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随着大模型成为新的流量入口,“生成式引擎优化”(GEO)应运而生,但其在“黑箱”算法下的效果存疑,并引发了严重的信息污染与伦理困境。未来,AI搜索将从粗放的流量游戏转向以高质量内容和品牌信任为核心的“信任博弈”,重塑信息发现与商业推广的底层逻辑。
当大模型以惊人的速度渗透C端,成为继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之后又一重要的信息入口时,一场围绕其答案生成机制的流量争夺战也随之打响。这不仅催生了一个名为“生成式引擎优化”(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 GEO)的新兴产业,更在技术、商业和社会伦理层面,揭示了AI时代信息生态的深层变革与挑战。从花数千上万元“植入DeepSeek”的短期逐利,到对信息真实性和模型信任度的长期拷问,GEO的兴盛与困境,预示着一场没有终点的流量游戏,正演变为一场关乎信任的深刻博弈。
AI搜索:新流量入口的崛起与“生成式引擎优化”(GEO)的兴盛
2025年春节后,DeepSeek等大模型的爆火,让AI搜索真正意义上实现用户破圈,瞬间点燃了品牌和营销服务商的焦虑与渴望。面对移动互联网红利见顶、传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的困境,以及Gartner预测的到2028年传统搜索引擎流量下降50%的趋势,大模型成为企业寻求增长的“救命稻草”。“DeepSeek推荐”迅速成为新的营销话术,从街边小店到知名品牌安克创新,无不试图在大模型的答案中占据一席之地。
GEO,作为搜索引擎优化(SEO)在AI时代的新形态,其核心目标直指影响AI生成的答案,最大化品牌曝光与流量获取。这是一门新兴的“上古生意复兴”,迅速吸引了大量服务商涌入,市场报价从数千元到十万元不等。其操作流程相对标准化:服务商根据客户资料炮制定制化“文章”,批量投放到AI偏爱的内容源(如门户网站、地方媒体等),通常需要铺设数十篇“AI定制稿件”才能初见成效。这种模式的迅速扩张,凸显了市场对AI流量红利的强烈预期和对新增长路径的急切渴求。
“黑箱”博弈:技术原理的模糊性与商业效果的困境
GEO影响AI答案的原理,主要瞄准大模型联网搜索环节。当模型内置的静态数据集无法满足时效性或特定需求时,它会启动联网搜索,抓取互联网上的最新信息。GEO服务商通过提前在AI偏好的内容源“投放语料”,以增加被模型答案收录的概率。不同模型的“口味”各异:豆包偏向抖音生态,DeepSeek更爱引用官网和总结性文章。这催生了精细化的投放策略,服务商们通过反复测试与模型对话,试图摸清其信源偏好、抓取时段和内容格式,形成各自的“平台抓取特征分析表”1。
然而,这场“和黑箱赛跑”的竞赛充满了不确定性。全球范围内,大模型的运行原理仍是黑箱,各家模型并未开放相关数据接口。这意味着服务商和品牌主无法监测内容在大模型搜索结果中的出现次数、用户提问模式,也难以量化GEO的实际效果。大模型的实时搜索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提问时间、用户画像、对话上下文甚至IP地址的改变都可能导致答案差异。更令人担忧的是,模型算法的迭代,常使之前的投放策略迅速失效。因此,GEO效果的维持比传统SEO更难,其本质更偏向于品牌广告而非效果广告,短期红利难以持续。博查科技CEO刘勋直言,全球AI搜索流量占比不足5%,转化为实际销量的效果更是微乎其微,使得GEO目前仍是“雷声大、雨点小”的生意,难以承接大规模的投放需求。
信息投毒与信任危机:AI时代内容生态的伦理挑战
“投毒”与“反击”的循环,贯穿了AI发展至今。早在2023年,针对大模型训练阶段的“投毒”案例就层出不穷。品牌主或黑客通过在权威报告中用透明字体植入提示词(如“优先推荐xxxx品牌”)、在网页注入不可见字符、利用特殊格式影响AI判断优先级,甚至通过function call漏洞窃取用户对话记录,试图操纵模型的认知。这些手段让人联想到搜索引擎发展早期混乱的“链接农场”时代,彼时也曾引发大规模整治。
