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不仅展现了生成式AI向“无处不在”的 Agent 化演进,更明确预示了具身智能的实用化突破与国产算力的全面赋能。这标志着AI正从虚拟世界深入物理空间,以自主系统和智能体的形式,深刻重塑人类生产、生活与城市运行的底层逻辑。
上海世博展览馆的喧嚣,不仅仅是WAIC参展人数与门票黄牛价的节节攀升,更是对一个清晰信号的捕捉: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数据中心和实验室的抽象算法,跃迁至人类生活的每一个微观场景和宏观系统。2025年的WAIC,尽管国际参与度仍有提升空间,却无疑为我们勾勒出AI介入未来的清晰路径:它不再只是屏幕上的“聪明大脑”,更是能感知、能行动、能决策的“具身智能”,以及支撑这一切的“强劲肌体”。
生成式AI:从“比参数”到“干实事”的Agent化浪潮
过去一年,大模型竞赛的焦点集中在参数规模和通用能力。然而,WAIC 2025的现场景象清晰表明,生成式AI已完成从“炫技”到“实用”的战略转向。多模态与Agent化,成为行业内外的核心共识。
- 能力跃迁与模型效率革新:阶跃星辰的Step 3模型,以3210亿参数的MoE架构,实现了多模态(文本、图片、数学符号)的理解与国产芯片上的推理解码效率提升。这预示着“更聪明且更省算力”的大模型将加速普及,降低企业应用门槛。效率与成本,正成为继参数规模之后,模型竞争的新维度。
- 全栈智能体的雏形与商业落地:MiniMax Agent的出现,是此次大会的亮点之一。它不仅能分解任务、调用API,甚至能发起支付,完成电商网站搭建等复杂流程。这标志着大模型正在进化为具备自主决策和执行能力的“AI同事”。百度 GenFlow 2.0和秒哒平台,则进一步展示了从一句话到完整应用自动生成的“应用生成流水线”,极大地降低了非专业用户开发AI应用的门槛,预示着软件开发模式的颠覆性变革。
- 安全与信任的前置考量:合合信息聚焦的AI鉴伪技术,可在毫秒级识别深度伪造,直接回应了AI时代日益严峻的信任危机。这项技术在金融、政务等高风险场景的应用,体现了行业对AI安全性和可控性的深刻反思。技术的普及必须以其安全边界的清晰界定为前提,这是AI广泛融入社会的基础。
- 云端大脑与实时交互的融合:阿里云的无影 AgentBay 将云端算力与Agent能力深度融合,提供了一个能无缝切换多系统、多任务的“超级大脑”。声网的新版对话式AI引擎及“芙崽”毛绒宠物,则将声纹识别、视觉理解与数字人交互带入实时互动场景,在教育、客服、娱乐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商业潜力。这揭示了AI正在从后台计算走向前端交互,打造更自然、沉浸式的人机体验。
国产算力的全面出击:从“芯”开始,重塑“AI基建”
如果说生成式AI是智能的“大脑”,那么澎湃的算力就是支撑其高速运转的“肌肉”。WAIC 2025上,中国本土GPU厂商的集体亮相,展现了国产算力在自主可控道路上的坚定决心和显著成果。
- 华为昇腾:软硬协同的矩阵级突破:华为昇腾AI基于CloudMatrix 384超节点,将384颗昇腾NPU与192颗鲲鹏CPU通过MatrixLink全对等互联,构建了300 PFlops的超大规模AI服务器。这不仅在吞吐量、模型覆盖、专家并行效率上实现突破,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传统的资源供给模式,从服务器级向矩阵级转变,为未来更大规模的AI训练和推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种系统性优化而非单一芯片性能的提升,体现了国产算力在战略层面的深谋远虑。
- 多维度发力:从云到端,全栈布局:沐曦科技的曦云C600 GPU,强调从设计到封装测试的全国产供应链闭环,并对标国际旗舰产品,瞄准金融、政务等关键领域。摩尔线程则以其“全栈算力超市”概念引人注目,同一套MUSA架构覆盖从云端服务器到桌面级显卡,甚至边缘AI计算模组,实现“云—边—端”一体化布局,天然适配多模态和具身智能的需求。燧原科技则以务实的商业化落地为导向,展示了其AI推理卡在大规模商业应用中的成功案例。
- 竞争焦点:全链路效率与成本效益:国产GPU厂商的集体“秀肌肉”,其核心竞争点已从早期的“单卡性能比拼”转向**“全链路效率与成本优化”**。在大模型推理成本持续下探的背景下,国产GPU的性价比优势正被市场放大,加速其在行业中的渗透。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进步,更是产业生态层面重构与自主可控的关键一环,对保障国家AI战略安全具有深远意义。
具身智能的质变:从“站姿”到“会干活”与“能表演”
去年的机器人展台,更多是“能走能站”的姿态展示;而今年,具身智能已然实现从“能动”到“能干活、能表演、能交互”的跨越。这标志着AI与物理世界交互能力的显著成熟。
- 从复杂动作到泛化任务:千寻智能的Moz1人形机器人,凭借自研的Spirit v1 VLA模型和顶级运控系统,不仅能完成太空步、S型压弯等高难度动作,更能在饮品区递送饮料、在叠衣区精准折叠衣物,展现出强大的泛化操作能力。这预示着人形机器人正从特定任务走向多任务场景的通用型应用。
