rokid的智能眼镜)将能提供更自然、更深度的交互体验,使AI真正成为我们工作和生活中的“伙伴”。

数据、评测与“品味”:构建AI业务交付的基石

大模型时代,数据质量与评测体系的重要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蒋林泉在分享阿里云实践时强调,高质量数据要素的构建成本以及AI系统迭代所依赖的评测能力与开销,正成为大模型应用落地的核心瓶颈。他提出“品味”是企业做好AI大模型落地的起点——由具备“品味”的人来构建知识与定义评测标准,这直接决定了大模型应用所能达到的高度。1

这不仅是对技术细节的关注,更是一种哲学层面的反思:AI的智能最终仍需人类的智慧和经验去引导和校准。要实现RaaS(Result as a Service),即以业务结果为导向的AI交付,企业必须在数据建设和评测体系上做足投入。这包括:

  • 系统化数据治理:确保数据来源的全面性、准确性,并能有效整合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
  • 严谨的评测框架:针对不同业务场景,建立科学的AI模型评测指标和流程,识别“幻觉”并持续优化。
  • 领域专家深度参与:将业务知识和专家经验转化为AI模型的“品味”,弥补通用大模型在垂直领域的不足。小模型在特定领域的定制化和优化潜力也值得关注。2

性能与智能的螺旋上升:AI基础设施与算法创新

大模型应用的普及,对AI基础设施和核心算法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高效推理技术与性能极限优化是降低运营成本、实现大规模落地的关键。快手科技在生成式推荐系统OneRec上的探索,通过将推荐对象离散化为语义Token,实现了端到端的生成式推荐,推理成本仅为旧系统的十二分之一,效果却全面超越,这正是基础设施与算法创新的最佳例证。1其最新一代Decoder-Only架构的OneRec V2更将训练效率提升了近16倍,为更大规模模型的落地铺平道路。

另一方面,多模态与空间智能技术创新正拓展AI的感知和交互边界。从视频理解、具身智能到自动驾驶和智慧出行,AI正从二维屏幕走向三维物理世界。智能硬件如AI眼镜,通过多模态感知与交互,将AI能力无缝融入社交场景。这种软硬件结合的LLM-native产品路径,是AI落地的重要方向。

产业深耕:重塑金融、软件工程与推荐系统

AI的深水区落地,最直观的体现是其对传统产业的深度重塑。

  • 金融领域:作为对合规、稳定性和韧性要求极高的行业,金融AI正从早期的投资建模、反洗钱,迈向更复杂的业务场景。微软亚洲研究院提出的“市场仿真引擎MarS”,通过对订单流数据进行建模,构建了一个能够进行动态模拟、压力测试的数字孪生金融市场,为监管、风险管理和策略研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真实验证能力。1同时,R&D-Agent通过代码生成与迭代,实现量化研究的自动化。这些都预示着AI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将从辅助决策走向自主执行和仿真预测,变革风控、信贷、合规及营销模式。
  • 软件工程:AI对软件研发全生命周期的赋能,正推动从设计、开发、测试到运维的全面智能化。汇丰银行通过机器学习建立代码质量量化体系,并结合大模型和Agent进行根因分析和自动化缺陷修复,大幅减少了生产事故。这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金融业研发质量、效率与稳定性的全面提升。1华为、字节跳动等企业也积极探索多Agent协同研发平台和Coding Agent,预示着未来软件开发将更具自动化和智能化。
  • 推荐系统:快手OneRec的生成式推荐系统,通过“生成而非判别”的方式,重塑了推荐系统的智能边界和效率标准。这种将用户行为数据与文本、图像模态统一建模的“生成与理解一体化”推荐系统,将为用户带来更个性化、更具探索性的内容体验,同时大幅提升平台运营效率。1

组织重构与人才升级:穿越AI时代的航标

技术变革的深远影响,必然触及组织结构和人才体系。AI的广泛落地,要求企业进行生产关系重组,以适应新生产力带来的挑战。阿里云的RIDE方法论中,Reorganize(重组组织与生产关系)被放在首位,强调“书同文、车同轨”的重要性。全员大模型培训认证被视为“AI时代的通识教育”,是对整体认知底层的重铸。1

未来,企业需要构建覆盖架构技术与业务流程的复合型人才体系,这包括:

  • AI素养普及:让非技术人员也能理解AI的能力与局限,激发跨部门的创新。
  • 复合型人才培养:既懂AI技术又熟悉业务逻辑的“翻译官”角色将愈发关键。
  • 创新文化激发:通过AI业务创新大赛等方式,鼓励员工将AI工具嵌入业务流程,解决真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

前瞻洞察:AI驱动的未来格局与挑战

AICon深圳站的洞察,为我们描绘了未来3-5年AI发展的清晰图景:

  • Agent将成为主流应用形态:从垂直领域的高效助手到多Agent协同的企业级大脑,Agent将是AI价值释放的核心载体。其发展将推动企业从购买“工具”转向购买“结果”(RaaS)。
  • 多模态与具身智能加速落地:AI将突破屏幕限制,与物理世界深度融合,智能硬件、机器人和自动驾驶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构建一个真正的“智能世界”。
  • 数据与评测是长期竞争高地:高质量数据的获取与治理,以及专业、可信赖的评测体系,将成为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拥有“品味”和领域知识的专家,其价值将进一步凸显。
  • AI基础设施持续演进:算力效率、成本控制和异构算力调度将是AI Infra发展的永恒主题,以支撑日益复杂的模型和应用。
  • 组织与人才的持续进化:企业需要持续重构组织,投资人才,以适应AI带来的工作流程和生产关系变革,否则将被时代抛弃。

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AI能力边界的拓展,AI伦理与治理的紧迫性日益凸显,如何确保AI系统的公平、透明和可控,避免“幻觉”带来的风险,将是全社会共同面临的课题。同时,AI对就业市场和技能需求的深层影响,也要求我们思考如何构建适应AI时代的教育体系和劳动力市场。最终,AI的价值不止于前沿突破,更在于如何服务真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并赋能人类文明进程的持续演进。

引用


  1. AI 正当时,实践正落地:2025 AICon 深圳站圆满收官·InfoQ 中国·极客邦科技(2025/8/23)·检索日期2024/5/20 ↩︎ ↩︎ ↩︎ ↩︎ ↩︎ ↩︎ ↩︎ ↩︎ ↩︎

  2. AICon 2024 重磅开幕!60 余位大咖干货集结·腾讯新闻·未知作者(2024/5/17)·检索日期2024/5/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