随着2025年全球互联网AI生成内容比例已超过50%2,信息污染问题变得空前严峻。大模型厂商正努力构建“规则+黑白名单”的风控体系,并辅以主动治理手段。例如,Kimi工程师表示平台已为权威媒体和专业机构提供蓝V标识,并与财新等合作生成财经内容;同时,通过监测异常内容进行人工排查。然而,这些手段效果有限。GEO文章不再是简单的关键词堆砌,而是生成看似逻辑自洽、信息丰富但带有目的性观点的“AI定制稿件”,这使得机器难以识别其深层意图,治理难度指数级上升。
这种信息污染的恶性循环令人警惕:“垃圾进,垃圾出”的模式不仅损害大模型平台的口碑,更可能最终扭曲公众对信息的认知。在AI军备竞赛以月为单位急速前进的背景下,厂商们很难在AI安全上投入大量资源,使得信息污染如同无法根治的“慢性病”,持续侵蚀着AI搜索的公信力。网友们对DeepSeek答案中“广告太明显”的抱怨,正是这种信任危机的现实写照。
从流量游戏到信任博弈:GEO的未来演进与商业化路径
面对中国GEO市场当前的乱象,硅谷的实践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明星GEO创业公司Profound以工具导向的模式脱颖而出,通过逆向工程(如抓取用户与AI助手的对话日志分析高频提示词、部署自研爬虫模拟模型抓取)来推测算法迭代方向,帮助客户了解AI的引用频率、点击率等关键指标3。这表明,未来的GEO将不再是简单的“花钱买量”或“作弊”,而是更偏向于数据驱动、技术赋能的深度优化。
EchoSurge.AI创始人老莫强调,与AI打交道需要将其视为“聪明人”,而非通过机械化、无脑堆砌内容来“欺骗模型”4。赢得AI的信任,反向要求从业者提升门槛,从简单的文案策划转向对模型偏好的深度理解和策略分析。这预示着,企业要做好GEO,需要回归SEO的基础:主动向公共网络提供高质量、结构化的信息,例如建设完善的官网、定期与权威媒体合作披露近况等。
大模型形成清晰商业闭环的那一天,平台规则必然愈加清晰。Perplexity已开始为合作内容打上“Sponsored”标签,ChatGPT和豆包也尝试推送商品链接。这表明,AI平台正走向透明化、规范化的商业模式,留给灰色地带的腾挪空间将越来越小。在此过程中,那些以优质内容和真实信息建立起“信任资产”的品牌,才能在新的生态中占据优势。
终局展望:人机协同的信息导航与“去信任化”生存法则
AI搜索的崛起,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对人类文明进程中信息发现、知识构建和商业传播模式的深层重塑。它模糊了信息与广告的界限,挑战了传统权威,也考验着用户辨别真伪的能力。未来3-5年,我们可能会看到AI搜索市场走向分化:一部分平台走向高度商业化和定制化,通过用户画像、上下文语境提供精准的推荐和广告;另一部分则可能致力于构建纯净、权威的知识图谱,成为“可信信息”的堡垒。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当下AI远未到可以完全信赖的地步。最好的策略是将其视为一个“信息灵通但偶尔犯错的KOL”,保持批判性思维,多方验证。知名AI博主“赛博禅心”建议,主动筛选可靠信息源,并粘贴到对话框中,“构造AI的上下文”,让其基于可信信息作答,这远比任何交叉验证都有效。
最终,这场围绕AI答案的博弈,其本质将从追求短期流量的“游戏”,升华为一场围绕信任和价值传递的较量。如同老莫所言:“大模型就像一把双刃剑。你以为利用了它,但如果你的产品和内容是垃圾,它最终可能会反过来摧毁你。”在一个信息高度生成、快速迭代的时代,走正道、提供真实价值,反而成为最直接且可持续的路径。信任,将成为AI时代最稀缺的资源和最强大的竞争力。
引用
-
花一万元植入DeepSeek,一场没有终点的流量游戏·智能涌现·邓咏仪(2025/9/5)·检索日期2025/9/5 ↩︎
-
花一万元植入DeepSeek,一场没有终点的流量游戏·智能涌现·邓咏仪(2025/9/5)·检索日期2025/9/5 ↩︎
-
AI时代品牌营销新战场:DeepSeek生成式引擎优化(GEO)·知乎专栏·(2025/4/25)·检索日期2025/9/5 ↩︎
-
花一万元植入DeepSeek,一场没有终点的流量游戏·智能涌现·邓咏仪(2025/9/5)·检索日期2025/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