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随着AI从孤立的“功能”向系统级“属性”演进,AI硬件初创公司面临颠覆性挑战。尽管Rabbit R1和Humane Ai Pin等设备在交互探索上有其价值,但智能手机和现有计算平台已内生AI能力,预示着未来AI将无缝融入环境,而非依赖外接配件。
近年来,科技界掀起了一股AI硬件的浪潮,从备受争议的Humane Ai Pin到一度引爆社交媒体的Rabbit R1,以及近期让1300万人围观的“AI Key”1,各种形态的智能设备层出不穷。这些产品无一例外地试图贩卖同一个概念:你需要专门的硬件来体验真正的AI。然而,这股热潮背后,隐藏着对AI本质的深层误解,以及产业生态正在经历的根本性范式转变。
伪装与挑战:AI硬件初创的泡沫与现实
初创公司如Humane和Rabbit,以颠覆者的姿态闯入市场,其产品Ai Pin和R1分别以“无屏/少屏”和“大型动作模型(LAM)”为核心卖点,旨在重塑个人计算的未来2。Ai Pin由前苹果高管团队打造,以“让技术成为你的仆人”为使命,通过激光投影和手势交互实现无缝体验。Rabbit R1则以其醒目的橙色设计和通过AI代理完成复杂应用任务的愿景,吸引了大量关注3。
然而,现实却远不如愿景般美好。Humane Ai Pin在发货后不久,便因严重的过热和续航问题饱受诟病,最终Humane公司被惠普收购,估值仅为巅峰期的十分之一,如同流星般陨落4。Rabbit R1也遭遇了高开低走的命运,其USB-C接口对充电线的高度挑剔、仅1000毫安时的短续航电池,以及Reddit用户爆料的“意外订购了错误的内存部件”等供应链和品控问题,都暴露了初创公司在硬件制造领域的经验不足与脆弱性25。
当初创公司在成本控制和供应链采购上无奈妥协,也就更容易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低端硬件无法提供流畅体验,用户差评导致口碑崩盘,反过来影响销售,使得公司难以通过规模化生产来降低成本,最终陷入财务困境,甚至破产。
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完全否认这些硬件的探索价值。Rabbit R1的滚轮、Humane Ai Pin的投影、以及AI Key的“钥匙”形态,这些看似新奇的设计,实则是在测试不同的交互假设,为行业排除错误的选项1。它们所倡导的主动代理、环境语音命令、统一任务界面等理念是强大的,但这些概念的最终归宿,很可能不是独立的盒子,而是被iOS、Android等主流移动操作系统的原生能力所吸收。
智能手机的王者地位与端侧AI的崛起
在AI硬件初创公司苦苦挣扎的同时,智能手机作为当下最好的AI硬件形态,其地位依然稳固。我们口袋里的iPhone 16 Pro已搭载第二代3纳米制程芯片,不仅能无缝访问ChatGPT、Claude、Gemini等强大的云端AI模型,更在端侧AI能力上大放异彩2。
即使被认为在AI赛道“掉队”的苹果,近期也在Hugging Face上发布了FastVLM和MobileCLIP2等端侧模型。这些模型比以往版本快85倍、体积缩小3.4倍,使得实时视觉语言模型(VLM)应用成为可能,甚至能在浏览器里完全本地运行,实现实时视频字幕生成2。同时,谷歌的Pixel 10系列手机更是将“买AI送手机”的理念推向极致,不仅能本地运行Gemini Nano模型,还集成了Camera Coach和Auto Best Take等功能,能够实时分析拍摄场景、光线与人物动作,自动优化照片甚至给出拍摄建议6。
这些案例清晰地表明,智能手机的强大硬件素质和成熟生态,使其成为AI落地的天然温床。在计算能力、传感器融合、用户界面和应用生态方面,专门的AI配件或初创硬件难以匹敌。它们并非简单地将AI作为附加功能,而是将AI深度融入操作系统和应用体验,使其成为设备固有的“属性”。
AI的哲学转向:从功能到属性的范式变革
当前AI硬件争论的深层技术哲学,在于我们究竟将AI视为一种**“功能”,还是一种“属性”**。
当AI被视为一个功能时,它往往是离散的、可分割的,需要专门的载体。这种思路是将AI单独拎出来,打包成一个卖点,例如聊天机器人、翻译器,或是Rabbit R1的LAM、Humane Ai Pin的激光投影。其逻辑是:先有了AI技术,再找个硬件来装进去。当用户需要时,就得专门打开、专门交互。问题在于,大部分这类“功能”在手机里早已存在,并且做得更好,这使得新硬件看起来更像是一个“中间商”,缺乏真正的护城河。
