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工作末日论”:AI时代人类角色的重塑与新职业图景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随着AI技术颠覆传统就业市场,围绕其取代人类工作的悲观论调甚嚣尘上。然而,深度的分析揭示,AI不仅将导致部分岗位消失,更将创造大量前所未见的新职业,这些新角色将围绕“信任构建”、“系统整合”和“审美决策”三大核心领域展开,凸显人类在复杂互动、责任承担及创意引领方面的独特价值。

在AI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关于其将如何重塑人类工作的讨论,往往在“大面积失业”的悲观预言与“效率提升”的乐观展望之间摇摆。从风险投资人Chris Sacca的“我们完蛋了”到自由职业平台Fiverr首席执行官Mich Kaufman将设计师和销售人员列为“濒危职业”的内部邮件,焦虑情绪不胫而走。然而,这种“AI威胁论”虽有其根据,却往往忽视了AI时代就业图景的复杂性和人类韧性的本质。

LinkedIn首席经济机会官Aneesh Raman指出,到2030年,普通岗位约70%的技能要求将发生改变1。世界经济论坛《2025未来就业报告》预测,未来五年AI等新兴技术将导致900万个岗位“消失”,但同期也将创造约1100万个新岗位1。这意味着,我们正站在一个就业结构大变革的十字路口,关键在于识别并驾驭那些AI无法企及、甚至反而需要人类来赋能的领域。

我们认为,在AI的超凡能力与人类本质需求之间,人类将扮演不可或缺的“桥梁”角色。这不仅关乎“人类希望AI做什么”,更在于“AI需要人类做什么”。考察核心技术与社会伦理的交汇点,有三个关键领域人类正变得(或即将变得)不可或缺:信任构建、系统整合与审美决策。

信任的基石:AI时代的问责与核查

AI处理大量重复性、基于规则的任务已然游刃有余,但工作的本质远不止于任务堆砌——它关乎与人类群体的互动、理解与最终的责任承担。正是这个“责任门槛”,构成了人类在AI时代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

纽约大学研究AI经济影响的Robert Seamans教授预见了“AI审计师”1这类新职业的兴起。他们需要深入理解AI系统的运作逻辑,为技术解释或责任认定提供记录。五年内,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很可能普及“AI审计”服务。与之相关的还有“AI翻译官”1,他们既精通AI技术,又能向企业管理者解释机器原理,在技术黑箱与管理者的认知之间搭建沟通桥梁。

这两种角色都指向了“信任”的核心问题。当AI能瞬间产出惊人内容时,我们该对其交付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抱有多少信任?又该如何验证?随着AI在法律文件起草、年度报告撰写、甚至医疗诊断辅助等专业领域的影响力持续扩大,此类信任问题将呈指数级增长。解决它们,必须依靠人类。

由此,全新类型的事实核查员与合规官将涌现。法律文件、商业合同乃至研究报告,都将由AI起草,需要人类带着对AI典型错误的警觉进行复核。这可能催生“信任认证官”或“信任总监”等头衔。这些岗位还将与AI伦理专家协作,构建可辩护的逻辑链条,向投资者、管理者、客户乃至法官陪审团解释AI(或人机混合团队)的决策依据。斯坦福HAI(Institute for Human-Center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数字经济实验室主任Erik Brynjolfsson强调,“必须存在最终担责的人类”1。无论是汽车事故还是核弹发射系统,责任链条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的人。

沃顿商学院教授Ethan Mollick将这类岗位比作AI的“代罪者”,即“法律担保人”1——为AI无法具备的罪责承担能力提供支撑。此外,AI在多线程操作中保持一致性是弱项,这促使“一致性协调员”1应运而生,负责验证跨系统的协调性。作家兼经济学家Daniel Susskind则指出,当AI显得过于“非人”时,人类介入的需求会急剧增加,例如客服AI陷入死循环时,用户渴望获得具备共情能力的人类协助,从而催生“升级处理专员”1这类岗位。

系统的智慧:从整合到塑造AI人格

AI的复杂性决定了许多新职业将具有深刻的技术属性。市场将迫切需要既深谙AI技术,又能将其映射到商业需求的跨界人才。

Seamans称这类人为“AI整合师”1:他们负责确定企业最佳AI应用场景并落地实施。例如,一家公司究竟该将AI应用于后台账单支付、招聘筛选,还是优化白领工作流程?解答这些问题,需要技术与业务的双重理解。

