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低语》AI互动叙事游戏评测:一场充满潜力与局限的AI探索之旅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群星低语》(Whispers from the Star)是一款由蔡浩宇团队开发的AI互动叙事游戏,其核心创新在于采用AI驱动的开放式对话而非传统对话树,旨在提供高度自由的玩家与角色实时互动体验。尽管在AI情感深度、叙事逻辑连贯性及游戏自由度方面存在明显局限,但其精美的视听表现和AI技术在互动叙事领域的探索性尝试,使其成为一款值得关注的实验性作品,尤其适合对AI前沿应用和新型互动体验感兴趣的玩家。

工具简介:核心功能与定位

《群星低语》是一款由米哈游创始人蔡浩宇创立的Anuttacon团队开发并于2025年8月15日上线Steam的AI互动叙事游戏1。该游戏的核心亮点在于其“AI聊天驱动的开放式对话”机制,旨在突破传统游戏的固定对话树限制,允许玩家通过实时语音或文字与游戏中的AI角色——受困于盖亚星球的大学生Stella进行自由交流,共同推进故事发展。游戏以“在隔离中建立联系”为主题,强调玩家话语对Stella生存的重要性,并期望通过AI技术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游戏体验,探索人与AI之间的真实情感连接2

功能解析:核心能力深度剖析

《群星低语》的核心功能集中体现在其AI驱动的互动叙事能力上,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

  1. AI对话系统与叙事自由度: 游戏摒弃了传统的选择式对话树,宣称采用开放式对话,理论上能让玩家根据场景自由发挥。实测中,Stella确实能够理解并回应玩家的自然语言输入。例如,在河流阻断去路时,玩家可以尝试提出多种解决方案。然而,实际体验显示,这种“自由”更多是被预设框架包裹的。例如,跨越河流的场景,AI角色会礼貌地回应“这是个好办法,但是……”,直到玩家触发特定关键词(如“upstream”或“downstream”),或者在反复尝试后,系统会退化为两个选项的“二选一”模式,这与传统的互动游戏选项无异,削弱了预期中的高自由度。在一些关键剧情点,如峡谷探险中,玩家输入即便合理,也可能因“剧情需要”而强制进入下一阶段,未能充分探索AI的开放性。

  2. AI角色情感与语音表现: Stella在情绪、表情和语音上相较于其他AI智能体有所突破。她的声音会根据情境发生细微变化,例如在迷雾章节中,文字聊天的朗读声音会变得极小,几近耳语,符合当时紧张诡异的氛围。表情和语调的起伏虽相对克制,但能传达出角色的喜怒哀乐。尽管如此,AI在情感深度和个性塑造上仍有提升空间。即使在“死亡BE”结局中,玩家也难以产生强烈的愧疚或悲伤,更多是机械性地回溯节点。Stella的闲聊频率过高,且与主线剧情的紧张感脱节,有时甚至在玩家未回答完问题时就被强制推进到下一个剧情,导致互动出现割裂感。

  3. AI记忆与逻辑连贯性: 在长时间互动中,AI角色出现了明显的“记忆断层”现象,即在不同章节重复询问相同的问题。此外,当有不同声线的玩家(如男女声)轮流与Stella对话时,她也未能识别出对话者发生了变化,并平静地表示“我并没有察觉到”。这表明其上下文理解和长期记忆能力仍有待提升。在物理交互方面,也存在“口头答应但无实际动作”的问题,例如玩家要求Stella“回头看看”,她会口头描述所见,但模型本身无任何动作,降低了沉浸感。

  4. 游戏性与道具系统: 除了核心的AI对话互动,游戏还设置了类似解谜游戏的道具栏。但在前期的体验中,除了哈维博士的身份卡能明确推动剧情外,其他获得的道具或信息(如“看了一下”的线索)并未真正参与到剧情推进中,显得缺乏实际功用,降低了游戏的整体可玩性。

性能表现:多维度实测数据

《群星低语》在视听表现和AI响应速度方面展现了较高的水准,但在AI模型的稳定性和逻辑一致性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 响应速度与流畅性:游戏整体响应速度较快,玩家输入后,Stella能迅速给出反馈,保证了对话的实时性。画面切换和动画播放也较为流畅,没有明显的卡顿现象。
  • 图形与UI设计:游戏画面水准出色,从角色模型到环境细节都清晰可见,例如Stella的头发丝和衣服褶皱都描绘细致。UI设计简洁且富有科技感,提升了整体的视觉体验。
  • AI模型稳定性:在测试过程中,游戏系统本身未出现崩溃或严重错误。然而,AI模型在逻辑一致性和记忆保持方面存在波动。例如,前文提到的“记忆断层”和“场景脱节”的闲聊,反映了AI在处理复杂语境和长程对话中的挑战。

优势与局限:客观分析利弊

优势:

