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又搞事?CEO急喊“治理”!这届“数字熊孩子”到底咋管?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最近有CEO爆料今年AI已出现“重大事故”,这可不是开玩笑!人工智能这“数字熊孩子”要是撒起欢儿来,谁也HOLD不住。所以说,给AI立规矩,也就是“治理”这事儿,真的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刻不容缓的“救命稻草”!

最近,科技圈又炸了锅!某位大佬CEO突然“语出惊人”,预警说今年已经发生了“首次重大AI事故”!1 虽然细节还没完全披露,但这消息一出,瞬间让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是不是我们身边的AI助手又偷偷“离家出走”,或者哪款智能系统又“放飞自我”了?这不禁让人猛然警醒,那个曾被我们**笑称为“数字熊孩子”**的人工智能,是真的该好好“管管”了,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治理”(governance)。

AI的“黑盒”魔法与“熊孩子”风险:不只是“翻车”,还可能是“翻船”!

你以为AI事故只是ChatGPT偶尔“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那可就大错特错了!这次CEO的警告,就像是给高速狂奔的AI列车按下了急刹车警示键。为啥AI治理如此重要?因为这玩意儿,真不是省油的灯。

首先,AI的**“黑盒”属性简直是它的“超能力”与“潘多拉魔盒”并存。它能给你带来惊喜,但其复杂的算法和推理过程,就像是施展魔法,你只看到结果,却不清楚它到底是怎么“变”出来的。这种不可预测性**,有时会产生“AI幻觉”,输出看似合理实则荒谬的结果,轻则让你“社死”,重则可能误导决策,引发连锁反应2

其次,AI的风险简直是**“多面手”,它可不是只盯着一个地方“搞事情”。从模型算法的偏见歧视、数据泄露,到系统被攻击利用、算力安全,甚至在应用中引发网络或现实领域的安全隐患,多达26类细分风险,简直让人防不胜防!想象一下,如果自动驾驶汽车因为算法出了岔子,责任到底算谁的?是开车的你?造车的厂?还是提供算法的公司?这简直是“甩锅”难题**,也让监管部门**“头大如斗”**!2

“人工智能系统的滥用或失控可能给全人类带来灾难性后果。”

—— 科学家们在国际AI安全对话上的共识声明,这话听着就让人背后发凉,不是开玩笑的!3

更别提AI的颠覆性了。这股新质生产力,既能造福社会,也能**“一念成魔”,应用于军事国防等领域,要是被不法分子利用,那简直是“毁灭性打击”级别的隐患。所以,治理它,不只是为了技术健康发展,更是为了我们人类的“长治久安”**。

全球大佬们都在怎么“驯服”AI?美欧中“各出奇招”!

面对AI这头“洪荒巨兽”,全球各国都坐不住了,纷纷拿出自己的“驯兽手册”。

  • 🇺🇸 美国:创新优先的“放养式”监管 美国大哥,向来注重科技领先地位,所以在AI治理上,他们更倾向于**“审慎包容”**,给企业“宽松环境”,鼓励创新。白宫发布的《人工智能应用规范指南》就强调,要避免“阻碍创新和增长的不必要监管”。他们更爱通过行政命令、行业联盟和自愿倡导等“软手段”来引导。这就像是对待“天才儿童”——先让它自由奔跑,出了问题再来“打补丁”2

  • 🇪🇺 欧盟:铁面无私的“布鲁塞尔效应” 欧洲那边就完全是另一种画风了。虽然技术创新相对落后,但欧盟在**“立规矩”方面可是全球“扛把子”。他们率先批准了全球首部正式立法《人工智能法案》4,对AI系统进行风险分级管理,高风险AI直接“亮红牌”**,甚至对ChatGPT这类生成式AI也要求必须披露是AI生成的内容。这活脱脱就是“班主任”级别,先立规矩,再谈发展,主打一个“严”字当头!2

  • 🇨🇳 中国:以人为本的“智向善”路线图 中国则走出了一条**“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特色之路。我们强调“负责任”、“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治理取向,目标是让AI增进人类共同福祉,而不是制造麻烦。

    我们可是全球第一个针对生成式AI发布管理办法的国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2(2023年7月)。随后,《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也新鲜出炉。这套组合拳,明确了AI不能生成“危害国家安全、散布谣言、淫秽色情”等内容,还得做好内容审核、真实身份认证、标识生成内容等。这就像是给AI“立家规”,既要它“聪明伶俐”,更要它“懂得规矩”!2

中国方案:给AI上“紧箍咒”也给“红地毯”

中国在AI治理方面,可不只是“跟跑”或“并跑”,我们正努力为全球AI治理提供**“中国智慧”。我们的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可是世界第一**,这为我们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奠定了基础。2

为了更好地“驯服”AI这只“吞金巨兽”,中国的方案可谓**“软硬兼施”**:

  • 治理取向:向善而行,责任先行。 确保AI“安全、可靠、可信”,始终朝着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哲学问题!2
  • 治理机制:政府主导,市场社会多方联动。 既发挥政府的“定海神针”作用,统筹协调各方,又鼓励企业、行业协会、甚至公众积极参与,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治理格局。毕竟,AI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能只靠一方“单打独斗”**。2
  • 治理架构:“1+N”体系,统分结合。 我们的目标是构建一套**“1+N”**的人工智能安全监管体系。这个“1”,指的是国家层面统一的AI安全监管机构和顶层指导框架(例如《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负责制定通用规则和伦理底线。而“N”,则针对智能交通、医疗、金融等不同行业,量身定制具体的监管措施。这就像是给AI穿“定制西装”,既有统一的时尚范儿,又兼顾了不同场景的实用性。2
    • 明确监管范围、技术标准和底线规则:AI系统必须做到**“可区分、可解释、可追溯、可纠正”,一旦AI“犯错”,我们能“找到人、问清楚、改过来”。对那些可能造成灾难性影响的AI技术,更是要“一票否决”**,划定明确的禁止性红线。2
    • 加强国际合作:AI无国界,风险也无国界。中国倡导**“去意识形态化”,推动各国在AI治理上“求同存异”**,共同构建全球统一的治理体系。这就像大家一起开“AI安全大会”,放下成见,为了全人类的未来“齐心协力”2

别以为AI治理是“高大上”的政府行为,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你手机里的AI修图,到智能音箱的语音识别,再到未来可能满街跑的自动驾驶汽车,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规有矩”**。这次CEO的“AI事故”预警,就像是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在享受AI带来的便利时,也绝不能对它的“野性”掉以轻心!

毕竟,谁也不想看到有一天,我们的“数字熊孩子”真的**“翻天覆地”吧?AI治理,任重而道远,但我们相信,只要全球携手,定能让AI这把“双刃剑”**,更好地服务人类,而不是反噬我们。

引用


  1. 😺 🎙️ PODCAST: "First major AI incident this year" (CEO warns)·RSS标题·(检索日期2024/6/1) ↩︎

  2. 我国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的必要性及现实路径·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张其仔 李伟(2025/1/23)·检索日期2024/6/1 ↩︎ ↩︎ ↩︎ ↩︎ ↩︎ ↩︎ ↩︎ ↩︎ ↩︎ ↩︎ ↩︎ ↩︎

  3. 科学家呼吁:全球需联手应对AI可能带来的灾难性风险·科学网新闻频道·(2024/9/19)·检索日期2024/6/1 ↩︎

  4. AI系统的网络安全治理实践·Huawei·(2024/9)·检索日期2024/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