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大型语言模型掀起AI浪潮之后,智能体(Agent)正迅速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下一“C位”,预示着移动终端将从应用为中心转向智能体为中心,到2030年或将有近百亿个人AI智能体重塑用户交互体验,但其落地仍面临算力、隐私与信任等多重挑战。
在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2025的舞台上,一个清晰且引人注目的趋势浮出水面:人工智能的焦点已从大型语言模型(LLM)的宏大叙事,转向了更具实操性和个性化的智能体(Agent)。科技巨头们纷纷展示其智能体战略布局,预示着一个由智能体驱动的全新计算范式即将到来,甚至有业内观点大胆预测,2025年将成为智能体爆发的元年。1
智能体的崛起:从应用到服务的范式转变
华为常务董事汪涛在会上明确指出,移动AI的发展速度远超想象,生成式AI的日均Tokens数已达到惊人的十万亿,同比增长千倍,且全球Top100应用中有90%已集成AI生成能力。更深远的洞察在于,移动终端正从传统的“以APP为中心”加速转向“以Agent(智能体)为中心”1。这意味着,我们未来与数字世界的互动,将不再是孤立地打开一个个应用,而是通过一个拥有专属智慧助手的智能体,实现更自然、主动、个性化的服务获取。这一愿景的规模宏大,预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近百亿的个人AI智能体,彻底重塑用户交互体验。
智能体的核心价值在于其作为连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荣耀AI产品专家张冲对此深以为然,他表示智能体能够将AI大模型技术真正带入应用层面。荣耀为此已构建了包括多模态MagicVL端侧大模型和MagicSpeech端侧语音大模型等一系列端云大模型作为智能体的基座。为了加速智能体的普及,荣耀更是积极拥抱MCP(Mobile Computing Platform)开放协议,旨在2025年完成超过300个MCP服务接入,并计划在2026年将AI服务接入量提升至两万个,这无疑是构建一个开放生态的关键一步。1 联想集团也紧随其后,其“天禧个人超级智能体”已全面登陆AI PC,具备AI操控、AI搜索、AI翻译、AI笔记、AI服务等核心功能,描绘了个人计算设备未来图景。1 同时,像佰维存储这样的科创板上市公司,其存储产品已深入AI手机、AI PC、AI教育乃至具身智能等领域,为智能体的端侧运行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硬件支撑。
挑战与基石:落地前的“最后一公里”
尽管智能体描绘的未来令人兴奋,但其大规模落地并非没有阻碍。荣耀CEO李健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面临的场景、性能和信任三大挑战。他强调,端侧设备的算力不足和内存偏低,是支撑7B以上大型模型和复杂推理需求的瓶颈。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幻觉、隐私和信任等伦理困境。用户数据权限、数据价值等核心议题仍未形成统一的标准,这无疑是智能体走向普及前必须跨越的障碍。1
这种挑战凸显了一个关键转变:未来AI的竞争将不再单纯是模型参数和能力的比拼,而是谁能让AI真正融入用户日常,变得“可日常使用”。这意味着,智能体不仅要“聪明”,更要“可靠”和“负责任”。
与此同时,智能体的有效运行也对底层的移动网络提出了更高要求。通用人工智能(AGI)的进化速度,必须与无线网络的演进速度相匹配。在此背景下,中国电信与华为在MWC上海期间联合发布的“基于智能编排和上行频谱解耦与池化,形成智能大上行技术”,无疑是为移动AI网络奠定基础的关键一步。这项技术通过挖掘多天线的上行覆盖能力,结合分布式用户中心网络(UCN)和全资源实时共享,并引入无线智能化技术,旨在构建强大的无线网络AI业务承载网,为智能穿戴、车联网和AI助理的实时交互等场景提供坚实支撑。1 这项创新被称为推动**5G-A网络(5G-Advanced)**向成为移动AI网络底座迈进的重要一步。
伦理与社会:构建“人智共创”的新范式
智能体的兴起不仅仅是技术演进,更是对人类社会结构和互动模式的深刻重塑。联想集团执行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刘军将当前视作“AI触发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新摩尔定律显现,人类社会正加速迈入“人智共创”的全新时代。1 这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机遇,例如联想中国计划在2025财年用AI替代四分之一的四级流程,预示着工作效率的飞跃。
然而,随之而来的伦理和社会问题不容忽视。当个人智能体深度介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专属智慧助手时,如何确保数据隐私和安全?智能体的自主决策能力,会否导致“算法偏见”或“幻觉”的放大,进而影响用户的判断?如果智能体掌握了大量个人数据和偏好,又将如何影响个人选择的多样性和社会的整体福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技术发展的同时,同步进行深入的伦理审视、政策制定和公众讨论。构建“信任”的基石,不仅包括技术上的“少犯错”,更包括法律和道德层面上的“负责任”。
从大型模型到智能体,人工智能正在从幕后走向前台,从提供能力到主动服务,深刻地改变着我们与数字世界的交互方式。2025年被寄予厚望,但智能体的未来并非坦途。除了技术上的攻坚克难,如何在算力、连接、隐私和信任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点,将是决定其能否真正实现“人智共创”美好愿景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