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标识:数字信任的基石与多维治理的深层博弈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AIGC标识新规的实施,标志着数字内容真实性治理的起点,但技术瓶颈(如隐式标识易被篡改、文本难以识别)和全球标准缺失使其面临严峻挑战。这场关于技术、商业、法律和伦理的深层博弈,正驱动着产业探索更可靠的溯源机制与全球协作,以重建数字信任、规范商业应用并重塑信息生态。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内容创作的各个领域,从文本、图像到视频,其带来的效率革命与创意爆发令人瞩目。然而,这枚硬币的另一面,却是虚假信息泛滥、版权纠纷频发、人格权受损以及社会信任危机加剧的乱象。在这一背景下,全球多国及地区都在积极探索AIGC的治理之道,而近期在中国落地的AIGC内容标识新规,无疑是这场“数字文明保卫战”中迈出的关键一步。但这仅仅是开始,一场关于技术、商业、伦理与社会共识的深层博弈才刚刚拉开序幕。

技术与治理:一场不对称的博弈

AIGC内容标识的引入,旨在为数字世界提供一个基本的“真实性锚点”。新规主要推行显式标识隐式标识两种技术路径。显式标识相对直观,即在AI生成内容中加入肉眼可见的水印或文字提示,其技术原理属于后处理范畴,易于理解和实施。例如,豆包App等产品已普遍采用这种方式1

然而,真正的技术挑战在于隐式标识。这种标识技术旨在将AI生成信息嵌入到内容文件的元数据(如JPG的EXIF规范)或像素/频域中,用户不易察觉,但可通过特定工具识别。我国目前主要采用元数据技术流派1。商汤科技副总裁张望解释称,隐式标识属于信息嵌入技术,能包含AIGC合成属性、服务提供者等关键信息。但现状是,隐式标识在实际应用中面临多重技术瓶颈。一家大模型公司的技术人员透露,当前隐式标识尚无法有效抵御“有意无意”的破坏,例如被篡改、删除,或在内容传播过程中信息丢失1。这暴露了现有技术在鲁棒性和持久性上的不足。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AIGC带来的虚假信息远不止于图片和视频。某平台内容治理团队负责人指出,海量文本类AIGC内容目前仍无法通过显式或隐式标识技术进行有效识别23。这使得治理的战线被无限拉长,也预示着一场“生成”与“识别”之间不对称的、永无止境的技术军备竞赛。AIGC的飞速迭代使得生成能力不断强化,而识别技术却常常滞后,这种动态失衡对监管和治理构成了严峻挑战,也引发了对数字内容**“本真性”**的哲学思辨:当一切皆可被生成和伪造,我们如何定义和维护真实?

商业化浪潮下的合规挑战与风险

AIGC大幅降低了内容生产门槛,为营销、设计、媒体等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商业机遇。品牌和电商商家开始将AIGC用于广告营销,提升效率和创意。然而,伴随商业化浪潮而来的,是日益增长的合规风险和法律纠纷。

  • 品牌信任危机:小米公司此前因使用AIGC模特图片,出现“手指缺关节、锁骨呈锯齿状”等细节错误,引发网友对“塑料人”、“恐怖谷”的评论,损害了品牌形象1。这凸显了AIGC内容质量缺陷对品牌信任的潜在冲击。
  • 知识产权侵权:触宝AI因用户生成类似奥特曼形象作品,被认定构成帮助侵权并赔偿。大量大模型未经授权使用原创作品进行训练,或生成与现有IP高度相似的内容,引发著作权和版权纠纷,成为AIGC商业化进程中最大的法律“雷区”1
  • 人格权与肖像权挑战:AIGC可轻易生成高度逼真的虚拟人物,若涉及真人肖像,尤其是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用于商业用途,将引发严重的人格权侵权。品牌方必须确保获取明确且充分的授权链条。
  • 信息披露不透明:部分品牌在广告中使用了AIGC内容却未明确标识,引发用户信任危机。缺乏透明度可能导致消费者误解甚至欺诈,这是商业伦理中的底线问题。