  • 创新性的AI互动模式:成功将AI聊天技术应用于游戏叙事,尝试打破传统对话树的限制,为互动叙事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 高品质的视听体验:游戏画面精美,UI设计富有科技感,AI角色的语音表现(尤其语调变化)也值得肯定。
  • 初步的情感陪伴能力:Stella的日常闲聊能够勾勒出更鲜活的角色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情感陪伴的体验。
  • 开发团队的长期投入:项目组计划后续更新字幕功能和中文模式,显示出持续改进的诚意和对产品未来的期望。

局限:

  • 叙事自由度未达预期:尽管宣称开放式对话,但实际体验中,玩家的互动仍被局限于特定关键词或预设的“二选一”选项,未能实现真正高自由度的探索。
  • AI情感深度与个性不足:AI角色的情绪表达仍显克制,难以建立深层次的情感连接,在关键情节点缺乏让人“戳心窝子”的回应,个性印象不够深刻。
  • AI记忆与逻辑一致性问题:存在明显的记忆断层,会重复提问;AI角色未能识别出对话者更换;口头答应行动却无相应画面动作,导致体验的割裂感。
  • 游戏性有待提升:道具系统未能充分融入剧情推进,整体可玩性不高,更偏向于一次线性化的AI互动体验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游戏。
  • 本地化初期欠缺:上线时仅提供英文模式,对非英语母语玩家造成一定门槛。

适用建议:目标用户与使用场景

《群星低语》作为一款探索AI在互动叙事领域应用的产品,其适用人群和使用场景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 目标用户
    • AI技术爱好者和研究者:对AI聊天、AI游戏、虚拟人技术有浓厚兴趣,希望了解当前AI在互动叙事中应用边界的用户。
    • 实验性游戏体验者:乐于尝试非传统游戏模式,对未来游戏形态充满好奇的玩家。
    • 叙事驱动型玩家:主要关注故事内容和角色互动,对传统游戏机制(如解谜、战斗)要求不高的用户。
  • 不适用人群
    • 追求高自由度开放世界、复杂解谜、深度RPG或激烈战斗体验的传统游戏玩家。
    • 对AI产品成熟度期望过高,希望获得完全拟真、无瑕疵互动体验的用户。
  • 使用场景
    • 作为AI技术演示:体验当前AI在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情感模拟方面的成果。
    • 探索新型互动叙事范式:观察AI如何影响和改变传统游戏的叙事结构和玩家互动方式。
    • 休闲陪伴:在非主线剧情推动时,与Stella进行闲聊,体验AI作为“虚拟伙伴”的潜力。

评测总结

《群星低语》作为一款由知名制作人蔡浩宇团队打造的AI互动叙事游戏,无疑在AI技术应用于游戏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它成功地展示了AI在开放式对话、实时语音交互和情感表达上的潜力,为玩家带来了耳目一新的互动体验。其精美的画面和UI设计也为这一技术探索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作为一款仍处于“实验性”阶段的产品,它也暴露出了当前AI技术在游戏应用中的一些普遍挑战:如自由度在预设框架下的妥协、AI记忆和逻辑连贯性的不足,以及难以建立真正深层次情感连接的“人味”缺失。这些局限使得游戏的整体可玩性受到影响,在作为一款“游戏”而非“AI工具”来看时,其表现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总体而言,《群星低语》是一款充满野心和诚意的作品,它更像是一个高质量的AI互动技术Demo,而非一款成熟完善的游戏产品。对于期望体验AI前沿技术,对AI互动叙事未来充满期待的用户而言,它无疑是值得关注的。随着AI模型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群星低语》未来能够带来更多惊喜。

综合评分:

  • 功能完整性:7.0/10.0 (核心功能实现,但开放性受限)
  • 易用性:8.5/10.0 (界面直观,交互自然,但初期语言门槛)
  • 准确性与可靠性:6.5/10.0 (AI逻辑和记忆稳定性有待提高)
  • 性能表现:8.0/10.0 (视听效果出色,响应速度快,但剧情推进有时突兀)
  • 适用场景:7.0/10.0 (特定用户群体适用,实验性强)
  • 成本效益:7.0/10.0 (作为AI技术演示有价值,但作为游戏可玩性不高,需结合价格判断其对用户的性价比)

推荐指数:⭐⭐⭐(3/5星)

使用建议与注意事项:

  • 调整期望:在体验前,请降低对传统游戏高自由度和深层剧情解谜的预期,将其更多视为一个AI技术与互动叙事结合的实验性产品。
  • 耐心探索:尝试不同的对话方式,了解AI的响应边界。
  • 关注更新:开发团队表示会有后续更新,未来有望改善现有局限,如增加中文模式和提升AI模型表现。
  • 体验AI的“不完美”:接受AI目前尚存在的记忆断层和逻辑不一致,这本身也是体验AI发展过程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


  1. 米哈游联创蔡浩宇主导AI 游戏《星之低语》上架Steam · 新浪财经 · (2025年8月4日) · 2024年5月22日检索 ↩︎

  2. 米哈游蔡浩宇AI新作《群星低语》登陆Steam,探索人与AI情感 ... · 搜狐新闻 · (2025年8月15日) · 2024年5月22日检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