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二元对立:AI智能体与硬核融合驱动中国AI万亿价值新图景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人工智能的下一个热点并非软件与硬件的简单二选一,而是两者深度融合与协同演进的价值螺旋。在中国独特的“技术+场景+生态”模式下,以AI智能体为核心的软件智能应用正加速企业级市场的生产力重塑,而AI与硬件的结合则在政策与消费需求驱动下,开启物理世界的智能涌现,共同构筑一个万亿规模的AI新经济版图。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全球产业格局。在技术与商业化浪潮交织的当下,“软件还是硬件,谁将是下一个热点?”的疑问,引发了行业内的深思与探讨。36氪2025 AI Partner百业大会上,这场圆桌对话不仅聚焦了中国AI的成长路径和未来前景,更通过前瞻性洞察,揭示了这一问题的复杂性与协同性。深入分析表明,AI的未来并非简单的“非此即彼”,而是在AI智能体(Agent)驱动的软件层与“AI+硬件”的物理世界融合中,构建起一个多维度、共生共荣的价值生态。

AI智能体:软件智能的深度进化与企业生产力重塑

当前,AI智能体正被业界视为继大模型之后的下一代AI核心形态。Gartner在《2025 中国 AI 趋势》报告中指出,中国企业在Agentic AI(代理型AI)的试点和落地方面领先全球,高达42%的企业用户已处于试点阶段,15%已投入生产使用1。这印证了中信建投的判断:“2025年是Agent(智能体)元年,智能体模型爆发的格局正在形成。”2

AI智能体具备任务感知、自主规划、动态适应和使用工具的能力,正在深刻改变软件的形态和功能。它不仅仅是传统信息化系统上的AI模块,更是能够直接服务现实世界的“AI原生应用”。例如,在企业级市场,AI智能体正成为解决“痛点”的核心利器。方云智能创始人于人提到,其业务已转向“业务部门AI智能体定制”,本质上是为企业提供AI转型咨询,通过共创式服务挖掘真实需求。大模型强大的代码生成能力,已将定制化成本降低10倍,使得过去耗时数月的工作,现在专家仅需一两个小时即可完成,极大地提升了B端定制服务的可行性与效率3

AI招聘平台TTC创始人肖玛峰则将AI Agent引入招聘领域,旨在让每个职场人拥有专属的AI猎头顾问,通过AI分身复制专业能力,降低找工作的难度3。这不仅体现了AI Agent在特定垂直场景中的巨大潜力,更预示着其对传统“老法师行业”(如医生、律师、猎头)的颠覆性改造——AI替代部分人工,在不改变收费模式的前提下,显著提升利润空间。这种将AI作为“认知杠杆”,推动金融机构从流程自动化向数据驱动的智能决策跃迁的模式,正在多个传统行业复制2

然而,应用层企业并非要自研大模型。小水智能CEO孙雪峰强调“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策略,通过构建MaaS(Model-as-a-Service)层,灵活对接全球顶尖模型API,实现“谁好用、谁便宜就用谁”3。这种策略允许创业公司将精力聚焦于商业落地和场景创新,有效避开了“百模大战”的资源消耗,也符合Gartner提出的“节俭型AI”趋势,即在资源受限下,企业更注重AI的性价比。

AI+硬件:物理世界的智能涌现与消费级引爆点

与软件智能体同步,甚至在未来1-2年内可能呈现“高频热点”态势的是“AI+硬件”的深度融合。国务院《人工智能+》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到2027年70%的智能硬件将实现AI化,2030年超90%,这预示着一个几十万亿规模的增量市场3

传统智能硬件(如穿戴设备、手机、家电)正在积极寻求AI升级方案。小米、华为、苹果等科技巨头首款AI手机的推出,以及PopMart的AI玩具、格力的AI空调等创新产品,都将刺激市场,引爆新的消费热潮3。孙雪峰提到小水智能在儿童腕表市场的成功经验,以及正在布局的**“AI眼镜与教育场景结合,做初中生知识点讲解眼镜”**,利用视觉多模态能力,提供家教式的学习陪伴,这正是“垂类硬件”的爆品方向3

Gartner的报告也佐证了这一趋势,认为中国AI落地在B2C场景表现突出,汽车、可穿戴设备、手机等终端正成为生成式AI爆发的重要载体1。中国在技术基础设施、5G覆盖、互联网数字生态系统以及完善的供应链方面具备独特优势,为**“无处不在的AI”**在消费端的普及和用户习惯的培育奠定了基础1

值得注意的是,AI+硬件的机遇并非巨头的专属。孙雪峰指出,“技术平权”的到来,开源硬件、开源软件(如Coze)大幅降低了创业门槛。普通创业者可以利用深圳成熟的供应链,在现有产品上叠加AI交互功能(例如,用开源Agent平台搭建儿童英语训练功能),从小场景验证,逐步扩张,实现商业化变现3。华泰证券甚至预测,AI服务器有望取代智能手机,成为最大的科技硬件品类,数据中心已成为AI芯片的最大应用市场,反映了硬件在AI基础设施层面的核心价值2

