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随着AI模型性能提升的瓶颈从规模转向数据质量与新鲜度,作为AI堆栈底层的数据采集正迅速成为构建智能、可靠AI系统的关键基础设施。这一转变不仅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和投资热点,更重新定义了AI时代的竞争格局,预示着未来AI智能将源于高效的信息管理而非单纯的模型膨胀。
AI社区长久以来对模型规模、参数量和GPU算力的痴迷,正逐渐让位于一个被忽视却日益关键的领域:数据采集。在当前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转折点上,我们正见证着AI性能提升的重心,从模型层转向了更底层的数据质量与新鲜度。这不仅是技术原理的深刻演进,更是商业价值和产业格局重塑的核心驱动力。
技术瓶颈的范式转移:从“模型至上”到“数据为王”
过去数年,大型语言模型(LLMs)以其惊人的参数规模和通用能力,定义了AI发展的主旋律。然而,这种“规模即智能”的范式正面临严峻挑战。无限翻倍模型规模不仅带来天文数字般的计算成本,更在环境可持续性方面难以为继,巨量的电力与水资源消耗已发出警报1。更重要的是,对于大多数现实世界的AI应用而言,模型能力的边际收益正递减,真正的性能提升日益取决于输入数据的质量和实时性。
“模型的智能程度将不再取决于你的提示有多巧妙,或者你能在上下文窗口中塞入多少个标记。而是取决于你能多好地为它提供当下重要的上下文。”1
这种瓶颈的转移,从堆栈顶端的高级模型层,下沉到了基础的数据层。在检索增强生成(RAG)和多步骤AI代理时代,模型的“幻觉”和低效不再仅仅是模型自身“不够智能”的体现,更多是由于其处理了过时、不相关或不完整的数据。例如,研究表明,生产级系统中未解决的数据摄取问题是“模型幻觉”最常见的根源1。这促使我们重新思考AI的智能本质:真正的智能并非源于无所不知的巨型模型,而是来自对世界瞬息万变信息的精准感知和高效利用。
“好数据”的定义与基础设施化
那么,何为AI时代下真正意义上的“好数据”?它必须具备四个核心特征:
- 领域特定性(Domain-Specific):数据需高度聚焦于特定应用场景,剔除无关噪音。
- 持续更新性(Continuously Updated):网络信息瞬息万变,过时数据即是“死数据”。
- 结构化与去重(Structured & Deduplicated):干净、结构化的数据能最大化信号,减少计算浪费。
- 实时可操作性(Real-Time & Actionable):即时反馈的数据流(如价格变动、实时新闻)是即时决策的基础,但前提是数据收集必须合乎道德、可靠且规模化。
满足这些条件的数据,其获取远非传统意义上的“数据抓取”或“一次性数据集”所能比拟。它要求建立可靠、实时访问开放网络的强大管道,将数据采集视为一种生产基础设施。这意味着:
- 构建循环管道,而非一次性负载:数据应被流式传输、计划刷新,并内置自动化、版本控制、重试逻辑和可追溯性。
- 将新鲜度纳入检索逻辑:排名和检索系统应优先考虑能够反映当前世界状态的上下文,即使其相关性略低于过时但高度相关的数据。
- 使用基础设施级来源:需要具备服务水平协议(SLA)、应对验证码、模式漂移处理、代理编排和合规性支持的能力。
- 跨模态采集:有价值的信号存在于HTML之外的各种格式(PDF、视频、表格、嵌入式组件)中。
- 构建事件原生数据采集架构:Kafka、Redpanda等技术不再是后端基础设施团队的专属,而是AI原生系统获取和重放时间敏感信号的神经系统。
简而言之,数据不应再被视为静态资源,而应被视为一种需要编排、抽象、扩展和保护的计算资源。
商业敏锐度:数据采集成为新战场与护城河
市场对高质量、实时数据的需求,正驱动着AI产业商业模式的深刻变革和资本的流向。科技巨头的战略收购,清晰地印证了这一趋势:
- Salesforce斥资80亿美元收购Informatica(2025年5月),并非为了新模型,而是为了增强其AI驱动的Agentforce平台,为其提供高质量、结构化的实时数据,以实现更准确、更可扩展的成果1。
- IBM于2024年7月斥资23亿美元收购StreamSets,以打造Watsonx。StreamSets专注于从混合数据源提取、监控和处理数据流,为Watsonx提供最新、一致的信号,从而在实时推理场景中实现显著的增效1。
