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最近一场AI炒币实盘大比拼,国产DeepSeek三天狂赚36%惊艳全场,而号称“全能”的GPT-5却亏到底裤都没了,AI并不是万能神仙,只是个效率工具人,普通人与其焦虑“被AI优化”,不如学着让它为自己打工!
一场名为“Alpha Arena”的AI交易“真刀真枪”对决,最近彻底点燃了科技圈和币圈的八卦之魂。这可不是什么模拟盘过家家,主办方直接给6个顶尖AI模型每人发了1万美元真金白银,让它们在加密货币市场里撒欢儿交易,收益和策略全程直播,那叫一个刺激,比看世界杯还上头!
结果呢?剧情反转得让人措手不及。当所有人都在等着“神级AI”GPT-5大杀四方时,一匹来自中国的“黑马”DeepSeek,竟然用1万美元在三天内狂赚36%,直接把本金拱到了1.36万美元!1 反观被寄予厚望的GPT-5,却一路下跌,亏损一度超过40%,简直亏到妈都不认,本金缩水到不足6000美元! 还有Gemini 2.5 Pro,那操作更是“神似散户追涨杀跌”,频繁切换多空,手续费都快把它吃破产了,亏损一度超过30%!2
这下好了,关于AI量化交易的讨论瞬间刷屏,有人盯着那飙升的收益曲线“两眼一黑”:“完了,以后炒股都没机会了!” 有人则好奇:“这AI到底怎么赚钱的?” 但这场实盘对决与其说是AI对人类的“降维打击”,不如说是给所有吃瓜群众提了个醒:别瞎焦虑了,AI没你想的那么“神”,也没你想的那么“坏”。
AI“炒股”哪家强?看“性格”就知道!
这场“神仙打架”揭露了一个残酷真相:AI并不是随便给个指令就能自动“印钞票”的摇钱树。即使是做量化起家的DeepSeek,也逃不过市场波动的影响,收益一样会回吐。而那些“过于聪明”或“犹豫不决”的AI,表现甚至不如普通散户。
所以,不同AI模型表现的巨大差异,核心原因就是它们“性格”——也就是背后策略逻辑的差异。
- DeepSeek:量化老炮,稳!准!狠!
- 它的成功,源于母公司幻方那**“根正苗红”的量化基因**。策略简单粗暴:开盘全仓,10-15倍杠杆做多核心标的,不频繁换手,也不爱止损止盈,就像个耐心十足的“猎手”,靠对市场大趋势的精准判断来吃肉。3
- 来咖智库
稳定得像个老中医,不求奇招,只求稳扎稳打。
- GPT-5:迷茫的逆势交易员?
- 这个“全能型选手”在投资场上却显得有些“水土不服”,亏损持续扩大。它的策略似乎并不适应当前市场,可能反映了其风险管理机制的不足。2
- 来咖智库
这可能是GPT-5唯一“不擅长”的领域了,毕竟不是每种知识都能变成真金白银。
- Gemini 2.5 Pro:高频“散户”附体,瞎折腾!
- 被网友调侃“神似散户追涨杀跌”的Gemini,完美诠释了“操作越多越乱”的道理。它一天内多次更改多空方向,交易次数是DeepSeek的5倍!高频交易不仅没赚到钱,反而把大量本金都贡献给了交易手续费。1
- 来咖智库
这是AI中的“焦虑型人格”吧?以为自己比市场聪明,结果“净值越做越薄”。
- Claude Sonnet 4.5:分析大师,行动矮子?
- Claude的分析逻辑“满分”,但它最大的特点是“太讲逻辑”,导致“下手”时犹豫不决,反复止损,生生错失了赚钱的机会。
- 来咖智库
思想的巨人,行动的侏儒,说的就是它吧?
这至少说明,AI量化并非“机器自己躺着赚钱”,而是“人类把交易逻辑教给机器”。机器的优势是执行效率,而策略的优劣、风险的把控,仍然离不开人类大脑的精巧设计。
AI量化的“底层逻辑”:放大镜还是替代品?
