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安机器人:AI具身家庭机器人的“第一股”之路,是技术跃进还是市场细分下的商业智慧?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卧安机器人,在“创业教父”李泽湘的背书下,以年营收超6亿元的成绩冲刺港股“AI具身机器人第一股”,但其“全球第一”的市场地位立足于一个规模尚小的细分市场,且其“具身智能”产品更多体现在分布式智能家居联动,而非前沿人形机器人技术,面临盈利挑战与技术护城河不足的深层考量。

在机器人行业加速迈向资本市场的浪潮中,多家中国机器人企业正摩拳擦掌,准备在2025年迎来上市热潮。从春晚舞台上惊艳亮相的宇树科技到估值超百亿的智元机器人,资本的目光再次聚焦这一高增长赛道。而其中,卧安机器人(深圳)股份有限公司的IPO申请,尤其引人注目,因为它宣称将向“AI具身机器人第一股”发起冲击,并自诩为全球最大的AI具身家庭机器人系统产品提供商12

然而,在这一雄心勃勃的宣言背后,是对“AI具身机器人”定义与商业化现实的深度拷问,以及在一个迅速演变的市场中,如何平衡技术前瞻性与即时盈利能力的复杂命题。

AI具身机器人:概念与商业化的张力

当卧安机器人将自己定位为“AI具身家庭机器人系统”领域的先行者时,一个关键的问题浮现出来:这里的“具身智能”(Embodied AI)究竟意味着什么?在技术社区和产业界,具身智能通常指赋予机器人感知、决策、行动的能力,使其能在物理世界中执行复杂任务,与环境进行深度交互,人形机器人便是其最受瞩目的形态之一。然而,卧安机器人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商业化路径。

根据其招股书披露,卧安的核心产品并非当前热议的人形机器人,而是采用“分布式理念”,将“增强型执行机器人”(如手指机器人、窗帘机器人、指纹门锁机器人等“灵活型技巧机器人”,以及扫地机器人等“增强型移动机器人”)与“感知与决策系统”(包括智能中枢、传感器、摄像头)相结合1。这种模式更像是将智能家居设备通过AI技术进行互联互通,实现特定场景下的自动化与智能化,而非传统意义上具备复杂形体和通用操作能力的具身机器人。

以其营收占比近四成的灵活型技巧机器人为例,其功能与市场上常见的智能开关、电动窗帘或智能门锁高度相似,尽管卧安的产品在海外市场取得了不俗的销售业绩,但其技术原理和可替代性使得其技术护城河显得相对脆弱。即便是其最新推出的“全球首款可执行多任务扫地机器人”,通过模块化组合实现多功能,也面临着创新壁垒不高、易被模仿的挑战,尤其是在国内扫地机器人巨头们(如石头、科沃斯、小米、追觅)纷纷卷向海外并陷入专利大战的背景下,这种组装型创意难以构成持续的核心竞争力1

卧安机器人也试图通过AI技术提升其资本想象空间,例如其在IPO前推出的将语言大模型与边缘计算相结合的智慧家庭中枢1。这无疑触及了当前AI领域的热点,但如果其终端硬件产品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或核心技术优势,单凭AI生态平台,恐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细分市场中的“全球第一”与盈利困境

卧安机器人宣称自己是全球最大的AI具身家庭机器人系统产品提供商,按2024年GMV计算,市占率达11.9%1。这个“全球第一”的头衔无疑为其IPO增添了亮点。然而,深挖数据,我们发现这一成就建立在一个体量尚小的细分市场之上。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全球AI具身家庭机器人系统市场规模仅为59亿元人民币,渗透率仅2.3%1。相较于2577亿元且渗透率已达25.8%的全球家庭机器人市场整体规模,卧安所处的细分赛道仅占不足3%。

