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廖谦,这位前字节跳动剪映AI产品负责人,以其“狼性”和迅速行动的特质,在多模态AI浪潮中果断创业,创立“极致上下文”。他深刻洞察用户对“直接交付”而非复杂工具的需求,立志打造新时代的AI营销Agent,成为AI生态中连接底层模型与实际应用场景的“造船人”。
在一个技术变革的时代,总有一些人能够敏锐地捕捉到空气中涌动的电流,并敢于投身其中,廖谦便是这样一位。当Sora App在深夜骤然发布,他正与团队在创业的征途上加班。彼时,这位前字节跳动剪映AI产品负责人,仅仅在数月前才创立了自己的公司“极致上下文”(Apex Context)。Sora的横空出世,如同平地惊雷,让习惯了风浪的他也瞬间“冒冷汗”。但这份颤栗转瞬即逝,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技术进步所激发的兴奋和更坚定的信念。他意识到,自己正站在一个更广阔的舞台,以“造船人”的姿态,迎接AI时代的巨浪。
潮汐中的航行者:从C端爆款到B端先锋
廖谦的职业生涯,宛如一场与技术拐点同步的航行。他始终站在AI应用的最前沿,亲历并推动了多个“千万级”甚至“数千万美金级”的产品从0到1的诞生与商业化。这种“多面手”的特质,以及被同事评价为“很狼性、行动迅速”的做事风格,为他如今的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故事始于2015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视觉硕士毕业的廖谦,在腾讯云开启了他的AI产品之旅。他早期参与的基于GAN(对抗生成网络)的AI换脸产品“她拍”,十几天内便达到千万DAU,成为当时微信小程序排行榜TOP 10的爆款。1 这段经历,让他首次真切感受到“算法技术如何去引爆C端用户价值”。
带着这份对C端用户价值的深刻理解,2021年,廖谦加入了初创期的字节跳动火山引擎,从零搭建“智能创作云”团队。尽管彼时的AIGC尚处于通过NLP匹配素材库拼接视频的阶段,但这款服务B端营销内容创作的产品,很快成为火山引擎流量Top 1。随后,他在剪映发起了面向海外商家的AI内容生产与分发平台Pippit,将国内短视频生态的成熟经验成功复制到海外,如今月活已突破百万。
这些丰富的经历,不仅锤炼了廖谦对产品研发、商业化和全球化的综合能力,更让他对“用户需要什么”有了独到的洞察。
“造船人”的觉醒:从基模到Agent的跨越
2024年初Sora的发布,是廖谦职业生涯中的又一个关键节点。当国内大厂仍在观望,他却被生数科技对标Sora的Vidu demo所震撼,当即决定加入这家由清华系技术团队主导的初创公司。在生数科技,廖谦带领百人团队,将Vidu从冷启动推向了数千万用户和数千万美金的收入。1
在生数的这段经历,彻底激发了他创业的念头。他组建的TEP(Talent Exchange Platform)团队,处理了上千单企业级AIGC定制需求,从中发现了一个核心痛点:许多甲方并不需要复杂的AI工具,他们需要的是“告诉AI我要什么,直接给我成片”。传统营销视频制作流程的繁琐、昂贵,以及AI工具与业务流程的脱节,使得企业更愿意为能够直接交付结果的端到端解决方案付费。
正是基于这一发现,廖谦意识到,多模态底层模型虽然迅猛发展,但“落地的鸿沟依旧存在”。“用户不需要AI工具,需要直接交付。”这成了他创立“极致上下文”的核心驱动力。
极致上下文:用“上下文”赋能“表达”
“极致上下文”(Apex Context)这个名字,本身就蕴含着廖谦对AI时代的深刻理解。“Context(上下文)在AI时代是非常重要的东西。”他解释道,从产品角度,一个好的Agent需要很好地理解用户的上下文;从企业管理角度,他也希望团队能有“More context, less control”的交流模式,这与字节跳动早期的一些价值观不谋而合。1
极致上下文瞄准的第一个垂类场景是营销Agent。他们不做视频生成工具,而是直接交付成品视频的营销Agent——前端通过多模态交互深入理解企业品牌调性与需求,后端整合各种AI模型能力,最终为营销人员、品牌方和企业内容团队提供端到端的交付服务。目标是让制作成本降低十倍,速度提升百倍,同时保证交付质量达到行业标准。
廖谦的决策是务实而果敢的。面对“为什么不做通用的多模态Agent”的疑问,他给出了清晰的答案:“移动互联网早期,大家也觉得应该做Super app,但最后跑出来的是美团、滴滴这些垂直场景。AI Agent也一样,现在应该做这个时代该做的事——找到ROI最清晰的垂直场景。”1 他认为,通用Agent很难定义任务好坏标准,不同垂类场景的交互形态、行业知识都完全不同,通用性会牺牲深度。
Sora的战栗与兴奋:大模型时代的“野心与防守”
当Sora App发布的那一天,廖谦感受到的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午夜的会议室里,团队沉浸在对新技术的狂热评测中。最初的“冒冷汗”源于Sora在叙事、音视频直出方面的卓越表现,特别是它所展现出的“AI System”而非单纯模型的潜力——能够基于简单的Prompt讲述完整的故事。
但很快,这种压力就转化为动力。他意识到,作为“造船的人”,SSora这类底层模型的每一次突破,都意味着他手中的“工具”会变得更强大、更易用。“Sora提供API就好了,Vidu、可灵等其他模型也会是我们的工具。”1 这验证了他的“造船”战略,让他更加专注于核心业务。
廖谦进一步分析了Sora的深层影响:
- 行业加速:Sora的出现会极大刺激所有基模厂商的进展,并让多模态领域的资本更加活跃。
- 巨头野心与防守:OpenAI通过GPT账号登录Sora App的策略,显示其打造基于GPT生态的更大野心,而非仅仅是API公司。这将迫使所有大厂将核心精力放在主要赛道进行防守,因为OpenAI正在蚕食他们的主要赛道。
- 内容毛利降低:正如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所言,“搜索的毛利被永久地降低了”,Sora App的出现也意味着“AI社交、AI娱乐的毛利也同样被永久地降低了”。未来的社交、娱乐产品将大量融入AI互动玩法,即便成本高昂,也势在必行。1
速度与冒险:新时代“AI表达系统”的缔造者
在廖谦的愿景中,“极致上下文”不只是一个营销Agent,更是未来新时代的“AI表达系统”。他认为信息表达经历了从搜索时代到推荐时代,如今进入了生成时代。AI将通过聚合与理解海量信息,以用户最想要的方式重新生成并表达。这将彻底改变内容创作和消费的规则,实现真正的个性化。
未来,他们将继续深耕垂类Agent,逐步拓展到教育、办公等更多领域,而非盲目追求通用Agent。这种务实的战略,源于他长期对用户需求的洞察和对行业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
面对AI领域的不确定性,廖谦有着清晰的认知:“与其焦虑地去预测,不如建立一套快速反应的机制。”他要求团队“快”,模型两三个月迭代一次,而他们的产品必须每周迭代一次。这正是创业公司的生存之道——在不确定性中抓住机遇,不断试错,快速进化。
“要更冒险、更激进。”这是廖谦在创业阶段最大的感悟。在大厂的系统性训练让他“把事儿做对”,但在创业公司,他认为更重要的是“去做那些还没有被验证过的可能性”。这种骨子里的冒险精神和对创新毫不妥协的执着,正是廖谦,以及他所代表的这批AI时代弄潮儿的鲜明特质。他们正以自己的方式,绘制着未来数字世界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