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眼镜:从“百镜大战”到下一代计算平台的漫漫长路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AI眼镜正经历一场类似于智能音箱早期的狂热发展,预示着“百镜大战”的到来。然而,其成功与否仍取决于能否跨越“重量、续航、功能”的物理桎梏,并真正利用大模型的深层能力,而非重蹈智能音箱高开低走的覆辙。

科技的浪潮总是周而复始,以相似的模式拍打着硬件创新的海岸。当前,AI眼镜正成为科技巨头和初创公司争相追逐的新焦点,一场被称为“百镜大战”的行业竞赛已然打响。这不禁令人联想到十年前智能音箱市场的爆发,彼时,“百箱大战”同样激起了无尽的想象。然而,历史的教训往往隐藏在看似相似的表象之下——AI眼镜能否摆脱智能音箱“高开低走”的宿命,真正成长为下一代计算平台,仍是摆在行业面前的巨大挑战。

回溯潮起:智能音箱的警示与AI眼镜的狂热

2015年亚马逊Echo的横空出世,不仅改写了联网音箱的市场格局,更开启了智能音箱这一全新产品类别。Echo凭借其在智能音箱市场一度高达88%的占有率,引发了全球科技巨头的跟进,谷歌、苹果以及国内的百度(小度音箱)、阿里(天猫精灵)、小米(小爱同学)等纷纷入局,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百箱大战”盛况。然而,这份狂热并未持久。智能音箱在2020年达到顶峰后便步入下坡路,2024年销量持续下滑,整体降幅超过20%1。究其原因,核心功能和体验未能实现重大突破是关键:语音助手在长句识别、语义理解和情境化响应上的表现差强人意,产品大多停留在播放音乐、控制家电的基础功能,缺乏深度的主动服务能力,最终沦为“电子鸡肋”。亚马逊最初为语音识别技术寻找落地载体的初衷,也恰恰暴露了该技术在彼时还未完全成熟的困境——从“能用”到“好用”的鸿沟未能弥补。

如今,AI眼镜市场正复刻着这股狂热。自Ray-Ban Meta异军突起并在去年独占224万台的销量奇迹后1,市场被注入了强心剂。根据贝哲斯智能眼镜市场研究报告,预计到2029年,智能眼镜市场规模将达到1067.78亿元,年复合增速高达18.56%1。中国市场尤为活跃,据公开信息和渠道消息,目前已有至少50家公司正在推进智能眼镜项目1。这些玩家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专注于AI眼镜的初创公司,如小米生态链企业蜂巢科技;二类是上一波AR眼镜浪潮中崛起的新兴厂商,如雷鸟创新、Rokid;三类则是以华为、百度、小米、OPPO、荣耀等为代表的手机及互联网巨头1。从“全彩光波导方案”到“空间计算模组”,技术方案百花齐放,仅CES 2025就亮相了超过40款AI眼镜产品,今年待发布的新机型更是超过50款1。这无疑是一场与“百箱大战”极为相似的“百镜大战”,但其结局是否会殊途同归,成为业界深思的焦点。

物理定律的桎梏:AI眼镜的“不可能三角”

AI眼镜的“高开低走”隐忧,首先体现在其作为“眼镜”的物理属性上。对用户而言,AI眼镜首先必须是一副合格的眼镜,而后才能谈论其AI功能。这就要求厂商必须在重量、续航和功能之间找到一个最优解,一个至今仍未被完全破解的“不可能三角”。

以苹果的Vision Pro为例,其在功能上无可挑剔,但接近650克的重量,让多数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1。Meta Ray-Ban之所以热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将重量控制在49克,雷鸟V3更进一步,降至39克1。然而,与普通眼镜20-30克的重量相比,当前市面上的AI眼镜仍显笨重,尤其是在配上不同度数的镜片后,长时间佩戴带来的不适感依然显著。

续航问题同样是横亘在前的巨大障碍。Meta Ray-Ban在持续拍摄模式下最多维持4小时,雷鸟V3虽标称7小时,甚至预留了外挂“充电盒”的功能,但与普通眼镜几乎无限制的使用时长相比,差距依然巨大1。这些核心用户体验上的短板,使得AI眼镜产品在尚未完全定型的情况下,市场发展的速度越快,其潜在的隐患和风险也越大。灵伴科技联合创始人向文杰曾指出,要实现“全彩、更大范围显示,性能、续航更好,重量更轻,价格更低,大模型能力达到想象中的能力”,并最终将年出货量提升至千万乃至亿台,是“未来三到五年整个产业要做的事情”1。这番话无疑揭示了AI眼镜行业仍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挑战远未结束。

大模型赋能:从“鸡肋”到“平台”的范式转变?

尽管前路充满挑战,但大模型的崛起为AI眼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转机,这或许是其与智能音箱命运分野的关键所在。

智能音箱作为语音交互的早期载体,其核心体验受限于彼时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理解技术的不足。如今,随着阿里天猫精灵和百度小度音箱等产品相继接入各自的大模型,智能音箱在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和对话能力上均有显著提升。未来的智能音箱不再是“一问一答的呆板机器”,而是能够“主动判断当前场景,具备多模态交互能力,智能判断当前状态,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1

对于后发的AI眼镜而言,大模型的落地和应用更具战略优势。DeepSeek等高性能低成本开源大模型的出现,为AI眼镜降低了训练成本,进而有望降低购入门槛,推动端侧AI的普及爆发1。华泰证券分析认为,AI眼镜作为一个崭新的消费电子品类,其优势在于不存在智能手机生态中品牌厂商需要协调互联网巨头开放AI流量入口的情况,反而更容易成为AI应用率先落地的场景1。这意味着AI眼镜可以更自由地探索和集成大模型能力,从而提供更强大、更创新的交互体验。

更强大的功能、更亲民的价格,叠加AI、AR、眼动追踪等前沿技术带来的交互创新,使得业内普遍认为AI眼镜具备了替代智能手机的可能。Meta的扎克伯格和英伟达的黄仁勋都曾表示,智能眼镜将是继移动手机之后,“下一个计算平台的一种始终在线的版本”1。雷鸟创新创始人兼CEO李宏伟也持有类似观点,他将AI眼镜比作智能手机——虽然市场仍有专业相机、音乐播放器等设备,但手机作为通用计算平台,完全兼容并创造了更丰富的应用可能1。AI眼镜在交互上的独特优势,使其具备成为下一代通用计算平台的潜力,能够将数字信息无缝融入现实世界,开启一种全新的、始终在线的“上下文感知计算”模式。

然而,这种宏大的愿景能否实现,关键在于AI眼镜能否真正超越智能音箱的困境,从根本上解决“用处不大”的问题,提供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这不仅需要技术的持续突破,更需要厂商深入理解用户需求,找到真正能够激发大众使用热情的产品形态和应用场景。AI眼镜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但也承载着沉重的期望。它能否在AI浪潮的加持下,完成从“鸡肋”到“平台”的范式转变,将是未来几年科技界最值得关注的篇章之一。

References


  1. 辰纹(2025/6/17)。AI眼镜,重走智能音箱路。洞见新研社 / 36氪。检索日期2025/6/17。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