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杀疯了!CS学霸“卷”不动?2500份简历只换来10次面试,打工人真要“没饭吃”了?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别问,问就是AI又“搞事情”了!曾经的CS学霸,拿着近满分的GPA,海投2500份简历,结果只拿到10次面试,这“最惨就业季”可不是开玩笑。当AI开始“抢”入门级饭碗,企业又只想要“即插即用”的老司机,新毕业的“打工人”们,真的太难了!

每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曾梦想着自己编写的代码,能够改变世界。退而求其次,至少,也会有一份高薪和光明前程等着自己。万万没想到,这世界确实被AI改了,但顺便带走的,除了你的发际线,可能还有你的实习机会和“第一份正式工作”。

最近,“最惨就业季”这五个字,简直成了应届生朋友圈的“年度热门词汇”。其中一个“代表人物”,就是GPA近满分的CS学霸Kenneth Kang。他毕业第一年,就像被扔进了修罗场,申请了超过2500个工作岗位,最终只获得了……10次面试机会!这暴击力度,简直是“人间真实”到让人心疼。

Kenneth Kang的故事,绝非孤例。这背后,是AI浪潮掀起的滔天巨浪,正在重新定义我们的职场“生态位”。

AI“扼杀”下一代?入门级岗位去哪儿了!

还记得大学里靠ChatGPT写论文的我们吗?做梦也没想到,还没踏出校门,职场入门的“第一段阶梯”,就被AI这位“老大哥”直接搬走了。

企业现在“胃口”越来越刁,只想要“即插即用”型员工,来了就能干活,最好还能“自带干粮”。而AI呢,它可不会抱怨996,更不会要求加薪,轻轻松松就能把那些原本属于新人的初级任务给自动化了。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入门级岗位,越来越稀有,实习机会也日渐渺茫。

据风险投资公司SignalFire的报告,自2019年以来,科技行业15家最大的公司,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数量直接“腰斩”,下降超过了50%1。以前应届生还能占到大厂招聘总数的15%,现在呢?直接缩水到7%。这简直是“地狱难度”开局!

加州失业率“全美最高”:蓝领复苏,白领紧缩,这波操作你敢信?

别以为这只是个别现象。全球就业形势,特别是白领市场,正面临一场“大洗牌”。

数据显示,曾经的“科技摇篮”加州,今年7月份的失业率竟然飙升至5.5%,直接“喜提”全美各州榜首,远超全国平均的4.2%1。为啥?还不是因为科技行业和其他办公室岗位的持续疲软。

更扎心的是,科技行业的裁员潮,和制造业、物流业的“复苏”形成了鲜明对比。7月份,加州的贸易、运输和公用事业部门净增了1300个岗位,制造业也增加了300个。反观专业和商业服务领域,狂流失7100个岗位,而以科技公司为主的信息技术行业,也“瘦身”了1000个岗位1。这波操作,简直是**“蓝领经济正在起飞,白领经济却在原地踩刹车”**的真实写照。

杜安·莫里斯律师事务所的特别顾问贝尼克对此表示:“现在的求职形势太严峻了。” 他认为,除了AI的“助攻”,还有一个原因是很多科技公司还在为疫情期间的“过度招聘”买单,不得不持续裁员1

人才培养链“断裂”:失去“第一段阶梯”的代价,我们能承受吗?

你以为这只是一时的“阵痛”?错!长远来看,这可能是一场“人才培养体系”的大地震。

曾经,毕业生攀登职场阶梯的路径是清晰的:从入门级岗位开始,经过在职培训,一步步内部提拔,最终成为行业精英。这是一条完整的人才培养链。可现在呢?入门级岗位成了稀缺品,实习转正率也“一路向南”——据美国大学与雇主协会的数据,2023至2024年度,实习转正率降至五年多来的最低点,仅有62%的实习生获得了全职录用1

“那段经历真令人崩溃,本以为凭借我3.98的绩点、各种获奖证书和丰富的个人经历,找一份全职工作应该不难;但现实完全不是这样。” —— 计算机CS学霸 Kenneth Kang 1 (小编点评:这哪是求职,这简直是“渡劫”啊!学霸都“破防了”,普通人情何以堪?)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的副教授Tristan L. Botelho直言不讳:“如果大量公司都在持续削减入门级岗位,那么我们担心,他们实际上可能会错失那些构成未来人才梯队、日后将成为经理和高管的人才。”1 这话可不是危言耸听,短期省钱,长期可能会让企业“青黄不接”,甚至“无米下锅”!

AI是“双刃剑”?除了焦虑,我们还能做什么?

当然,AI也不是洪水猛兽,它更像一把“双刃剑”。对于个体而言,它带来了冲击,但也催生了新的机遇。

麦肯锡AI部门QuantumBlack的负责人Rob Levin就认为,AI的崛起可能会彻底改写从教育到就业的传统路径。未来的挑战,在于如何激励人们进行“深度专业化”,以及企业如何培养那些具备“深度专业技能”的人才。也许,新型的职业学校会因此而诞生1

至于咱们学生群体,更是“与AI共舞”的第一批玩家。ChatGPT写论文确实很香,但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却发现,过度使用大型语言模型(LLM)可能会降低学生的神经活动参与度,损害学习效果,特别是对年轻用户而言1。这可不是开玩笑,“AI固然好用,但别让它把你的脑子也‘优化’没了”

不过,就像拉夫堡大学商学院的Eva Selenko教授说的,这些年轻的求职者,虽然面临冲击,但他们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有动力,也有创造力1。焦虑归焦虑,“躺平”不是出路,“自救”才是王道!

就像Kenneth Kang,虽然求职路上“万箭穿心”,但他没选择“啃老本”,而是拉上几个“难兄难弟”,组了个队,给客户提供技术咨询服务,用实践来丰富自己的简历。

“我不会干坐着申请工作,紧张地啃指甲,我会同步进行其他尝试,不断前进。” —— 计算机CS学霸 Kenneth Kang 1 (小编点评:这就是传说中的“逆袭剧本”啊!打工人,学起来!)

所以,AI的冲击虽然“颠覆式”,但只要我们不“坐以待毙”,主动进行技能再培训,利用AI工具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甚至把AI变成我们“弯道超车”的利器,未来,依然可期。毕竟,未来不是“人与AI的战争”,而是“善用AI的人,和不善用AI的人”的较量。

引用


  1. 最惨就业季,CS学霸GPA 3.98,投2500份简历仅10次面试,AI吞噬入门级岗位·新智元·新智元(2025/8/18)·检索日期2025/8/18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