中国式方案:生态化、务实化的商业落地路径

“中国式方案”以其独特的“技术+场景+生态”模式,正在改写全球科技产业版图。这不仅体现在对AI智能体和AI+硬件的共同推动上,更在于其务实高效的商业化策略。

首先,在模型选择上,中国企业展现出高度的实用主义。经历“百模大战”后,市场趋于理性,创业公司普遍认识到通用模型是大厂游戏,转而聚焦垂直领域。肖玛峰指出,应用公司“按需选模型”——推理用DeepSeek,长文本用KIMI,语音用火山引擎豆包,不绑定单一模型,充分利用各模型的长处3。于人也提到,国内开源模型的崛起(如阿里、DeepSeek、智谱、KIMI),不仅给国外模型带来压力,也为应用层提供了更多微调和二次开发的灵活选择。这种**“自建策略倾向”**(Gartner),并非重复建设基础大模型,而是聚焦工程工具与应用层的自研,构建“组装式平台架构”,以平衡自研与成本效率1

其次,商业化模式上,“先定制再标品”的策略成为B端市场的有效突破口。于人表示,AI应用仍处于早期,客户需求模糊,通过定制化服务与客户共创,验证场景后打磨成标品,再复制到整个行业,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加速商业化3。这种模式能抓住国内1382个行业小类中蕴藏的巨大机会,先“赚第一笔钱”,再进行标准化。

再者,中国企业在出海策略上也展现出独特的优势。肖玛峰建议C端应用可关注“人性弱点”出海,海外用户更愿意为“作弊神器”或“AI美图”付费。而中国SaaS和工具类企业,凭借强大的工程能力和相对较低的人工成本,在海外市场具备“卷赢”同行的潜力3。Gartner也强调中国在技术基础设施、数字生态和供应链方面的优势,为AI的全球化落地提供了坚实基础1

最后,资本市场也变得更加理性。投资人更青睐“强行业背景+强工程能力”的项目,而非纯粹的科学家团队。中金公司强调,AI发展具有双重规模效应,中国需通过算法创新弥补算力短板,发挥人才优势和市场潜力,并呼吁构建**“耐心资本”**生态体系,通过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优化监管等方式,推动AI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

伦理、算力与长期展望:AI红利期的深层挑战与机遇

毋庸置疑,AI的红利期远未结束,嘉宾们普遍预测至少有10年,甚至长达40-60年的发展周期,到2035年左右将涌现应用巨头3。这波AI浪潮的深度和广度,超越了以往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然而,伴随巨大机遇而来的是深层挑战。如何衡量AI投资回报率(Gartner调研显示企业信心不足1),如何有效进行数据管理和治理,如何应对“Shadow AI”带来的安全风险,以及如何构建协同式的AI安全防御体系,都将是未来发展的关键议题1

从哲学思辨的角度看,AI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是结构性的。AI作为“认知杠杆”,不仅重塑工作方式,也可能改变社会结构和人机交互的本质。AI数字员工的出现,预示着“以一抵十”的效能跨越,迫使我们重新思考人类的价值与定位2。具身智能(Embodied AI),特别是人形机器人,正从VLM(视觉语言模型)过渡到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将AI的感知理解能力拓展到高频物理执行,未来进入制造业,将实现“感知-决策-执行”全链条自主化,工业机器人效率提升200%24

在地缘政治层面,AI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关键变量。华泰证券指出,中国是美国以外唯一具备完整AI产业链的国家,在“物理AI”上具有比较优势,这为中国AI的自主发展提供了战略纵深。

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行业领袖们共同的呼吁是**“尽快投身AI领域”**,无论是深耕“AI+垂直场景”,还是利用开源生态和供应链优势入场,抓住“AI+自己熟悉的领域”,这都是通往未来的黄金钥匙3。AI的未来是软件智能体的无边界渗透,也是AI+硬件在物理世界的深度扎根。这种软硬协同、生态共建的模式,将共同解锁万亿价值新图景,并深刻影响人类文明的未来走向。

引用


  1. Gartner解读2025中国十大AI趋势:开源模型增强生态掌控力 - 智东西 · 智东西 · ZeR0(2025/07/14)· 检索日期2025/8/29 ↩︎ ↩︎ ↩︎ ↩︎ ↩︎ ↩︎ ↩︎

  2. 全面发力AI!头部券商,集体亮相 - 证券时报 · 证券时报网 · 许盈(2025/07/28)· 检索日期2025/8/29 ↩︎ ↩︎ ↩︎ ↩︎ ↩︎ ↩︎

  3. 圆桌对话:软件还是硬件——人工智能的下一个热点 | 36氪2025AI Partner百业大会 · 36氪 · 周鑫雨、孙雪峰、肖玛峰、于人(2025/08/27)· 检索日期2025/8/29 ↩︎ ↩︎ ↩︎ ↩︎ ↩︎ ↩︎ ↩︎ ↩︎ ↩︎ ↩︎ ↩︎ ↩︎

  4. 一文读懂AI Agent:定义、最新进展与未来趋势 · 知乎 · IT胖熊猫(2025/01/11)· 检索日期2025/8/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