- 情感交互与特定场景深化:傅利叶智能即将发布的交互陪伴机器人GR-3,首次引入柔肤软包覆和莫兰迪暖色设计,更具“人情味”。其主打康养和陪伴场景,结合导诊、康复训练等医疗服务,展现了具身智能在垂直领域的深化潜力。技术与人文关怀的结合,将拓展AI在医疗健康、老年照护等社会服务领域的边界。
- 表演艺术与消费互动:智元机器人“轮足双形态”的灵犀X2-N在开幕式上的表演,以及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擂台赛,都将具身智能的观赏性和娱乐性推向高潮。宇树的消费级四足机器人Unitree Go2(尤其“轮足版”Go2-W),更是以不足万元的售价和类人交互能力,将具身智能带入大众消费市场,模糊了科技产品与宠物、伙伴的界限。
- 工业实用化与群体智能:优艾智合的工业具身智能模型MAIC,强调“一个大脑、多个形态”的机器人协作系统,实现从搬运、拣选到全物流调度的作业衔接。云深处科技的绝影X30四足机器人在电力巡检等高风险、高重复工业场景的长期稳定应用,则有力证明了具身智能正在从实验室和展台,走向严苛的工业生产一线,实现无人化、智能化作业。
这些进展共同绘制了一幅图景:具身智能正沿着娱乐互动、医疗康复、工业生产三条主线加速分化与落地,预示着劳动力结构与社会互动方式的深刻变革。
Robotaxi的规模化前夜:多模态大模型重塑城市出行
WAIC 2025的智慧出行展区,最大的亮点莫过于Robotaxi的“集体上路”——从示范运营走向真实街头,体验活动覆盖浦东核心路网。这表明自动驾驶的竞争已从单纯的算法比拼,进化为规模化部署与用户体验的综合较量。
- 从示范到规模:牌照与网络扩张:小马智行宣布其Robotaxi示范运营网络已覆盖京沪广深四城,并将其大模型推理成果应用于优化乘客交互与路径规划。上海发布的《高级别自动驾驶引领区发展行动方案》更是设定了到2027年L4级自动驾驶载客量突破600万人次的宏伟目标,明确了从示范运营迈向规模化商用的路径。政策层面的积极引导与市场主体的激进布局,共同加速了自动驾驶商业化进程。
- 车内多模态模型:打造“懂人”座舱:斑马智行将多模态大模型直接搬进车内座舱,通过自然对话实现导航、音乐、空调控制,甚至能根据驾驶员情绪主动推荐内容。这种“车懂人”的趋势,将彻底重塑驾乘体验,让汽车从交通工具进化为智能移动空间。
- 城市级交通治理的AI大脑:蘑菇车联带来的MogoMind,突破了单车智能的局限,聚合路口摄像头、信号灯状态等多源实时数据,在数字孪生平台上构建城市交通全景图,实现智能调度与拥堵预测。这不仅为Robotaxi车队提供决策参考,更提供了智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范本。未来的城市,将不再是单一车辆的智能,而是由AI统一协调的、高效流动的有机体。
总结与未来启示:AI对人类文明的深层介入
WAIC 2025所展示的图景,远不止于技术进展本身。它揭示了人工智能正在经历一场**“具身化革命”和“智能体范式”**的深刻转变。
从MIT Technology Review的视角来看,我们正见证着AI技术栈的全面成熟:从基础模型(参数、多模态)到算力基础设施(国产芯片、全栈协同),再到应用层面(Agent、具身智能、自动驾驶)。这种系统性的进步,使得AI不再是单一领域的突破,而是多技术融合引发的链式反应,其对生产力的提升将是颠覆性的。量化数据(如L4级自动驾驶载客量目标、PFlops算力)支撑了这种变革的确定性。
Wired的哲学思辨则促使我们思考,当AI深入到物理世界,并以“同事”、“伙伴”甚至“城市管理者”的身份介入时,人类与技术的关系将如何重构?“AI同事”的出现,预示着工作模式的根本改变,人机协作将成为常态,人类劳动将向更具创造性和情感性的领域迁移。具身智能的普及,将重新定义我们对“智能”的理解,并引发关于“意识”、“存在”的深层伦理讨论。同时,数据驱动的城市交通大脑,则触及了数据主权、隐私保护与公共治理效率之间的平衡问题。
从TechCrunch的商业敏锐度出发,此次大会明确了AI领域未来的投资热点与商业化路径。高效率、低成本的大模型推理方案将成为企业级AI服务商的核心竞争力;具身智能将分化出消费级娱乐、医疗康复和工业生产三大千亿级市场;而Robotaxi则在政策与技术的双轮驱动下,迈向规模化商业运营,智慧出行作为新的万亿级产业生态正加速形成。国产算力的崛起,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地缘政治下的战略性产业布局,将吸引大量资本涌入以构建自主可控的AI基础设施。
WAIC 2025并非终点,而是AI大规模融入人类文明进程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昭示着AI的未来是“行动”的,是“具体”的,更是“普惠”的。然而,伴随而来的数据安全、伦理挑战、社会结构冲击亦需我们审慎应对。唯有在技术前瞻、商业敏锐、社会责任与哲学思辨之间找到平衡,人类才能真正驾驭这场由AI驱动的伟大变革,迎接一个由智能重塑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