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万万没想到,在AI大模型“内卷”到飞起的时候,那些曾经被巨头们不屑一顾的“小而美”AI硬件,比如AI录音机、AI玩具,竟然悄悄地卖爆了,闷声发了大财。看来,AI的真正“王炸”,不是什么都干,而是“术业有专攻”!
2025年,当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些动辄百亿参数、千亿融资的通用大模型上时,AI硬件这个赛道,却悄悄地杀出了一批“黑马”。它们不是什么“高大上”的通用设备,甚至有些看起来平平无奇,但销量却“蹭蹭蹭”往上涨,让不少还在AI大模型上“烧钱血亏”的巨头们,直呼看不懂。
Meta的AI智能眼镜、初创企业Plaud.AI的AI卡片录音机,都已经实现了百万级出货量。这背后藏着一个清晰得不能再清晰的“财富密码”:不做大众产品,而是瞄准特定场景,在新兴品类中深挖用户需求。 这简直成了AI硬件界的“九阴真经”!
根据洛图科技的数据,2025年中国AI硬件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惊人的1.1万亿元,同比增长13.4%,未来五年复合增速高达18%。我的天,这是一片万亿级的蓝海啊!在这片看似波澜不惊的海面下,一个个小众的细分赛道,正孕育着让人惊掉下巴的创新力量。
巨头眼中的“小虾米”,却在狂揽几个“小目标”!
AI玩具、AI录音、AI聊天……这些巨头们可能觉得“赚不了大钱”的“边角料”赛道,如今却挤满了那些“野路子”的新兴硬件公司。而且,它们还真捣鼓出了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甚至惊叹“这也能行?”的产品。
比如AI玩具领域,跃然创新搞了个叫BubblePal的AI交互式对话挂件玩具。这玩意儿能挂在毛绒玩具上,让你的孩子跟“佩奇”、“阿奇”这些动画明星唠嗑,而且还能根据孩子的喜好定制角色口吻。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魔法”?
联合创始人高峰在火山引擎FORCE大会上透露,自去年7月正式发售以来,BubblePal累计销量已突破25万台。以一台399元的C端价格计算,总销售额或已突破1亿元。[参考来源已不可查]
(嚯!这哪里是玩具,简直是印钞机啊!家长们的钱包,那是说掏就掏啊!)
同样瞄准儿童市场的FoloToy,则玩起了“大模型+故事机”的组合拳。人家还跟火山引擎、亚马逊、阿里这些大佬搭上了线。
其创始人在接受钛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一季度销量已接近去年全年2万+台的销量,且今年销售目标为去年的15倍,达到30万台。以258-699元的产品售价计算,总销售额同样有望突破1亿元。[参考来源已不可查]
(果然,搞定“神兽”的生意,永远是刚需!这增长速度,简直是坐上了火箭!)
再看AI会议记录领域,那更是“打工人”的福音。Plaud.AI和出门问问的TicNote磁吸录音笔,简直是效率神器。Plaud.AI的录音笔,完美解决了iPhone用户通话录音这个“世纪难题”,还把ChatGPT大模型请来,帮你语音转文字、智能提炼要点。
2025年7月23日,Plaud.AI官方宣布,Plaud全球销量突破100万台。[参考来源已不可查] 1
(百万销量?这不就是妥妥的“职场外挂”,谁用谁知道!)
而TicNote呢,它以3mm超薄机身、29克重量和磁吸设计,简直是手机的“隐形外挂大脑”。双模式录音配上Shadow AI,直接生成会议摘要、待办清单,彻底治好了传统录音设备“录完即弃”的“懒癌”。
截至8月1日,TicNote全球销量破万,在国内京东相关品类排行第11名。[参考来源已不可查] 2
(别看销量数字没Plaud那么炸裂,但人家这创新能力,未来可期啊!)
还有AI聊天伴侣领域的“小智AI”,支持语音交互,短短3个月,接入设备就增长了20万台,几乎每个月都在翻倍。它之所以能火,就是因为“低门槛”,吸引了一大波非专业用户,连家长都能带着孩子一起玩硬件共创。这简直是把AI玩成了“全民大制作”!
最后别忘了AI耳机,主打会议场景的“未来智能”,累计出货超100万台,其中讯飞AI会议耳机就贡献了80多万台,营收连续三年翻倍增长。这种“越垂直,越极致”的逻辑,真是精准击中了商务人士的效率“痛点”。
这些产品的共同点?它们就像“夹缝求生”的高手,巧妙地避开了大模型通用平台的“锋芒”,把AI能力深度融入垂直场景,解决用户的具体问题,硬是在一片红海中开辟了自己的“蓝海”。
当然了,凡事总有例外,AI眼镜是个“异类”。国内外各大厂商,从雷鸟、Rokid、XREAL到星纪魅族、阿里巴巴夸克AI眼镜、小米、360,都纷纷入局,搞起了“百镜大战”。从目前来看,AI眼镜很有可能成为第一个从“小众”走向“大众”的AI硬件。因为它有先天优势:能够直接把AI信息“投喂”到你的视网膜上,这体验感简直是未来已来!
