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树科技近期完成C轮融资,由腾讯、阿里等科技巨头及中移动旗下基金等共同领投,金额达3.64亿元,预示着人形机器人赛道正加速升温,并为公司未来IPO铺平道路。此轮融资不仅彰显了资本市场对人形机器人前景的信心,也折射出技术进步与市场应用融合的新阶段,尽管大规模消费级应用仍面临挑战。
在瞬息万变的全球科技版图中,资本的流向往往预示着下一个颠覆性浪潮的勃兴。近期,中国人形机器人新锐企业宇树科技(Unitree Robotics)宣布完成C轮融资交割,吸引了包括中移动旗下基金、腾讯、锦秋、阿里巴巴、蚂蚁集团以及吉利资本在内的众多战略投资者共同领投,绝大部分老股东亦选择跟投,其中新浪财经披露的增资额达3.64亿元人民币1。这不仅是宇树科技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被视为中国乃至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加速迈向商业化应用的重要信号。
此轮融资的完成,紧随宇树科技在公众视野中的几次高光时刻。2025年春晚,其人形机器人H1的“扭秧歌”表演,让这一高精尖技术产品首次以亲民姿态走入千家万户的视野,引发了广泛关注。随后,在各项技术展示和格斗比赛中的亮相,进一步巩固了宇树科技在业界和公众心中的地位。与此同时,公司名称变更为“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明确传达了其正推进股份制改造,为后续的IPO上市事宜奠定基础的强烈信号。
资本热潮下的技术前沿:人形形态的必然性与成本突破
巨头们的密集投资并非偶然,它反映了对人形机器人技术潜力和未来市场前景的深度认可。宇树科技在过去几年中,通过持续的技术迭代,成功推出了H1和G1等多款人形机器人产品。其中,G1以其9.9万元人民币的“超低售价”引起了业内外广泛关注,远低于国际同类产品。即将发布的新品,据预告将拥有26个自由度,并暗示售价可能在数千美元,这若实现,将再次刷新行业的价格底线。
“自由度”(Degrees of Freedom, DOF)是衡量机器人灵活性和复杂性的关键指标,它指机器人关节能够独立运动的轴数。26个自由度意味着这款新机器人将拥有极其精细和灵活的全身控制能力,使其能够执行更复杂、更类人的动作。宇树科技的策略显然是希望通过成本优化和性能提升,逐步降低人形机器人的门槛,从而加速其从科研、展演走向更广阔的应用场景。
宇树科技CEO王兴兴坦言,无论是春晚的表演,还是近期的格斗比赛,核心目的都是为了“向大众展示机器人的现阶段发展,并产生一部分商业价值。”他指出,目前人形机器人在“展厅导览、科研教育”等领域已开始落地,而“上半年人形机器人租赁市场就十分火爆”,这揭示了当前市场需求的一些初级形态。
从表演到实用:商业化之路的挑战与机遇
尽管公众对人形机器人充满期待,但王兴兴也清晰地认识到,要实现机器人真正进入普通家庭“干活”,仍有“一段路要走”,且“还不太现实”。这番表态展现了作为技术领袖的清醒认知,也揭示了人形机器人商业化面临的深层挑战。
当前阶段,人形机器人的训练和落地高度依赖于人工智能(AI)的进步。王兴兴强调:“目前AI主要是基于人的数据采集,所以长得像人的机器人会更容易训练和落地。”这解释了为何人形(或类人)形态成为当前主流。它并非仅仅出于仿生美学,更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海量人类行为数据进行AI训练,从而加速机器人掌握各种复杂动作和任务。这种**“AI驱动硬件迭代,硬件反哺AI数据”**的飞轮效应,是当前人形机器人发展的重要引擎。
未来,随着**通用人工智能(AGI)**的真正到来,机器人形态将变得更为多样化,不再局限于类人形态。AGI的强大泛化能力将使得机器人能够理解并适应各种复杂环境和任务,无论其物理形态如何,都能高效完成工作。这意味着,当前市场上的“人形热”可能只是通往未来机器人多样化世界的一个过渡阶段。
宇树科技此轮融资的成功,无疑将为其在研发投入、产能扩张和市场布局方面注入强大动力。然而,从展示舞台到大规模消费级应用,中间横亘着技术成熟度、成本控制、安全伦理、用户接受度等多重障碍。人形机器人能否真正“解放人类生产力”,最终取决于其能否在性能、成本和易用性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并在复杂现实世界中证明其无可替代的价值。这条道路充满挑战,但也孕育着巨大的社会和经济变革潜力。
References
-
新浪财经(2025/6/20)。宇树科技增资至3.64亿元!近期完成C轮融资,中移动、腾讯。新浪财经。检索日期2025/6/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