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oT穿越泡沫:从“智能花瓶”到“自治经济体”的深度转型路径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AIoT正处于从表面智能迈向深度融合的关键拐点。全球三大权威报告揭示,产业突破口在于场景聚焦、ROI驱动、生态协作,并警示了自研陷阱和前端体验的ROI鸿沟。未来十年,AIoT将进化为自治、协作、可信的分布式物理智能经济体,而非停留在“智能花瓶”阶段。

在技术与物理世界深度交织的时代,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重塑全球产业格局的关键力量。然而,在市场热潮与资本喧嚣之下,如何穿越周期、厘清泡沫与现实的边界,成为摆在行业面前的严峻考题。2025年夏季,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的《2025年技术趋势展望》1、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BVP)的《2025年人工智能现状》2以及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鸿沟:2025年商业人工智能的现状》3这三份权威报告,为我们提供了洞察AIoT真实突破口的多元视角。它们不仅描绘了产业共识,也揭示了前进道路上的关键分歧,共同勾勒出AIoT从“智能花瓶”到“自治经济体”的深度转型路径。

AIoT的产业共识:务实的价值锚定

三大报告在AIoT的未来发展方向上,展现了高度一致的战略共识,强调务实导向和价值创造:

AI与IoT深度融合已是大势所趋,而非偶然叠加。 麦肯锡报告将AI定位为“一切基础设施和应用场景的放大器”1,指出AI与物理世界、物联网、边缘计算及机器人等技术的融合,正在重构全球价值创造。AI不再是被动的数据分析工具,而是主动参与流程优化、产品创新和能源管理的核心驱动力,成为物理世界的“智能大脑”。BVP的分析进一步佐证,真正具备产业穿透力的AI公司,往往以AI与物理世界的联动为突破口,构建可落地的业务闭环和新型服务模型2。而MIT的NANDA项目则从技术深度强调,AI与IoT的结合,远超简单的数据采集和自动化,其核心在于赋能每一个物理节点以自治、协作、记忆和上下文感知能力。在当前大模型万能论甚嚣尘上的背景下,BVP和MIT更倾向于“小切口、深集成”的现实主义路线,即聚焦具体行业痛点,深度嵌入业务流程,而非盲目追求大而全的泛化应用。这标志着行业共识正从追求通用智能的宏大叙事,转向**“小模型精做”**的垂直场景深耕。

场景聚焦与ROI驱动成为AIoT商业化的主旋律。 无论麦肯锡的大样本调研,还是BVP对AI原生企业的投资分析,都指向一个核心结论:AIoT的商业化成功,最终取决于真实场景的价值创造和可衡量的投资回报(ROI)。BVP报告多次强调,企业必须聚焦那些**“高ROI、高痛点、强刚需”**的业务节点,才能实现从试点到规模化的跨越2。MIT通过对350家企业的实证研究更是揭示,95%的企业在生成式AI落地中未能获得可观商业回报,核心问题在于脱离了真实业务流程,止步于表面集成。真正的价值,诞生于AI能力深度嵌入生产、运维、供应链、能源管理等具有明确回报的业务链路,从而跑通ROI闭环3

平台化与生态化协作胜于单打独斗。 在AIoT产业链日益复杂、技术迭代加速的背景下,报告一致强调平台化和生态化协作的重要性。MIT报告通过案例表明,与专业AI服务商、平台型企业展开开放合作,能显著提升项目成功率3。BVP也认为,AIoT企业应拥抱产业生态,通过标准协议、开放接口和多方协作,整合资源、共享能力、提升效率,而非在基础算法和硬件层面重复造轮子2。麦肯锡的趋势分析则指出,未来企业的竞争力将取决于能否在全球分布式智能网络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接口1。这印证了一个深刻洞察:AIoT的规模化落地,需要跨越单一企业的能力边界,构建互信、开放的协同网络。

路径抉择中的现实困境与策略分歧

尽管存在广泛共识,三大报告也揭示了AIoT产业加速演进中的结构性冲突和现实挑战,这些分歧体现了全球科技变革中普遍面临的权衡与抉择。

自主研发与外部采购:效率与掌控的永恒博弈。 MIT的实证调研数据令人深思:企业内部自建AI系统的商业化成功率仅为33%,而与专业服务商合作项目的成功率高达67%3。这凸显了大多数企业在算法、数据、算力和运营方面难以独立支撑AI系统全流程闭环的困境。自研模式,尤其对于非核心技术型企业而言,往往意味着高投入、低产出,甚至陷入“重复造轮子”的陷阱。然而,头部科技巨头及金融、医疗等对合规性、数据安全和核心能力掌控要求极高的行业,依然倾向于自研核心系统。这种策略虽能保障差异化竞争和数据主权,却可能在资源稀缺、技术快速迭代的现实下,拉长项目周期、降低ROI,错失市场窗口。自主研发与外部采购的冲突,本质上是产业分工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动态平衡,企业需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业务诉求进行理性权衡。