“卧安机器人‘全球第一’头衔,是基于一个规模不足60亿元的细分市场,整体体量尚小。”1

这种“小而美”的商业范式,虽然让卧安在特定领域实现了商业化突破,并取得了2022年至2024年营收从2.75亿元增长至6.1亿元的亮眼成绩,年复合增速高达48.94%13。但其背后的盈利压力却不容忽视。公司目前尚未实现盈利,2024年归属净利润为-307.4万元,尽管亏损面持续缩窄,这部分得益于其产品持续提价,综合毛利率从2022年的34.3%增至2024年的51.7%1

其高度依赖海外市场,特别是亚马逊平台,使得销售成本居高不下,平台佣金、广告和推广费用占据了销售及分销开支的八成以上1。这种对单一渠道的依赖,也为其未来的议价能力和利润空间埋下了隐患。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家“高科技企业”,卧安机器人的研发投入明显低于销售和分销开支,且在270项专利中,发明专利仅占43项,与行业龙头优必选等相比,在核心技术积累上仍有较大差距1

现金流状况也令人担忧。2024年末,卧安机器人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同比减少超五成,仅剩6233.7万元1。为缓解资金压力,公司甚至通过向银行转让贸易应收款来获取低息贷款,这无疑增加了潜在的财务风险。此次IPO募资,部分资金计划用于偿还银行贷款,也印证了公司对“输血”的迫切需求1

创业教父的背书与未来的不确定性

卧安机器人的成长轨迹,与“创业教父”李泽湘紧密相连。这位港科大教授,曾一手孵化大疆、云鲸智能等科技独角兽企业,其眼光和资源无疑是卧安获得早期发展动力的关键。卧安创始人李志晨正是从李泽湘联合设立的松山湖机器人研究院(XbotPark)孵化体系走出,并获得了李泽湘本人及其旗下机构多轮投资,截至招股书披露,李泽湘通过松山湖机器人研究院等合计间接持有卧安机器人12.98%股份,是仅次于创始团队的第三大自然人大股东14

李泽湘的背书,不仅为卧安带来了资本,更赋予了其强大的品牌光环和行业信任度,也使得公司估值在C轮融资中达到40.48亿元1。然而,资本的加持和“教父”的光环,并不能完全替代企业自身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上的硬实力。

卧安机器人面临的挑战是多维度的:如何在“小而美”的细分市场中持续挖掘增长潜力?如何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技术护城河,摆脱“智能家居小神器”的固有印象,向更深层次的“AI具身机器人”迈进?以及,在上市之后,如何平衡盈利压力与研发投入,避免陷入过度依赖资本输血的循环?

在全球AI具身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真正的技术突破往往需要巨大的投入和漫长的周期。卧安机器人选择了一条相对务实且快速商业化的道路,这本身无可厚非。但其IPO之路,将是对其商业模式、技术深度和市场潜力的最终检验。它能否凭借李泽湘的背书和先发优势,在更广阔的家庭机器人市场中找到立足之地,还是止步于细分领域的“小而美”,这仍是市场和行业需要观察的悬念。

References


  1. 潘妍(2025/6/17)。李泽湘背书卧安机器人,一年卖出6个亿的居家“小神器”也要IPO?。全球财说/36氪。检索日期2025/6/17。 ↩︎ ↩︎ ↩︎ ↩︎ ↩︎ ↩︎ ↩︎ ↩︎ ↩︎ ↩︎ ↩︎ ↩︎ ↩︎ ↩︎ ↩︎

  2. 投中网(2025/6/12)。李泽湘坐镇,深圳杀出"Ai具身机器人第一股"。投中网。检索日期2025/6/17。 ↩︎

  3. 智东西(2025/6/12)。李泽湘孵化的深圳机器人公司,冲刺ipo!年营收超6亿。智东西。检索日期2025/6/17。 ↩︎

  4. 知乎(2025/6/12)。李泽湘系又一家机器人公司赴港ipo,哈工大学霸创办,年营收超6亿。知乎。检索日期2025/6/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