这包括新型的“AI维修工”——与传统IT专家不同,随着AI系统日益复杂且自主(AI agent能独立解决复杂任务),故障排查需要能穿透网络层级、诊断根源的专家,犹如“AI管道工”1。工具选择也成为专业难题,例如可汗学院需要专门的“AI评估师”1来持续评估不同AI模型的改进轨迹、幻觉概率以及版本优劣势。

LinkedIn的Aneesh Raman指出,整合类岗位已在激增,“AI负责人”职位五年内增长约三倍,“AI工程师”是美国增速最快岗位1。未来可能出现更细分的“整合专家”等头衔。

随着AI发展,这些岗位会进一步专业化。企业已开始使用高度定制化的AI模型,这可能催生两种新角色:“AI训练师”1负责筛选最优数据以训练AI作出精准响应;而**“AI人格总监”**1则定义定制AI与员工、客户互动的风格——是谄媚奉承还是尖酸暴躁?未来,企业AI人格可能像Logo一样,成为品牌核心。在医疗等高复杂高风险的领域,整合角色将更为多样,如“用药合规优化师”1开发AI驱动系统确保患者准时正确服药,以及“AI/人类评估专家”1判定AI与人类各自优势及最佳协作模式。

Seamans以机器人领域为例,成功整合机器人的制造商往往最终雇佣更多员工1。这凸显了整合专家的关键作用,他们既懂技术又懂产线改造,能够将技术潜力转化为市场份额。

审美的远见:引导智能走向卓越

当然,告诉AI做什么始终是人类的工作。但在人人都能使用相同生成工具的未来,审美品味将变得空前重要。音乐制作人Rick Rubin的故事就是一个绝佳例证——他无需演奏乐器或懂调音台操作,却因其对自身品味的信心和表达感受的能力,对艺术家产生了巨大助益。在AI时代,“以绝对自信的审美立足”1确将成为趋势。

当创意选择近乎无限时,敢于做出大胆、风格化决策的人才将炙手可热。这不仅适用于写作、影视、广告等创意行业,所有商业领域皆如此。平面设计师的传统技艺可能被AI取代,但其本质工作——将创意选择导向预期结果,需要基于品味做出大量判断——仍需人类。未来“设计师”一词可能涵盖更广,特指那些主要职责是引导AI根据其审美创造产品、服务或流程的岗位1

“产品设计师”等现有头衔将被赋予更丰富内涵,他们将拥有对产品从宏观到细节的全面掌控力,通过无数选择将愿景具象化。更细分的头衔可能包括“文章设计师”、“故事设计师”1,甚至“世界设计师”1在市场营销和电子游戏领域需求激增。这些角色更侧重风格而非技术执行。

在非创意领域,这类岗位可能更有趣。例如,“人力资源设计师”1能全面掌控从培训材料到详细休假政策的各个环节,从而更直接地塑造组织文化。“市政设计师”1可能比传统土木工程师更侧重创意而非计算。

AI还能帮助新手工作者克服经验不足,使其在写作、研究、设计开发等各方面迅速提升。这意味着新人不必再从撰写备忘录等基础工作起步,可以直接参与产品创意开发,这让组织各个层级都能投入创新探索1。复旦大学人工智能专家张军平教授也曾指出,虽然部分白领工作(如笔译、客服、文员、财务、律师部分工作、前端程序员、插画师)易受AI影响2,但更具创新性和不可重复性的工作仍是人类的领地。

创意决策也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当所有竞争者都拥有相同AI能力时,差异化将取决于“品味”类角色——沟通方式、市场呈现、创意哲学。可能出现“差异化设计师”,统筹品牌调性、产品理念、风险偏好与创意执行。

诚然,传统技艺的衰微令人唏嘘,但我们迎来的并非黯淡的未来。技艺实践永远关乎思维锤炼。Ethan Mollick谈及学术写作时表示,他会用AI辅助研究,但绝不让其代笔,因为**“必须通过写作厘清思路,否则AI会主导我的思考”**1。Robert Seamans以Pixar为例,动画师曾投入大量精力于逐帧绘制,但电脑自动化后,他们能将更多资源投入故事构思与情节开发,这展示了AI解放人类创造力的积极面1

AI时代预示着一个可能性:终有一天,你不必事必躬亲就能成就事业。“我们都将成为AI agent小分队的CEO,”Erik Brynjolfsson说,“必须更深入地思考:我们真正想要实现什么?目标何在?这要求比以往更本质的思考。”1

尽管对AI将把我们带向何方存在诸多合理忧虑,例如中国在AI发展上面临的算力瓶颈和数据难题2,但只要我们足够审慎,对AI的使用保持清醒认知,未来依然光明。换言之,人类正是AI未来的设计师。愿我们拥有足够卓越的品味。

Re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