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谷歌“AI模式”等对话式AI搜索的崛起,传统搜索引擎优化(SEO)的基石——链接排名和流量归因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场由大语言模型驱动的范式转移,不仅预示着零点击搜索时代的到来,更迫使网站内容生产者重新思考其价值定位与分发策略,从“优化给机器看”转向“为AI提供高质量答案”。
多年来,关于搜索引擎优化(SEO)已死的论调不绝于耳,但到了2025年,这句预言似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为现实。推动这场巨变的核心力量,正是日趋成熟的人工智能技术,它正在彻底重塑互联网世界的流量流向和信息获取方式。
在今年的I/O开发者大会上,谷歌推出了其搜索体验的“AI模式”(AI Mode),这并非一次简单的功能迭代,而是一场对传统搜索模式的颠覆。用户不再被引导至一系列链接,而是通过与Gemini AI进行对话,直接获取问题的即时、个性化答案。这种转变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据SEO解决方案提供商BrightEdge的数据显示,谷歌AI模式在美国上线不到两周,用户点击率便下降了30%1。
更具颠覆性的是,网站站长们发现,来自AI模式的点击并未在传统的Search Console中得到明确归因,流量数据被笼统地标记为“直接”或“未知”。对于高度依赖流量来源分析进行优化的SEO行业而言,这种“信息黑箱”无异于釜底抽薪。正如业界人士所言,谷歌似乎“不想让外界知道AI Mode实际为外部网站带来了多少的流量”1。传统SEO中“链接排在首页才有流量”的核心认知,在AI搜索的语境下已然失去意义。
从链接排名到直接答案:AI搜索的范式转移
传统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在于将用户查询与大量索引的网页内容进行匹配,并通过复杂的算法(如PageRank)对结果进行排序,最终呈现为一个按相关性或权威性排列的链接列表。用户需要主动点击这些链接,进入具体的网页来获取信息。SEO的价值正诞生于此:通过揣摩搜索引擎的抓取和收录规律,优化网站内容和结构,以提升链接在搜索结果页的排名,从而增加用户点击和网站流量的机会。
然而,AI搜索的运作逻辑截然不同。无论是谷歌的AI模式、OpenAI的SearchGPT,还是国内的知乎直答、纳米搜索,它们都基于大语言模型(LLM)的强大内容理解和生成能力,采取对话式查询方式。AI不再仅仅是“索引员”,更是一个“职业买手”或“私人助理”。它主动从海量的互联网信息中提炼、整合出最相关的答案,直接呈现在用户眼前,而非等待用户自行筛选链接2。
这种从“被动提供链接”到“主动给出答案”的范式转移,深刻契合了现代用户对即时性和便捷性的需求。用户越来越习惯于算法推荐带来的“懒惰式”信息获取,相比在10个搜索结果中“自己选答案”,一个由AI精心挑选和总结的“最佳答案”显然更具吸引力。这种“零点击搜索”的趋势,使得用户与原始信息源之间的距离被拉远,从而直接侵蚀了网站赖以生存的自然流量。
重塑数字生态:网站的困境与策略变迁
流量归因的缺失,以及用户行为从“点击浏览”向“直接获取答案”的转变,给整个数字内容生态带来了巨大冲击。如果网站内容未被AI选中并呈现在其生成的答案中,那么该网站将面临“0”流量的窘境,而非传统搜索中“排名靠后但仍有被发现机会”的局面。正如原文所指出,AI是否青睐你的网站,是“0和1的分野”,而非“10和100的区别”1。
面对这一新现实,网站站长们的态度在短短两年内发生了显著转变。早先,许多网站出于对AI爬虫抓取内容用于模型训练的担忧,主动修改了robots.txt
协议,阻止OpenAI和Perplexity等AI爬虫访问。然而到了2025年,潮流逆转,越来越多的网站开始积极拥抱AI爬虫,甚至调整网站结构,以确保自家内容更容易被AI抓取和引用。财捷(Intuit)旗下Mailchimp的营销总监就曾表示,他们已开始调整网站结构,以便AI爬虫更容易抓取内容1。这反映出,在“用户更习惯点开ChatGPT而非谷歌搜索”的新常态下,赢得AI的“青睐”已成为网站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在这场新的“流量争夺战”中,传统的SEO手段几乎完全失效。关键词堆砌、外链建设、粗暴的网站结构优化等策略,对于以理解和生成为核心的AI而言已无意义。AI更看重的是高质量的原创内容、对用户意图的深入理解,以及内容本身的事实准确性、权威性和实用性。因此,未来的“优化”方向将从针对搜索引擎算法转向针对AI的理解能力和信息整合需求,这或许可以被称之为“生成式引擎优化”(GEO)3。网站需要成为AI的“合作伙伴”,提供AI能够有效解析、提炼和引用的结构化、语义丰富的内容,从而有机会被纳入AI生成的答案范畴。
深层影响与未解之问
AI搜索的崛起,远不止于SEO技术的更新迭代,它触及了数字经济、信息传播伦理乃至内容创作激励机制的深层问题。
首先,内容归因和商业模式的挑战。在AI直接提供答案、用户无需点击链接的“零点击搜索”时代,网站通过广告、订阅等方式从流量中获利的传统模式面临巨大冲击。如果原始内容提供者无法从AI的引用中获得足够的流量或直接收益,那么持续生产高质量内容的动力何在?这可能导致内容生态的贫瘠化,即原创深度内容减少,因为其投入与产出不再对等。
其次,信息茧房与偏见的风险。AI作为“职业买手”,固然能提高信息获取效率,但其选择和整合过程是否公正、透明?AI的“青睐”标准可能无形中塑造一种信息过滤机制,使得特定类型、特定来源的内容更容易被呈现,从而加剧信息茧房效应,甚至放大算法固有的偏见。用户对多样化信息的接触面可能因此变窄4。
再者,“AI代理”下的知识产权与责任。当AI直接生成答案时,其对原始内容的引用是否构成合理使用?答案中出现的错误或误导性信息,责任应归咎于AI模型开发者,还是被引用的原始内容提供者?这些都是亟待法律和伦理框架明确的复杂问题。
Eli Schwartz等资深SEO专家已经指出,AI搜索带来的变革要求退出传统的关键词竞争,转向制定全新的内容策略4。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适应,更是对整个数字内容价值链的重新审视。AI搜索无疑将继续大行其道,而SEO,作为一种强调链接排名的旧范式,或许真的要成为历史名词。然而,围绕“如何让高质量内容被发现和被引用”的探索,将以全新的面貌,在AI主导的未来继续演进。
References
-
三易菌(2025/6/19)。AI搜索大行其道,SEO可能真的就没用了。36氪。检索日期2025/6/19。 ↩︎ ↩︎ ↩︎ ↩︎
-
无作者(2025/6/19)。AI搜索大行其道,SEO可能真的就没用了—互联网—三易生活—E生活·E科技。三易生活。检索日期2025/6/19。 ↩︎
-
无作者(2025/6/19)。在AI搜索时代,SEO还有用吗?是否该转行做GEO(生成式引擎优化)?。SeekSEM。检索日期2025/6/19。 ↩︎
-
无作者(2025/6/19)。Ai搜索带来的seo重大变革:退出关键词竞争,制定全新的内容策略! 内容导读 在当今迅速演变的数字营销领域,搜索引擎优化(Seo)正面临 …。雪球。检索日期2025/6/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