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AI的生产力跃升并非一蹴而就,如同电力革命般,需经历漫长的“J曲线”适应期。企业需从简单工具替代转向深层业务流程重构和组织文化革新,尤其聚焦于垂类智能体的深度嵌入,才能真正解锁商业价值,重塑产业格局。
在科技浪潮的汹涌推进下,人工智能(AI)无疑是当前时代最激动人心的技术飞跃。从国务院发布《人工智能 +》行动方案,到各行各业的积极响应,一场由AI主导的生产力革命似乎已然开启。然而,正如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决策科学和管理信息系统学教授谭寅亮在36氪2025 AI Partner百业大会上所强调的,AI对生产力的改写并非坦途,而是一条充满挑战的“J曲线”,需要深刻的结构性改造和战略性重构才能抵达价值爆发的顶点1。
重构生产力范式:历史的启示与AI的当下
将AI比作“新时代的电力”并非偶然。回顾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电力革命,其技术突破(如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特斯拉与威斯汀豪斯研发交流电)迅速点燃了公众热情。然而,历史数据显示,电力技术在普及后的30多年内,并未立即对整体生产力带来显著提升。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Paul David的研究揭示了这一“生产力悖论”背后的深层原因:初期企业只是简单地将笨重的蒸汽机替换为巨型电动机,未能改变其中心化的工厂布局和传统管理思维。只有当企业开始采用单元驱动系统(将大型电动机分解为多个小型电动机)、重新设计工厂布局、优化货物流转、并辅以管理变革与激励机制创新后,电力才真正释放了其变革性的生产力,例如福特汽车流水线的出现,显著推动了20世纪10年代美国制造业的生产力飙升2。
这一历史轨迹为我们理解当前AI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今天的AI,正处于其生产力J曲线的早期阶段。ChatGPT、Copilot等工具的出现,如同早期的电灯泡,带来了情绪上的高涨和局部效率的改善,但其应用范围有限,更多停留在“辅助办公”层面,尚未触及商业活动的本质。简单地将AI视为现有技术的替代品,企图通过“降本增效”来实现生产力跃升,往往会陷入“简单替换行不通”的困境。
AI生产力“J曲线”:从低谷到价值爆发的结构性改造
谭寅亮教授将AI对生产力的影响路径划分为四个阶段,深刻揭示了我们当前所处的位置和未来的方向1:
- 技术突破初期: 对应电力时代的照明普及。AI领域的表现是2022年及更早的生成式AI工具面世,激发了广泛关注,但对工业生产力的整体提升有限。
- 早期应用期: 相当于电力时代新建工厂开始局部采用电动机。目前,多数企业正处于此阶段。AI技术被用于提升个人局部效率,但其对企业经营的实质性影响,往往难以在财报中体现。有研究显示,95%的美国企业表示AI对其无影响,80%部署了AI系统的企业也称其未对经营产生实质影响,这正是“生产力J曲线”低谷期的典型特征3。
- 结构性改造期: 这是未来3-5年中国企业最为关键的阶段,也是AI从“生产力低谷”迈向拐点的核心。如同电力时代需要重构工厂布局、培训工人、调整供应链,AI时代的企业必须重新思考和改造其业务流程(SOPs是为人类设计,而非AI)、重构系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短期投入高、回报周期长,但长期回报巨大。它要求企业进行深度的组织变革、文化再造,从根本上适应AI驱动的新型生产范式。
- 成熟扩展期: 技术价值收获的季节。届时,AI将深度嵌入各业务核心,实现流程自动化与决策智能化,进而催生全新的商业模式与竞争优势。
垂类智能体:商业价值的深度解锁与生态重塑
在AI生产力J曲线的“成熟扩展期”,**垂类智能体(Vertical Intelligent Entities)**被视为解锁商业价值的关键。这些智能体并非通用型AI,而是针对特定行业、特定业务场景深度优化的AI Agent。它们能理解行业语境,掌握专业知识,执行复杂任务,并与企业现有系统无缝集成。
- 技术原理解析: 垂类智能体融合了大型语言模型(LLMs)、具身智能(Embodied AI)的某些特性(如感知、规划),并通过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精细化微调(Fine-tuning)和多模态能力,构建起高度专业化的知识图谱和决策逻辑。它们不仅仅是辅助工具,更是能够自主思考、决策和执行的“数字员工”或“数字协作伙伴”。
- 商业价值评估: 垂类智能体能够实现从简单任务自动化到复杂业务流程的端到端智能化。例如,在金融领域,它们可以辅助完成风险评估、客户服务、合规审计;在医疗领域,辅助诊断、药物研发、个性化治疗方案制定。这将极大地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优化用户体验,并为企业创造前所未有的数据驱动型创新机会。它们不仅能够优化现有业务,更有能力催生全新的服务模式和收入来源,彻底重塑特定行业的竞争格局。
- 产业生态影响: 垂类智能体的崛起将推动产业生态从通用AI平台向**“通用AI基础设施 + 垂直AI应用生态”**转变。围绕垂类智能体的开发、部署、维护和集成,将形成庞大的技术服务市场。具备深厚行业积累和数据优势的企业将更容易打造出高效能的垂类智能体,从而巩固其市场领导地位,并可能催生一批专注于垂直AI解决方案的创新型公司。
驾驭变革:战略聚焦、生态共建与伦理考量
要成功穿越AI生产力J曲线,企业必须秉持全面创新的理念。这不仅涉及技术和数据框架的升级,更要求:
- 战略聚焦: 明晰AI在企业长期发展中的定位,避免盲目追逐热点。
- 业务流程重构: 彻底审视并改造现有SOP,使其适应AI的能力和特点。
- 组织架构与企业文化革新: 建立人机协作的新模式,培养跨领域人才,鼓励数据驱动的决策文化。
- 治理体系提升: 关注AI的公平性、透明度、隐私保护和伦理责任,确保技术向善发展。
中国正积极探索“中国式方案”以重塑世界科技竞争格局。在AI领域,这意味着将技术创新与国家战略、产业升级、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构建独具特色的AI生态系统。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竞争,更是制度、文化和治理模式的综合较量。从哲学思辨的角度看,AI的深度渗透将不可避免地重塑人类的工作方式、社会结构乃至个体存在的意义。我们需要批判性地思考,在追求效率和智能化的同时,如何维护人类的尊严、创造力和社会韧性。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哈萨比斯的名言——“我们的目标是解决智能问题,再用人类创造出的智能,去解决其他一切问题”——为我们指明了方向。AI的真正价值在于赋能人类去解决更宏大、更复杂的全球性挑战。这需要企业、政府、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形成合力,以长远的眼光、坚韧的耐心和开放的心态,共同迎接并驾驭这场前所未有的智能革命。穿越J曲线,需要的是智慧、勇气,以及对未来文明形态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