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亲们,那些AI模型天天“登顶”的榜单,可别全信!它们要么是“AI高考”考高分,要么是“盲选秀”凭脸(啊不,是凭实力)C位出道。说白了,AI竞技场终究是门生意,选模型就跟找对象一样,好用才是硬道理!
你的朋友圈是不是也被各种“AI最强模型登顶”、“万亿参数杀疯了”的消息刷屏了?今天这个模型是“冠军”,明天那个又是“王者”,搞得大家一头雾水:**它们到底在比啥?谁在给它们打分?这榜单怎么还不一样?**别急,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AI江湖里这些“武林大会”的潜规则,让你从“吃瓜群众”秒变“资深判官”。
AI圈的“高考”:硬核跑分,只认真才实学!
话说人类社会有高考,AI世界也得来一套“大考”才能验证真金白银。所以,当一个新模型横空出世,厂商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它拉到“考场”上,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这套“AI高考”,用的就是“客观基准测试”(Benchmark),它有一堆高度标准化的考题,目的就是为了公平公正公开地衡量AI在特定能力上的表现。就像Artificial Analysis平台推出的“Artificial Analysis Intelligence Index(AAII)”综合评测基准,简直就是AI界的“综合能力指数”,专门测那些需要深度推理、专业知识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硬核任务。
你想啊,这考试卷子涵盖了啥?
- 知识与推理领域:有“高考plus版”的MMLU-Pro,考你在各学科知识上的广度与深度;还有“研究生看了也头大”的GPQA Diamond,那是连Google都难搜到的专业难题;更有“人类最后一考”的Humanity’s Last Exam,这卷子不仅要AI推理,还得有创造性!
- 编程领域:LiveCodeBench让你在“直播”编程环境里写代码,不仅要对,还得“抗造”;SciCode则是学术范儿,考验AI的科学计算和代码功底。
- 数学领域:AIME那是美国高中生数学竞赛的“小高阶”,MATH-500更是从初中到高中竞赛水平的“数学全家桶”,连解题步骤都得给你整明白了。
你看,这多像咱们的应试教育,考的就是实打实的硬实力。OpenCompass、HuggingFace这些平台也都有各自的榜单,有的还加了“考指令理解能力”的IFEval、专门考验多步骤推理的MuSR,甚至还有个有趣的CO2 Cost,直接告诉你这模型有多“绿色环保”——虽然跟聪明程度没关系,但有点意思,不是吗?
客观基准测试的优点,那真是明牌到不行:客观、高效、可复现,能快速看出模型在某领域的“肌肉块”。但问题来了,有高考的地方,就有“应试教育的弊端”!模型可能因为数据污染,分数高得离谱,结果到实际应用,却“一问三不知”,就像一个光会考试的“高分低能儿”。而且,它压根测不出模型的“软实力”:创造力、情商、幽默感、文字优美度……这些才是真正影响我们“使用体验”的关键。
所以,当有模型蹦出来说自己“登顶”某个基准测试时,别激动,它可能只是个**“单科状元”**,离“全能学霸”的江湖地位,还差得远呢!
AI圈的“选秀”:匿名盲测,用起来“爽不爽”才是王道!
光有“高考”还不够,咱还得看看这AI用起来到底“爽不爽”?毕竟,一个模型就算能把MMLU考到满分,但如果连你的冷笑话都接不住,那体验感直接打骨折。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大佬们组成的LMSys.org团队就想了个妙招:**既然模型是给人用的,那干脆就让人来评判呗!**于是,“LMSys Chatbot Arena”横空出世,这简直就是AI界的“匿名才艺大比拼”!1
玩法很简单:你提个问题,系统随机派出两位“蒙面选手”(两个不同的AI模型),它们同时给出答案。然后,你,作为唯一的“评委”,盲投决定谁更强!这招妙啊,直接消除了“看脸”(或看品牌)的偏见。
登录lmarena.ai,用户提问后,系统随机挑选两个大语言模型,匿名标注为Assistant A和Assistant B,并排展示答案。用户根据判断投票,之后系统才会告知选手真实身份。—— 这种“蒙面PK”简直就是AI版的《蒙面歌王》,没点真功夫,休想C位出道!
LMArena还引入了国际象棋用的Elo评级系统,这套系统能实时动态调整模型分数,击败强者分数飙升,输给弱者则会“血亏”,公平公正公开,比股市还刺激!
这“选秀”模式的好处显而易见:它能让你直接感受模型的创造力、幽默感、语气和风格这些“软实力”,简直是**“主观体验测量仪”。而且,它能有效消除你的“品牌滤镜”**,让你真正凭感觉投票。
然而,“选秀”也有它的槽点:
- 聚焦单轮对话: 多数时候是“一问一答”,那些需要“多轮拉扯”的任务,它就有点力不从心了。
- 投票者偏差: 参与的用户可能都是“技术宅”,提的问题可能比较硬核,普通用户可能觉得“不接地气”。
- 主观性过强: “好用”的标准,千人千面,Elo分数也只是主观偏好的平均值,不代表“放之四海而皆准”。
- 缺失事实核查: 你可能光顾着看答案“漂亮不漂亮”,却忘了它是不是“瞎编乱造”的。
谁是“武林盟主”?别闹了,AI江湖归根到底只是门生意!
AI江湖的“武林大会”远不止这些,各种学术机构和AI公司都在发布自己的榜单,看似自信满满,实则“套路满满”。就像足球比赛有主客场,榜单也可以“量身定制”,放大自家模型的优势,巧妙规避弱点。
更重要的是,大模型评测榜单正在从**“大一统”走向“精细化”**。毕竟“千模大战”的时代,一个包罗万象的榜单,谁能看懂?谁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所以,未来评测的趋势,必然是细分化和垂直化。
那么,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到底哪个排行榜最权威?
观点很明确:没有任何一个单一的排行榜是绝对权威的。排行榜终究是参考,甚至不客气的说,“AI竞技场”归根到底只是一门生意。对于高频刷榜的模型,我们务必要警惕——不是估值需求驱动,便是PR导向驱动。是骡子是马,终究不是一个竞技场能盖棺定论的。—— 这话说得**实在太透彻了!**那些天天“高频刷榜”的模型,不是为了**估值**,就是为了**PR**。它是不是真牛X,可不是一个榜单就能盖棺定论的。
对于咱们普通用户来说,评判一个模型的最终标准只有一个:它是否真正对你有用!
- 你是程序员?那就去试试AI写代码、找bug的能力。
- 你是大学生?那就让AI做文献综述,解释那些“听不懂”的学术名词。
- 你是营销人?那就看看AI能不能写出**“爆款文案”、“创意方案”**。
**别让“登顶”的喧嚣,干扰了你的判断!**大模型只是工具,它不是神仙,也不是你的“救世主”。看懂排行榜,是为了更好地选择工具,就像你知道哪把扳手好使,而不是盲目听信广告。
与其在排行榜上“迷信”,不如真的把你的实际问题丢给它试一试。哪个模型能最高效、最优质地解决你的问题,那它就是你专属的**“私人冠军”**!
引用
-
AI竞技场,归根到底只是一门生意·36氪·思齐(2025/8/6)·检索日期2024/7/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