视觉中国CEO柴继军强调,AI是未来十年内容产业的核心驱动力,但从业者必须清醒认识到技术伴生的版权、伦理、虚假信息等合规风险。为此,视觉中国等平台已采取措施:不收录新闻报道题材的AIGC作品,对设计创意类AIGC作品进行严格规范,并谨慎对待涉及真人肖像的AI视觉内容1。这表明,面对合规挑战,产业参与者正通过自律与制度建设,逐步构建AIGC商业应用的“护城河”。选择合规平台、确保内容溯源清晰、区分使用场景,已成为企业和品牌方规避风险的实用性导向。

重塑信任:全球治理范式与社会契约

AIGC标识技术的挑战不仅局限于单一国家,而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当前,AIGC内容的隐式标识在全球范围内还没有一个被普遍采纳的统一技术标准1。尽管现有技术流派多元,但跨平台、跨国界的内容传播使得技术标准的互认成为一大难题。建立一个全球通用的水印系统将面临检测算法公开性与私有性的两难选择。

中国通过《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等法规,自上而下推动AIGC内容的标识,展现了快速落地的优势145。这种顶层设计驱动的治理模式,能够迅速在国家范围内形成规范。然而,在全球化内容生态中,如果缺乏国际间的标准协同与互认,仍将带来“信息孤岛”和“监管套利”的风险。

从哲学层面看,AIGC的兴起与治理挑战,是对人类社会**“数字信任”体系的根本性考验。当人眼和现有技术难以分辨真伪时,我们依赖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套内嵌于社会运行的、关于信息真实性的“新社会契约”。这需要政府、科技公司、内容平台、创作者乃至普通用户共同参与,形成多利益相关方的协同治理模式。其核心是建立一套可溯源、可验证、可问责**的信息生态系统,让数字内容不再是“无源之水”,而是具备清晰的数字“基因组”。

展望未来:共建透明可信的数字生态

AIGC标识的探索,仅仅是数字内容治理大幕的序章。展望未来3-5年,AIGC治理将呈现多维度演进。

首先,技术层面将迎来迭代与突破。现有隐式标识的脆弱性将促使更鲁棒、更具抗篡改能力的“AI原生水印”技术加速发展,例如在模型生成过程中就植入不可分离的“数字胎记”。区块链、同态加密等分布式账本技术也可能被引入,为AIGC内容提供不可篡改的溯源凭证。AI本身也将成为识别AI的强大工具,形成更高阶的“AI对齐”和“AI安全”技术。同时,针对文本内容的AI识别和溯源技术也将成为研发热点。

其次,商业生态将重塑与分化。合规成本将成为企业进入AIGC市场的门槛和竞争优势。那些能够提供“合规即服务(Compliance-as-a-Service)”的平台和工具,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同时,消费者对“AI透明度”的需求将催生新的商业模式,例如提供内容真实性验证服务的第三方平台,或建立基于“可信AIGC”标签的高价值内容生态。投资逻辑将从单纯追求生成能力转向更加注重风险控制与信任机制的构建

最后,社会与伦理维度将更加凸显。全球范围内的AIGC治理标准统一化将成为必然趋势,通过国际组织、行业联盟等推动技术协议和法律框架的互认。这不仅关乎技术,更涉及主权、价值观和地缘政治的复杂博弈。教育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提升公众的“AI素养”和批判性思维,使每个人都能成为数字世界的“守门人”。最终,AIGC治理的终极目标,是构建一个既能释放技术创新潜力,又能维护社会信任基石的透明、可信的数字文明。这不仅是一场技术之争,更是一场关于人类文明在信息洪流中如何自我定义、自我规训的深刻考验。

引用


  1. 治理AIGC乱象,上线AI标识仅仅是开始·界面新闻·肖芳(2025/9/19)·检索日期2025/9/19 ↩︎ ↩︎ ↩︎ ↩︎ ↩︎ ↩︎ ↩︎ ↩︎

  2. 治理AIGC乱象,上线AI标识仅仅是开始 - 证券时报·证券时报(2025/9/19)·检索日期2025/9/19 ↩︎

  3. 治理AIGC乱象,上线AI标识仅仅是开始 - 新浪财经·新浪财经(2025/9/19)·检索日期2025/9/19 ↩︎

  4. AIGC标识办法9月开始实施,平台、大模型公司响应“加水印” - 腾讯网·腾讯网(2025/9/19)·检索日期2025/9/19 ↩︎

  5. 全景透视AIGC的法律挑战与合规路径 - 中伦律师事务所·中伦律师事务所(2025/9/19)·检索日期2025/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