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座到智能体:AI时代技术与商业“双向奔赴”的深层逻辑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随着大型语言模型(LLMs)能力的爆炸式提升,人工智能的演进正从通用基座模型走向高度专业化、具备自主规划和工具调用能力的Agent。这一范式转变不仅重塑了AI产品的开发与落地路径,更对企业创新、人才结构及未来商业模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与机遇。

过去两年,人工智能领域经历了一场令人目眩的范式变革,其速度之快,甚至超越了互联网早期日新月异的节奏。如果说GPT的横空出世是“奇点时刻”,开启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新世界,那么Agent的兴起则预示着AI正从“会说”走向“会做”,从语言理解进化为任务执行。这种从通用大模型到特定领域智能体的演进,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技术信仰与商业铁律双向奔赴的深刻体现。

AI范式演进:从基座到智能体

“第一次接触GPT就发现,大语言模型与此前的AI技术截然不同,它将许多过去无法实现的事情变为可能。”阿里巴巴高级技术专家李陈忠在AICon全球人工智能开发与应用大会2025北京站的直播中回忆道,GPT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它不再局限于生硬地处理特定垂直领域任务,而是展现出一定的推理能力,并能以流畅自然的语言表达1。这种跨越式的进步,迅速点燃了科技界探索AI应用边界的热情。

最初,业界普遍倾向于自研大型模型,认为这是构建技术壁垒的关键。然而,随着LLaMA等模型的开源,以及通用大模型迭代速度的惊人表现,这一认知在2024年上半年发生了深刻转变。AutoGame创始人张昊阳指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大模型训练并非人人可做,且从零训练或微调的意义正在减弱,尤其是检索增强生成(RAG)技术出现后,优秀的检索和排序机制往往就能获得理想结果1。这促使行业的重心从“大炼模型”转向了“精耕应用”。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AI Agent的概念迅速崛起,并在2025年真正爆发。Agent,作为一种能够自主规划、调用工具、执行复杂任务的智能体,将大模型的智能性从聊天问答提升到实际行动的层面。张昊阳以AI编程工具Cursor为例,其在Claude 3.7发布后,从辅助编程跃升为真正的AI编程,这证明了模型基座能力的跃升是驱动Agent价值实现的关键1

然而,对于Agent的未来,业界存在两种主要观点:

  • 通用Agent的潜力: 李陈忠认为,通用Agent并非指能包揽所有任务的“全能型”产品,而是具备类似人类基础能力框架——如规划、逻辑推理和工具调用能力的基座。当为其配置特定的领域知识库和工具链后,它就能转化为该领域的有效应用系统,实现“从猴子到人”的进化1。换言之,通用Agent是核心基干,提供通用智能;垂直领域的专业知识则由挂载的各类垂直Agent完成。
  • 私域Agent的壁垒: 张昊阳则对真正意义上的“通用Agent”持谨慎态度。他强调,私域数据和模型具有独特价值,这种价值并非大厂仅凭海量数据就能轻易复制,而需要结合深入的行业知识(know-how),形成“产品-数据-模型”的铁三角。例如,游戏公司通过玩家数据微调专属小模型,使其更擅长为本产品生成代码,构建难以被通用模型或巨头切入的独特壁垒1。这种对垂直领域深度理解与优化的Agent,能依托通用大模型升级,永远比通用模型在特定领域“领先一步”。

两者的核心分歧在于壁垒的构建:是基于通用基座的普适性,还是基于独有数据和领域知识的深度专精。但无论哪种路径,都指向了AI应用层的深度创新。

驱动AI落地的商业铁律与技术挑战

从0到1构建AI产品,其核心难点并非单一的模型能力,而是产品与技术的适配度(TPF),以及能否形成有效的用户闭环和商业模式。

火星电波联合创始人兼CTO徐文健指出,创新者与企业正面临技术悬崖、工程鸿沟、商业迷雾三大困局。在实践中,模型能力固然重要,但李陈忠观察到,当模型达到基本水位后,瓶颈往往转化为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模型能力。他建议将包含复杂任务的长提示词拆解为多个简单子任务,让模型分步执行,从而提升输出的稳定性与准确性1。这类似于管理学中的“任务分解”,在模型能力尚未完全满足预期时,通过工程和产品设计来弥补差距。

更深层次的挑战在于AI的“记忆机制”和对“情境约束”的理解。张昊阳提到,即使上下文窗口扩展至百万tokens,模型仍存在注意力分布不均、中段信息遗忘等问题,当前最优解仍是RAG及其变体1。李陈忠进一步指出,模型可能并非不够聪明,而是因其知识广博,面对问题时能构思出多种解决方案,而人类受限于自身知识与环境暗示,往往只预想少数几种。当模型输出我们未曾预见的思路时,易产生偏差。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约束的缺失:人类决策时存在无形约束(个体知识边界、视觉、听觉、社交暗示等),而模型仅依赖文本提示。因此,未来需要额外提供明确的约束性描述或要求,甚至通过多模态能力,让AI的感知触角深度延伸至真实世界,理解并响应复杂情境中的隐含条件1