AI:是“手段”,不是“显眼包”!
为啥AI硬件会成为大模型和智能体之后的又一个“风口”?很简单,因为它就是我们接触和使用AI最直接、最自然的入口。
连OpenAI这种大模型“扛把子”都坐不住了。
2025年5月22日,OpenAI宣布以近65亿美元的全股权交易,正式收购由苹果前首席设计官乔纳森·艾维创立的硬件初创公司IO Products。[参考来源已不可查]
(瞧瞧,大厂都开始“抄底”硬件了!这波操作,是在告诉我们什么?)
这场收购的核心目标,就是为了解决一个根本挑战:随着技术演进,头部模型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AI的竞争壁垒,逐渐从模型本身转向用户触达和应用落地的能力。说白了,就是大模型都差不多了,谁能让AI真正“落地到生活中”,变成用户每天都能摸到、用到的东西,谁才是真正的“卷王”。
但一个关键问题随之而来:什么样的硬件才能真正承载起“入口”的重任?
答案跟上面提到的“小而美”不谋而合。成功的AI硬件产品,压根就不是想“无所不能”,而是必须具备清晰的定位。用户为硬件买单时,核心诉求就是解决某个具体问题,或者提升特定场景体验。这时候,AI是什么?它仅仅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
举个例子,翻译耳机不需要理解歌词的意境有多深远,它只需要在嘈杂环境下准确、低延迟地翻译日常对话关键词句就行。儿童陪伴机器人也不需要有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储备,它需要的是符合儿童认知水平、安全可控的对话引导和情感反馈。用户购买决策的关键,在于硬件产品是否有效地解决了他们的某个具体痛点,并且解决方案是直观、可靠、体验良好的。 AI在这里,就像一个“金手指”,是提升硬件原有核心能力的“形容词”,而不是让人一脸懵圈的“玄学”。
所以说,在“寸土寸金”的硬件上,保证核心功能在目标场景下的稳定、流畅、可靠运行,远比追求支持更多泛化能力重要。AI能力必须服务于这些核心功能,而不是喧宾夺主地堆砌那些与载体特性不符的“炫技”功能。强行塞入不成熟的通用AI功能,反而会破坏核心体验,把自己变成一个“显眼包”。
想想此前的“第一代”AI硬件——AI Pin的失败,原因之一不就是它太想“既要又要”了吗?
曾有国外媒体记者Mark Gurman评论道,AI Pin的失败在于忽略了用户兜里的智能手机,它试图取代手机,却连基本功能都做不好。[参考来源已不可查]
(想要一口吃成胖子?结果把自己撑“死”了。真是“贪多嚼不烂”的典型案例!)
因此,AI硬件不可能“大而全”,而只能是“小而美”。乔布斯那句“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留给用户”的经验,在AI硬件时代依然是“YYDS”。
万亿蓝海?“战国”未定,群雄逐鹿!
AI硬件能否成为下一个万亿级市场?我的答案是:必须能! 但这条路,绝不是康庄大道,而是充满荆棘和挑战。
AI赋能硬件的想象空间是巨大的。从娱乐交互到个人健康监测,再到家庭服务和专业工具,AI硬件几乎能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想想就激动,未来我们的生活会被AI硬件彻底“包围”,效率拉满!
然而,就像我们上文说的“小而美”一样,迄今为止,市面上还没有出现一款像iPhone之于智能手机、AirPods之于TWS耳机那样,真正能引爆市场、定义品类的现象级AI硬件产品。很多产品还在“摸着石头过河”,没能真正挠到用户的“痒点”,或者说,还没找到那个能让所有人“哇塞”的“杀手级应用”。
所以,AI硬件赛道目前仍处于非常早期的“战国时代”。潜力巨大,但谁能率先找到那个“金矿”,打造出兼具强大功能、优秀体验、合理价格和良好生态的标杆产品,谁就能在这个潜在的万亿蓝海中占据先机,成为那个“最终赢家”。
雷科技预判,AI硬件创新的未来将沿着两条主线深化:一是垂直场景的持续深耕;二是探索AI在更多物理交互场景的应用。
这是一场不论是对大厂还是对初创公司来说,都相对公平的竞赛。巨头做AI智能硬件也不一定成功,比如三星2024年虽然进入了智能戒指市场,但销量平平,没掀起多大水花。反倒是一些国内的初创公司,在某些领域做出了亮眼的成绩,这也许就是创业公司的绝佳机会点!
硬件不会赢家通吃,每一款产品都会有自己的精准受众。 在科技行业的历史长卷中,颠覆往往来自边缘。未来已来,只是分布不均。这些深耕垂直赛道的“隐形冠军们”,正将AI的未来一点点嵌入我们的现实生活。
引用
-
PLAUD全球销量突破100万台,通过AI硬件+软件改变录音体验·52AUDIO·(2025/8/4)·检索日期2025/8/4 ↩︎
-
认怂大模型后,AI老炮造了个“磁吸印钞机”·扬帆出海·(2025/8/4)·检索日期2025/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