而另一种思路,是将AI融进现有生态,让它成为系统自带的属性。苹果的Apple Intelligence便是此中典范:优先通知、邮件摘要、照片清理、Siri强化等,都在原有体验中通过AI自然生长出来。Google将Gemini Nano下放到本地设备,也是遵循此逻辑。用户甚至感觉不到AI的存在,但效率和体验却被整体提升。
汽车诞生之初,被理所当然地称为“无马的马车”。人们的想象力局限于替代马匹,关注点在于它能否跑得像马一样快,会不会惊扰到路旁的牛群。没有人能预见到,这个“铁皮怪物”将催生出高速公路网、现代物流、郊区文化,并彻底改变城市的形态和人们的生活半径。今天,我们对AI硬件的想象力,或许也同样被困在狭窄的框架里。[^2]
这种思维局限性,导致了当人工智能这个“新物种”出现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条件反射式地为它寻找一台“专属设备”——一个“AI盒子”、“AI终端”,或者至少是一台“AI PC”。这如同一个原始人第一次看到火,不是思考如何利用火的能量去烹饪、取暖、冶炼,而是琢磨着必须制造一根“火棍”,才能将火焰握在手中2。
早在1998年,Eli Zelkha及其团队便提出了**“环境智能(Ambient Intelligence)”**的概念,指的是一种能够“感知人类存在并做出响应”的智能环境系统。这些环境通过嵌入式设备(如传感器、执行器、AI模块)实现与用户的无感交互,试图将技术融入生活而不是成为负担7。真正理解AI的公司不会刻意创造“AI设备”,而是会让所有设备都变得AI化。
未来展望:无处不在的AI与新计算平台纪元
一个成熟的技术,不会终日将名字挂在嘴边。正如我们今天通常不会刻意说“电力台灯”或“互联网电脑”,因为电力和网络连接早已是这些设备的底层能力,是理所当然的存在。同样,当AI真正普及时,它也会从一个被反复强调的“卖点”,下沉为所有智能设备的基础设施。
在未来3-5年内,AI与现有计算平台的深度融合将成为主导趋势。智能手机、PC、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甚至可穿戴设备,都将通过端侧AI和云端大模型的协同,成为我们个人“环境智能”系统的一部分。这些设备将拥有不同形式的智能,彼此连接,协同运作,以无感知的方式提升我们的效率和生活质量。
当前AI硬件初创的浪潮,更多地是充当了人机交互模式的试验场。那些有价值的交互范式,最终会被主流平台吸收并优化,成为系统原生能力的一部分。而真正颠覆性的AI硬件,可能需要等待一个全新的计算平台纪元的到来——例如,突破性的AR/VR设备,或是能够实现更深层神经交互的生物计算接口。这些新平台必须提供手机无法替代的,甚至是我们现在尚无法完全想象的交互体验,才能真正配得上“AI硬件”的称号。
投资逻辑也将随之转变。资本将逐渐从那些试图用“AI”标签包装的单一功能硬件中撤离,转向那些能够实现AI深度集成、构建强大AI生态系统,或致力于开发下一代计算平台的创新企业。AI的真正普世价值,在于它成为一种无处不在、无形无感的智能“属性”。当我们不再刻意谈论“AI硬件”的那一天,才是AI真正融入人类文明进程的开始。
引用
-
<一个能让iPhone用上AI的配件1300万人围观>·cnbeta.com.tw·(2025/9/7)·检索日期2025/9/7 ↩︎ ↩︎
-
<一个能让iPhone用上AI的配件,1300万人围观,但我觉得大可不必>·APPSO·发现明日产品的(2025/9/7)·检索日期2025/9/7 ↩︎ ↩︎ ↩︎ ↩︎ ↩︎
-
<Rabbit R1 体验:比Humane AI Pin 更有趣,更容易上手: r/gadgets>·reddit.com/r/gadgets·(2024/4/24)·检索日期2025/9/7 ↩︎
-
<不愿步AI Pin后尘,Rabbit R1的开发商坐不住了_Android_智能 - 搜狐>·sohu.com·(2025/2/23)·检索日期2025/9/7 ↩︎
-
<卖得最火的AI 硬件Rabbit R1 首批体验出炉:还没干翻app,被质疑造假>·ifanr.com·(2024/4/27)·检索日期2025/9/7 ↩︎
-
<Google Pixel 10 系列手机,堪称买 AI 送手机>·APPSO·发现明日产品的(2025/9/7)·检索日期2025/9/7 (引用原文,原文章未提供外部链接,故直接引用原文中对该产品的提及) ↩︎
-
<Eli Zelkha's "Environmental Intelligence">·APPSO·发现明日产品的(2025/9/7)·检索日期2025/9/7 (引用原文,原文章未提供外部链接,故直接引用原文中对该概念的提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