成本,曾是大模型应用的一大障碍,如今正以指数级速度下降。张昊阳分享的数据显示,2023年3月,斯坦福小镇实验运行一晚需数千美金,但仅半年后,模型能力提升的同时价格大幅跳水。到2024年5月,DeepSeek等模型效果媲美GPT-4,成本却仅为其10%。他预测,未来大模型将如水电般成为公共资源,成本已近乎免费1。这意味着竞争焦点将彻底转向上层应用与数据飞轮的构建。

大型科技公司如腾讯,也在积极布局Agent生态,将其视为AI应用战略的核心。腾讯管理层认为,AI正在跨过产业化落地的门槛,站在普及应用的全新节点上2。他们将Agent化改造视为产品深化和生态布局的关键,例如将腾讯元宝深入微信聊天界面,并计划通过应用宝拓展Agent和AI应用分发能力2。微信凭借其庞大的流量池、系统级应用特性以及广泛的账号体系,被寄希望于打造出具有一定独占性和差异化的Agent生态,连接开发者、服务商、数据源,并将Agent能力输出到汽车等更多场景2

然而,并非所有AI创业机会都均等。张昊阳认为,像Manus这类“通用Agent产品”的创业机会不大,其爆红更像是“自媒体狂欢”与资本市场的“作秀”,实际产品价值尚未达到理想状态,且后续模仿者将面临“首因效应”的巨大挑战1。Salesforce的研究也显示,LLM智能体CRM测试成功率低至35%,且保密意识不足,企业采纳仍存疑虑3。这再次印证了企业级Agent的技术难度不仅在于Agent技术本身,更在于企业级的业务理解、效果定义、运维优化和服务保障4

重塑未来:AI时代的组织与人才

人工智能的崛起不仅改变了技术格局,也深刻重塑了对未来人才的标准和就业方向。在AI驱动的时代,传统的人才分工与能力模型正在被打破。

张昊阳强调“超级个体”的概念,他所在的团队通过自研Agent工具及Cursor等辅助,工程师的平均有效代码产出量实现了20倍的跃升1。这意味着个体需要从战术执行者转型为战略架构者,核心能力将是管理——但管理对象从人转变为AI Agent。未来的复合型人才,不再是要求样样精通,但必须具备跨领域视野与精准提问能力,能够调度各类能力资源解决问题。开发者需要同时理解设计、产品与美术逻辑,成为真正的超级个体1

李陈忠进一步指出,AI的发展正加速回归互联网早期“全栈工程师”的本质。传统过度强调分工专业化可能削弱个体独立完成闭环任务的能力,而AI大幅降低了执行环节的门槛。未来人才的核心将是成为“AI工程师”——围绕目标或产品落地的全过程,需要具备基本理解和操作能力。缺乏全局规划与整合能力,仅擅长某个技术环节的人才,竞争力将面临挑战1。因此,在人才选拔上,更看重底层潜质:强烈的内驱力、探索欲、解决问题的魄力与韧性。

对于人工智能未来的就业方向,张昊阳坦言,当前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失业率最高,某种意义上,大模型的发展是“程序员卷死程序员”的体现。只有跻身领域前5%甚至更顶尖的天才群体,才具备显著竞争力,因为未来你需要比AI更聪明,才能推动AI进化。他强调,“AI不会取代人,但会用AI的人将取代不会用AI的人。”1 李陈忠将编码群体分为程序员(创造者)与码农(机械工作者),他认为在AI时代,顶尖程序员依然拥有广阔前景,但码农型角色将迅速被AI替代1

总而言之,从GPT到Agent的演进,是AI技术从“智能涌现”到“能力落地”的关键一步。它迫使企业重新思考价值创造的路径,也呼唤个体突破传统思维定式,主动拥抱新趋势与新能力。未来的竞争,将不再是模型能力的单纯比拼,而是如何将强大的AI能力与深度场景理解、高效数据飞轮以及创新型组织与人才紧密结合,共同驶向一个由智能体驱动的全新时代。

References


  1. InfoQ. (2025/6/20). 从 GPT 到 Agent,技术与业务如何“双向奔赴”。InfoQ。检索日期2025/6/20。 ↩︎ ↩︎ ↩︎ ↩︎ ↩︎ ↩︎ ↩︎ ↩︎ ↩︎ ↩︎ ↩︎ ↩︎ ↩︎ ↩︎ ↩︎

  2. 李威. (2025/6/20). Agent成了腾讯AI最大的牌面 - 36氪。36氪。检索日期2025/6/20。 ↩︎ ↩︎ ↩︎

  3. InfoQ. (2025/6/20). InfoQ。检索日期2025/6/20。 ↩︎

  4. 极客公园. (2025/6/20). 奢侈品拥抱AI 背后:一场技术与场景的双向奔赴 - 极客公园。检索日期2025/6/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