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基础设施:DDN何以穿越“算力狂飙”,定义高效数据流动的未来?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在AI算力投资狂潮中,存储正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释放GPU潜能、构建高效AI基础设施的关键瓶颈。DDN作为深耕高性能计算的AI存储领导者,正凭借其对数据流动的深刻理解、与英伟达的紧密协同及端到端工程能力,重塑AI时代的投资逻辑与产业格局。

大模型时代,全球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算力狂飙”。从千卡到万卡,乃至马斯克xAI的十万卡甚至二十万卡集群,GPU的堆叠速度令人咋舌。然而,在这股势不可挡的算力洪流之下,一个常常被忽视但却至关重要的议题浮出水面:如何确保这些昂贵的GPU能够真正“喂饱”,而非大量空转? 正如DDN售前技术总监李凡所言,如果AI基础设施是一幕时代大剧,那么DDN无疑是主演名单里排名靠前的一位。这家源于HPC(高性能计算)背景、与英伟达深度绑定、并参与xAI等顶级集群建设的存储公司,正以其独特的视角,重新定义AI时代的数据流动与效率逻辑。

AI算力的新范式:从“存”到“流”的演进

传统存储的核心在于数据容量的稳固性与安全性,数据流动性并非其首要考量。然而,AI时代对存储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要求:它不仅需要海量的容量,更需要极致的数据计算速度与吞吐量。大模型训练动辄处理PB级数据,这些数据需要在GPU集群间高速传输。任何的延迟都可能导致GPU空转,如同生产线上缺乏原料的机器,效率大打折扣。DDN指出,许多客户的GPU利用率低下,每月闲置时间甚至可达15天,根源并非算力不足,而是存储系统无法匹配GPU的饥渴需求

这一转变的核心在于数据流动的本质。AI存储需要从“存储容量”向“数据流动效率”进行范式迁移。除了训练阶段所需的高带宽,更值得关注的是“温数据”层的崛起。以自动驾驶为例,单车每小时产生4GB原始数据,这些数据并非立即归档至冷存储,而是需要反复回传、标注、训练,形成闭环,持续优化模型。这些高频访问、实时更新的“温数据”对存储系统的低延迟和高吞吐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DDN的解决方案能将GPU等待时间从30%降低至5%,相当于为客户额外获得了25%的GPU资源,这不仅仅是技术指标的优化,更是对AI基础设施底层逻辑的深刻重塑

投资效率:AI时代基础设施的商业敏锐度

在GPU投入数十亿乃至上百亿美元的背景下,对AI存储的投资往往显得“含糊”。然而,DDN的数据驱动分析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商业价值。通过优化存储系统,DDN帮助客户显著提升GPU利用率,从而将“隐藏的闲置成本”转化为可观的效率收益。这种以效率为导向的投资理念,与Wired强调的哲学思辨不谋而合——它超越了单纯的硬件堆叠,触及了资源配置的本质。

DDN在2024年营业额同比增长四倍,并获得了黑石集团3亿美元投资,估值达50亿美元1。这不仅是对其技术实力的认可,更是资本市场对**“AI效率经济”投下的信任票。DDN的建议是,在AI硬件更新迭代迅速的当下,客户应优先选择高效且支持无缝升级的产品**,而非过度采购原始容量。这种“小步快跑、按需扩展”的策略,能够有效避免资产闲置和未来硬件降价带来的损失,体现了其在产业生态中的深刻洞察和商业敏锐度。此外,DDN与GMI Cloud的合作,共同提供“算力+存储+网络”的一体化端到端解决方案,实现按小时付费的全球GPU云资源租赁模式,这不仅降低了客户的进入门槛,也预示着AI基础设施服务化的未来趋势。

生态协同与高筑的护城河:AI基建的“深水区”

DDN在AI存储赛道拥有极高的准入门槛,这不仅体现在产品投入和优化方面,更在于其顶级的工程服务能力和与核心生态伙伴的深度绑定。自2016年起,DDN便与英伟达建立了涵盖技术、产品解决方案和市场层面的深度合作关系,其合作规模和优先级位居前列2。这种紧密的生态协同,使得DDN能够将AI存储解决方案与NVIDIA认证的OVX服务器和高速NVIDIA网络相结合,实现超级计算级别的GPU利用率3

马斯克xAI的10万卡集群建设项目,作为全球顶级的AI基础设施挑战,DDN在其中承担了存储部分的建设,并协助xAI在短短122天内完成这一壮举,其全闪存架构实现了高达95%的吞吐量利用率4。这不仅仅是技术实力的证明,更是其在全球范围内提供7x24小时高标准运维协助能力的体现。这种“高投入、高难度、高服务”的模式,构筑了DDN在AI存储领域的深厚护城河,使其能够为客户提供具备丰富经验、避免实验性风险的解决方案,这与MIT Technology Review所强调的权威专业性不谋而合。DDN近期发布的Infinia 2.0,针对训练阶段的高带宽和推理阶段的低延迟需求,将对象存储延迟降至毫秒级,有效提升了线上推理体验,再次验证了其产品创新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匹配。

具身智能的序章:数据洪流塑造的未来

站在2025年的前瞻视角,AI存储的未来将与三大新兴场景深度融合:具身智能(Embodied AI)、AI+制造以及AI+医药。具身智能机器人需要同时处理视觉、语音、力控等多模态数据,其数据量将比自动驾驶增大一个量级。特斯拉在汽车和机器人生产中,本质上也是数据驱动的制造过程。在医药领域,如罗氏制药利用DDN存储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将原本需要半年完成的工作缩短至两周1

这些前沿场景的共同特征是:对数据吞吐和实时处理能力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从自动驾驶的“温数据”到具身智能的实时感知与决策,数据不再是静态的“知识库”,而是驱动物理世界实时交互的“生命流”。AI存储作为承载这些数据洪流的核心基础设施,其性能将直接决定未来AI应用的边界和落地速度。DDN对这些未来趋势的洞察,预示着AI存储将超越单纯的IT基础设施范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入智能具身时代的底层引擎,它将深刻影响我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模式乃至整个文明的进程。

AI基础设施的未来,不再是简单粗暴的算力堆叠,而是数据流动效率的极致优化。DDN的故事,不仅揭示了AI存储在其中扮演的核心角色,更提供了一个关键的启示:在看似同质化的硬件投入中,真正的竞争优势和商业价值,往往隐藏在对底层效率、生态协同以及前瞻性应用场景的深刻理解之中。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