要理解AI对普通人的影响,得先搞懂AI量化到底在“搞什么飞机”。无论是炒币还是炒股,AI交易的核心逻辑从未脱离“概率游戏”,但它把人类的能力放大了三个维度:
- “找信号”效率MAX: AI能24小时扫描全球新闻、社交媒体情绪、链上大额转账、甚至卫星经济数据,从海量信息里**“大海捞针”,提炼出“上涨概率55%”的微弱信号。这种效率,人类靠手动分析永远都做不到,做梦都做不到!**
- “定规则”铁面无私: AI会把信号转化为铁纪律,比如“信号出现时投多少仓位、跌1%止损、涨5%止盈”,彻底规避人类“贪心”“恐慌”的弱点。毕竟,机器没有七情六欲,不为K线流泪。
- “强执行”毫秒级响应: 一旦触达交易点,AI能以毫秒级速度下单,远超人类的“手速”和反应极限。
但即便如此,AI仍有致命短板:它只能基于过去的数据归纳规律,无法预测“非连续性变化”。它能分析狗狗币的价格走势,却看不懂“一张滑稽狗狗图为何能凝聚全球共识”;它能计算技术指标,却预判不了下一个引爆市场的文化热梗。毕竟,数据里没有“玄学”和“人性”。
很多人因此焦虑“AI会抢了普通人的交易机会”,但事实并非如此。就像金牛奖常客因诺资产所说,AI从未替代人,而是充当“放大镜”和“涡轮增压器”。AI负责提升数据处理效率,而“选什么方向、控多少风险、定什么策略”的核心决策,仍由人把控。用创始人徐书楠的话说:
“‘人’是量化投资体系中最关键的变量。我们不是用AI取代人,而是用AI放大人的决策效率和研究深度。”4
来咖智库 这话说得透彻,AI是我们的“超级助理”,不是来抢我们饭碗的“卷王”。
所以,AI量化的本质,是“工具的升级”而非“人的替代”——就像当年计算器取代算盘,没让普通人失去计算的需求,只是让大家从繁琐运算中解放出来,聚焦更核心的判断。
普通人“破局”之道:躺平焦虑不如主动出击!
每次关于AI的消息,必然会引发公众的另一层焦虑:“AI将来替代人怎么办?”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哈佛大学两位经济学博士的研究就指出,AI确实正在大量抢夺初级工作,让年轻人更难进入职场。5
肉眼可见的未来,很多重复机械的工作会被更高效的AI替代,甚至体力劳动都可能被具身机器人取代。面对如此大的时代变革,普通人担忧未来,那是人之常情。
但光躺平焦虑可不行!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席酉民的发言,或许能为我们“缓解焦虑症”提供一副良药:他提到“独特价值、利用平台、创造生态”,恰好为普通人提供了AI时代的“破局框架”:不跟AI比效率,而是用自身优势结合技术,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比如AI读不懂“社区共识”:当年狗狗币从0.0002美元涨到0.74美元,核心不是技术数据,而是“meme文化”带来的全球共鸣。未来仍会有新的文化热梗、社区故事崛起,普通人可以提前参与、感知趋势,这是AI靠数据永远赶不上的“嗅觉”!
很多读者总觉得自己不是计算机专业,也不懂AI前瞻技术,就容易在技术革命的浪潮中被淘汰。这种想法并不正确!善用“平台杠杆”的核心是“借平台之力放大自身能力”。普通人不必懂AI技术,只需学会利用现成平台,让AI为自己打工。就像你不用懂汽车的机械原理,也能开着车去浪迹天涯。
AI时代的机会也不在“单打独斗”,而在“融入生态”。普通人哪怕能力有限,没法创造自己的生态,大不了**“打不过就加入”**,利用好现有的一些资源,也可以在未来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总之,光焦虑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不如花时间思考一下,如何利用AI成为自己的生产力工具,这才是直面AI时代的“正确姿势”!
结语
AI量化有涨有跌,技术浪潮不等人。与其焦虑“被替代”,不如抓住时机,用人类感知补AI之短,借现成工具放大能力,融生态寻新出路。行动比焦虑更有用,主动拥抱,就是AI时代最好的“破局方式”!
引用
-
AI炒币一周战报:DeepSeek凭低频策略狂赚36%,GPT-5惨亏28%,Gemini更是亏掉30%!·老范讲故事(2025/10/22)·检索日期2025/10/23 ↩︎ ↩︎
-
AI 大模型真实交易对决:DeepSeek 与 Grok 领跑 - 链捕手·链捕手·(2025/10/20)·检索日期2025/10/23 ↩︎ ↩︎
-
谁家AI用一万美元赚翻了?DeepSeek第一,GPT 5垫底·证券时报·刘晓洁(2025/10/22)·检索日期2025/10/23 ↩︎
-
AI量化爆赚36%后,普通人该焦虑还是拥抱未来?·来咖智库·金刀(2025/10/23)·检索日期2025/10/23 ↩︎
-
AI、阵痛、未来:我们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来咖智库·金刀(文章提及,具体发布日期不明)·检索日期2025/1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