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转移与多元共治:从《时代》AI百人榜看全球AI格局的深层演进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2025年度《时代》AI百人榜的发布,标志着全球AI影响力版图正从硅谷中心向更加多元、多极化的方向重构。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力量,在硬件、创业创新和全球治理话语权上实现显著突破,预示着未来AI发展将从纯粹的技术竞赛转向技术、商业、社会与治理深度融合的复杂博弈。

《时代》杂志2025年度“TIME100 AI”榜单的揭晓,不仅仅是一份年度人物的荣誉集锦,更是观察全球人工智能力量动态转移、产业深层变迁与治理思潮演进的独特窗口。这份榜单,特别是其中显著增加的华人面孔和多样化的角色分布,深刻反映了AI这一颠覆性技术正如何重塑全球地缘科技格局、商业生态以及人类社会对未来的构想。

全球AI影响力版图的重构:从硅谷中心到多元共治

长久以来,人工智能的叙事中心似乎始终围绕着美国硅谷的巨头与明星。然而,本届TIME100 AI榜单呈现出了一种更为广阔的视野,预示着全球AI权力中心的多极化趋势。榜单将影响力人物划分为“Leaders(领袖)”、“Innovators(创新者)”、“Shapers(塑形者)”和“Thinkers(思想者)”四大类别,这种分类本身就富有哲学思辨的深度,它超越了单一的财富或技术成就度量,强调了AI未来是由在不同维度上发挥作用的多元群体共同塑造的。

“领袖”们如Elon Musk、Sam Altman和Jensen Huang,依然凭借其对资本、算力与全球资源的掌控力,以及定义行业标准的能力,占据着产业生态的顶层。Jensen Huang领导的NVIDIA,通过对高性能GPU供应链的垄断,无疑掌握了当前AI发展的“石油”——算力,其商业决策直接影响着大模型训练的节奏和全球AI基础设施的演进。

然而,榜单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将“创新者”对技术与应用突破的追求,“塑形者”对制度设计、政策倡议与伦理反思的介入(如李飞飞教授对Human-Centered AI理念的推动),以及“思想者”对理论研究、价值批判与跨学科洞见的贡献(如薛澜教授在AI治理方面的探索),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这表明,AI的未来发展不仅是技术硬实力的比拼,更是软实力与全球共识构建的竞赛。

华人力量的崛起:硬件基石、创业活力与治理话语权

今年榜单中华人面孔的显著增加,无疑是全球AI格局重构中最引人瞩目的变化。这不仅是数量上的增长,更是影响力维度上的全面拓展。

以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为代表的入选,深刻揭示了中国在AI硬件自主性上取得的里程碑式进展。面对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华为昇腾系列AI芯片的突破,特别是昇腾910C在推理任务中可达到英伟达H100约60%的性能12,并成功构建了吸引330万开发者的昇腾AI生态,实现了PyTorch/TensorFlow算子95%的兼容性3,这不仅是企业层面的商业成功,更是国家科技战略自主可控的关键信号。任正非的战略远见,使得华为在算力这一AI时代的核心资源上拥有了一席之地,为其在未来的AI基础设施竞争中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DeepSeek CEO梁文锋、宇树科技CEO王兴兴、小马智行CEO彭军等中国新锐创业者的入选,彰显了中国AI创业生态的蓬勃活力。DeepSeek在大模型和生成式AI领域的快速成长,宇树科技在仿生机器人领域的国际关注,以及小马智行在自动驾驶赛道上的领先探索,都表明中国AI企业正从过去的跟随者向并跑者甚至领跑者转变,在全球市场和技术创新前沿占据了更重要的位置。这些企业不仅在技术上追求卓越,更在探索AI技术的商业化路径和实际应用场景上展现出敏锐的洞察力。

更具长远意义的是清华大学教授薛澜的入选。作为专注于AI治理与公共政策的思想者,他的存在意味着中国学者开始在全球AI治理的核心圈层拥有了话语权。随着AI技术影响力的持续扩大,国际社会对数据安全、算法偏见、隐私保护和伦理规范的讨论日益增多,如何在这些议题上形成国际共识,并制定合理的全球规则,已成为人类文明面临的共同挑战。薛澜的声音,代表了中国在这一复杂议题上从被动接受者向积极贡献者的转变。此外,李飞飞和汪滔等长期活跃于国际学术与产业界的华人精英,则作为跨文化、跨制度的桥梁,进一步增强了中国AI的全球嵌入性和影响力。

AI发展的深层逻辑:从技术竞赛到跨界融合与全球治理

TIME100 AI榜单的构成还揭示了人工智能发展的深层逻辑:其影响力已远远超越单一技术领域,呈现出明显的跨界融合趋势。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Cynthia Breazeal,以其在社交机器人Jibo上的开创性工作,提醒我们AI不仅关乎效率提升,更触及人类情感、社会互动和生活方式的重塑。医学数据科学家Jeff Leek和自然语言处理专家Yejin Choi的入选,则进一步证明了AI在医疗健康、语言理解等垂直应用领域的巨大潜力和变革力量。

未来,评估AI影响力的标准将不再局限于模型大小或算力吞吐,而是将更侧重于其如何在教育、医疗、能源、艺术等社会关键领域创造实际的社会价值。谁能有效推动AI与这些领域的深度结合,谁能为AI制定出公正合理的伦理框架,谁就将成为未来AI影响力的塑造者。

这种趋势预示着:

  • 技术竞赛依然激烈:大模型、多模态、AI芯片等核心技术领域仍将是竞争焦点,算力是决定技术迭代速度的关键。
  • 治理议题愈发关键:数据隐私、算法偏见、国际监管合作等治理问题将成为全球关注的重中之重,需要政府、企业、学界共同寻求平衡。
  • 跨界融合加速:AI将日益成为普适性基础设施,深入渗透到各行各业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 全球协作与竞争并存:多极化格局下,多样性与包容性将成为AI生态的关键词,促使不同国家、企业和研究机构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共同推动AI发展。

中国AI的全球角色定位与未来展望

通过对2025年度TIME100 AI榜单的深入解读,我们看到中国AI在全球生态中正在实现从跟随者到共建者的关键转型。这不仅体现在硬件层面的自主可控能力提升,新兴创业公司的国际竞争力,以及跨国人才的桥梁作用,更关键的是中国在全球AI治理话语权上的提升。

“人工智能的未来,不属于任何一方,而是全人类共同的命运议题。”

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本质。中国AI的未来,不仅是一个国家层面的科技发展故事,更是全球人工智能共治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这要求中国不仅要在技术创新上持续突破,更要在国际合作中展现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为全球AI的“善治”贡献中国智慧。未来3-5年,随着AI技术加速渗透,全球围绕AI规则制定、伦理共识和产业标准构建的博弈将日益激烈。中国AI能否在这一复杂进程中,通过技术实力、开放合作和治理贡献,赢得更广泛的国际认同和影响力,将是其未来发展的核心挑战与机遇。

引用


  1. 全球AI影响力版图的重构:从《时代》AI百人榜看未来格局·36氪·国佳佳(2025/9/12)·检索日期2025/9/12 ↩︎

  2. 梁文锋、任正非、王兴兴和黄仁勋,一起上榜了,华人力量攀升!·智东西·(2025/8/30)·检索日期2025/9/12 ↩︎

  3. 《时代》2025全球AI百大影响力人物榜单解析·腾讯新闻·(2025/8/30)·检索日期2025/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