这些并购案例凸显了一个核心逻辑:在模型日益商品化、开源模型性能不断追赶闭源巨头的“后Deepseek时代”1,数据基础设施将成为企业真正的长期护城河。 以Dataweps转向Bright Data为例,为飞利浦和华硕等客户提供实时竞争对手定价和市场趋势,正是因为其AI驱动系统依赖于快速、准确的数据。Bright Data不仅提供数据抓取,更提供了现实世界AI系统所需的弹性、容量和合规性,成为名副其实的AI基础设施提供商1。
传统的“数据湖”模式正在演变为更为动态的“数据流”模式。未来的竞争,将不再是模型参数的无限堆砌,而是谁能更有效、更合规地获取、处理和管理海量的实时信息。
哲学思辨:智能的本质与人类文明的重塑
从哲学层面看,数据采集作为基础设施的崛起,迫使我们重新审视AI智能的本质。如果说早期的AI探索是模拟人类的推理和学习能力,那么今天的AI正越来越像一个庞大的“感知系统”——其智能来源于对外部环境的持续、精准感知与适应。一个能够根据_当下_的全球事件、市场波动、用户反馈实时调整策略的AI,远比一个仅依赖_历史_静态数据进行预测的AI更具生命力。
这种转变也带来了新的社会影响和伦理考量。高质量数据的获取,尤其是在开放网络上的大规模、合规采集,触及了数据隐私、信息所有权和数字鸿沟等深层问题2。数据质量直接影响模型的偏见和公平性,劣质或有偏见的数据可能导致AI做出错误的甚至有害的决策,从而引发社会信任危机。同时,对数据采集的重视,也部分缓解了对AI模型训练高能耗的担忧,因为优化数据效率可能比简单扩大模型规模更能提升性能,这为AI的_可持续发展_提供了新的方向2。
未来展望:信息密度与上下文管理将定义AI的未来
展望未来3-5年,AI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将不再是拥有最大的模型,而是拥有最佳的上下文管理能力——这得益于实时数据、动态内存和智能提取1。这意味着我们将看到:
- 数据基础设施层的进一步专业化和细分:出现更多专注于实时采集、多模态解析、数据质量管理和合规性验证的专业公司。
- M&A活动持续活跃:科技巨头和初创公司将围绕数据资产和数据管道技术展开激烈竞争。
- AI系统的“情境感知”能力显著提升:AI代理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当前环境、历史记忆和事件序列,从而做出更精准、更具行动力的决策。
- 对数据治理和伦理合规的更高要求:随着数据采集的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将日趋完善,以确保数据使用的透明性、公平性和安全性34。
这种趋势并非要否定模型的重要性,而是强调其在AI堆栈中的相对位置正在变化。模型将变得更加_模块化_和_可互换_,而真正难以复制和建立壁垒的,将是能够持续输送高信息密度信号而非噪音的数据基础设施。
那些能够将网络规模的数据采集视为一项核心基础设施,而非次要任务的团队,将能够在AI竞赛中跑得更快、学习更多,并以更低的成本取得成功。这不仅仅是一场技术革新,更是一次关于智能本质的深刻重构,它将对人类文明的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引用
-
无人谈论的AI堆栈:数据采集作为基础设施· 数据驱动智能(ID:Data_0101)· 晓晓(2025/8/7)· 检索日期2024/7/25 ↩︎ ↩︎ ↩︎ ↩︎ ↩︎ ↩︎ ↩︎ ↩︎
-
2025 上海交大行研院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 · (2025/4/27)· 检索日期2024/7/25 ↩︎ ↩︎
-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研究报告(VI)· 东方财富证券研究所 · (2024/4/19)· 检索日期2024/7/25 ↩︎
-
2025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 斯坦福大学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Stanford HAI) · (2025/6/13)· 检索日期2024/7/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