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在AI狂潮席卷全球之际,多数企业囿于“+AI”的表层叠加,深陷高投入低回报的泥潭。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产业伙伴推出的AIM²成熟度模型,提供了一套“五级六维”的系统性框架,旨在引导企业从工具性应用转向“AI原生”的商业模式重塑,实现资本效率最大化,穿越技术周期,构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人工智能”这四个字,近年来无疑是全球企业高管会议室里最闪耀的北极星。从硅谷的创业孵化器到法兰克福的银行大厦,再到亚洲的工厂车间,对AI增效提质的讨论此起彼伏,无数试点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应声而起。然而,在这场数字炼金术的狂热中,冷静的现实却如一盆冰水,浇醒了那些寄希望于“一键变金”的梦想家。表面上AI无处不在,实则真正能转化为可观商业价值的应用仍属凤毛麟角,多数企业如同在沙滩上建城堡,徒有其表而缺乏根基。
《2025企业AI应用概况调查报告》揭示了一个令人警醒的现象:高达**50%**的受访企业引入AI的首要驱动力竟是“不安全感”。他们认可智能化趋势,却鲜有清晰的战略认知,底层的商业逻辑未变,反而加剧了这种焦虑。这种将AI视作局部工具、在现有业务流程上做简单“加法”的思维,正是典型的“+AI”模式——如同试图用手电筒照亮整个银河系,尽管局部光亮,却无法改变整体的黑暗。高额的投入如石沉大海,大部分企业在AI落地实践中的收益仍然不及预期,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企业总是止步于这种肤浅的“+AI”范式。
幻象与现实:为何“+AI”成为企业泥潭?
麻省理工学院(MIT)研究团队发布的《The GenAI Divide State of AI in Business 2025》报告,为这片AI迷雾勾勒出更为严峻的图景:95%的组织在GenAI项目中获得的回报为零,只有寥寥**5%**的企业成功将其大规模集成到工作流程中。这不仅是局部失灵,更是一场系统性的溃败。企业纷纷投身“百模大战”,却往往缺乏转化与提升的衡量标准;成功案例难以复用,好比偶发的灵光乍现而非系统性创新;决策基于直觉而非科学验证,更让AI的价值评估无从谈起。
困住企业的并非AI技术本身,而是业界普遍停留在“+AI”的认知壁垒之中。这种重技术、轻应用,缺乏系统性框架的偏颇,使得AI难以深度嵌入业务,如同拥有最先进的引擎,却没有适配的车身和明确的驾驶路线。如果对AI的应用无法形成完整的解决方案,无法明确回答AI最终能为企业带来什么具体的、可衡量的价值,那么这种尝试至多是一种常规的技术试水,难以帮助多数企业跨越从试点到规模化的鸿沟。正如刘少轩教授在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上总结的核心观点:“应用AI,应该是一场从‘+AI’到‘AI+’商业模式的接力赛。”1
从工具到引擎:重塑“AI+”的商业版图
真正的“AI+”意味着从根本上改变出发点,实现“AI原生”的应用。这要求企业不再简单叠加AI功能,而是将AI作为核心驱动力,从架构设计到交互逻辑均围绕AI能力展开。如同从马车时代跃迁至汽车时代,AI不再是外挂的附件,而是驱动企业战略和模式创新的澎湃引擎。当AI从外围走向核心,其影响亦由点及面,从生产、供应链扩展至销售和客户服务,彻底颠覆企业的运转逻辑,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价值点。
为了提供穿透迷雾的“罗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中银科技金融学院联合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欧莱雅中国、乐刻运动、兴业银行和蚂蚁集团等一众产业伙伴,共同发布了业界首个企业应用AI成熟度模型(AI Adoption Maturity Model, AIM²)。2 AIM²创新性地构建了“五级六维”体系,为企业应用AI提供了清晰的演进路径。五个等级(L1~L5)描绘了企业从AI辅助工具到以AI为核心重构业务的战略蜕变;而战略、组织、数据、技术、应用与商业这六个相互关联的关键维度,则覆盖了从顶层设计到价值实现的完整闭环,致力于促使企业关注平台化、标准化与复用,而非重复“造轮子”,从而显著降低边际成本。刘少轩教授强调,“AI的上半场拼模型参数,下半场拼数据质量”,而AIM²正是致力于为后者提供可操作的框架。1
在实践层面,AIM²已在多个行业展露其价值:
- 金融业:上海银行围绕风险管理核心,通过机器学习精准评估信用风险,并积极与外部科技公司合作,引入智能投顾、智能风控等成熟系统,实现高质量数据驱动的贷前贷后优化。
- 健康行业:美年大健康系统性运用AI技术重塑全流程服务,升级智慧体检管理系统,实现从一次性体检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转型。
- 汽车行业:零跑汽车严格遵循ROI导向的AI发展路径,聚焦智能驾驶与智能座舱,高效利用有限算力开发专家模型,实践“AI实用主义”。
- 零售行业:欧莱雅中国通过构建本地化数据中台,实现全球AI技术的深度适配,形成趋势识别、虚拟试妆等能力反哺全球总部的创新路径,并积极打造开放式美妆科技生态。
- 健身产业:乐刻运动在门店管理中引入AI巡检和AI客服,通过人机深度融合大幅提升运营效率,从浅层“工具提效”迈向深层“生产力变革”。
这些案例共同印证了AIM²所指引的方向:数据决定AI应用能力的上限,而AI最终将成为驱动企业自我进化的核心引擎,届时,企业的竞争力不再取决于规模和资源,而在于能否从AI原生的逻辑出发,不断学习、调整、进化,最终演进为“企业即智能体”。
穿越周期:智力资本的下一场博弈
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浪潮,企业总不可避免地陷入焦虑。AI迭代之快,尤甚于其他技术。那么,“AI+”还能具备什么样的潜力,以应对不可预见的未来挑战?答案或许在于,技术解决当下,而生态能够穿越周期。当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系统化的方法论来操作AI战略落地,构建均衡、协同的六维能力时,各行各业的应用AI生态都将发生根本性改变。AIM²所指向的,也许并不仅是某个特定企业的突围,而是行业整体的生态优化,即在无形中规划了行业的“路网”。
在这场由AI主导的智力资本新博弈中,审慎思考与放手尝试并存,每一步的投入,都是对未来的投资,既考验耐心,也磨砺远见。我们相信,那些能穿透AI迷雾、持续投身AI应用实践的企业,最终将收获智能之上的“智慧”,于浪潮中锻造韧性,铸就属于自己的可持续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