爆发式增长与持续韧性:短期机会与长期价值的赛跑。 BVP报告区分了“超新星”(短期用户激增、估值暴涨)和“恒星”(细分领域深耕、客户黏性高、利润稳健)两类AIoT企业2。早期产业泡沫中,“超新星”可能凭借技术突破和市场风口快速崛起,但泡沫消退后,只有具备持续创新能力、扎根行业需求、能穿越周期的“恒星型”企业才能站稳脚跟。BVP的投资经验警示,单纯追求规模速度或盲目押注细分赛道,可能导致客户留存、盈利能力和生态建设的隐患。AIoT产业发展需要两条曲线的交汇:既要勇于创新、快速迭代抢占先机,又要有耐心建立壁垒、深耕客户价值,实现短期爆发与长期韧性的动态平衡。

前端体验与后台智能:表面创新与深层价值的断层。 当前,许多企业将AI投入集中在销售、营销、客户交互等前端环节,期望通过智能界面驱动用户增长和品牌升级。但BVP和MIT的研究都指出,企业真正实现可观ROI的项目,反而多来自后台智能、流程优化、运维管理等“看不见的”价值链环节23。例如,MIT调研发现,尽管超过半数的生成式AI预算投向销售和市场,但后台智能却贡献了最高的投资回报率3。麦肯锡的趋势分析也表明,AIoT必须深入嵌入企业核心运营、供应链、资产管理等环节,才能实现效率提升和成本优化的根本性突破1这不仅是资源分配的选择,更代表了企业对AIoT商业化本质的不同理解。产业升级的下一个阶段,必须将战略重心转向看不见的后台价值链,用AI驱动真正的流程再造和组织变革。

深度转型的关键推手:自治、协作与信任重塑AIoT

AIoT被赋予了重构物理世界的巨大想象空间,从智慧城市到智能制造,无不打上其标签。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却存在显著落差。麦肯锡和MIT的数据均揭示,多数AIoT项目仍停留在表面智能阶段——数据采集、设备联网、初步自动化,与企业核心业务流程割裂,难以形成完整的价值闭环13。许多“智能花瓶”式的硬件和场景,并未真正解决生产效率、成本优化或业务增长的核心痛点。

AIoT能否真正突破,其关键在于系统的行动与自治经济体的构建。传统的物联网主要承担被动感知和数据上传,而未来的AIoT节点,必须具备自治行动力、记忆能力、上下文理解和协同学习的能力。这意味着每一个设备、每一个物理节点都能够根据实时数据、自身经验和外部环境,独立作出决策并与其他节点协同。正如Wired所倡导的未来主义视角,当AIoT系统从“数据的搬运工”转向“自治的智能体网络”,整个产业才能孕育出真正的分布式物理智能经济体,实现自治、协作和自我进化,彻底改变我们与物理世界的交互方式。

要实现这一宏大转变,不仅需要算法和硬件的持续突破,更需要行业推动平台化开放、标准协议和多方协作。生态合作与信任体系的建立,是AIoT产业级落地不可逾越的门槛。正如MIT报告和BVP案例所示,通过开放生态、标准协议、数据治理和合规透明,构筑跨行业、跨平台的协作网络,更能获得产业信任与规模化扩展23。这种信任的构建,将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安全保障,更关乎数据主权、伦理边界以及全球协作的深层政治经济结构。

最终,AIoT的价值锚点正在从传统的“数据上传云平台”模式,转向以**“后台智能+场景ROI+分布式协作”**为核心的新范式。与其追逐前端体验的表面智能,不如把战略重心放在后台流程优化、设备智能管理和高ROI场景的深耕上。只有当AIoT成为提升企业运营效率、降低成本、创造新业务模式的“隐形引擎”,才能真正释放其改造人类文明进程的产业级深层价值。AIoT的下一个十年已然开启,唯有穿越表面智能的迷雾,扎根价值场景,构建分布式智能协作生态,才能在新一轮智能浪潮中获得真正的增长红利。现在,就是行动的起点。

引用


  1. Technology Trends Outlook 2025 ·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 (2025/7) · 检索日期2025/8/26 ↩︎ ↩︎ ↩︎ ↩︎ ↩︎

  2. The State of AI 2025 · 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BVP) (2025/7) · 检索日期2025/8/26 ↩︎ ↩︎ ↩︎ ↩︎ ↩︎ ↩︎ ↩︎

  3. The GenAI Divide, STATE OF AI IN BUSINESS 2025 · 麻省理工学院 (2025/8) · 检索日期2025/8/26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