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模型“六小龙”上市竞速:政策红利、资本引力与残酷生存法则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随着中国证监会放宽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标准,国内大模型“六小龙”正全速冲刺“大模型第一股”,以期获得市场输血与先发估值溢价。然而,在巨头环伺与盈利困境的挑战下,这场资本竞速不仅关乎资金,更决定着它们的生死存亡与中国AI产业的未来格局。

在生成式AI浪潮席卷全球之际,中国AI大模型领域涌现出了一批备受瞩目的创业公司,被业界形象地称为“六小龙”。它们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上野心勃勃,但在资本市场对持续“烧钱”模式日趋审慎的当下,如何实现商业化落地并获得稳定造血能力,已成为悬在其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如今,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正摆在它们面前:中国证监会正积极调整上市规则,为这些高速成长但尚未盈利的科技创新企业开启了资本市场的大门,一场“大模型第一股”的激烈争夺战已然打响。

竞速IPO:政策红利与资本引力

“六小龙里已经有五家在筹备上市了。”一位头部创投机构合伙人李铮(化名)透露了这一消息,这揭示了当前中国大模型公司普遍的资本渴求与战略转向。智谱AI,作为“六小龙”中成立较早(2019年创立)的企业,已于4月14日正式向北京证监局提交上市辅导备案,率先启动IPO进程,成为外界瞩目的焦点1。紧随其后,MiniMax(稀宇科技)也被爆出正考虑在香港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1

这场上市潮的加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内资本市场政策的显著松绑。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中国证监会宣布计划在上海以科技股为主的科创板设立新板块,以容纳尚未盈利的成长型企业。其中,人工智能企业被特别强调,证监会主席吴清更是明确表示,将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支持优质未盈利创新企业上市1。这意味着,即便像MiniMax等创建时间较晚(MiniMax成立于2021年12月,而六小龙中其余几家多创立于2023年中后期至2024年初),原本不满足“连续经营3年以上”基本条件的公司,现在也获得了更快的上市通道。对于长期以来困扰大模型创企的盈利难题,这一政策无疑提供了关键的“赦免书”。

对六小龙而言,争夺“大模型第一股”不仅仅是完成一轮融资那么简单。早期投资人对于资金回收的迫切需求,以及投资协议中可能包含的上市时限要求,都在推动这些公司加速冲刺。这是一种资本的引力,也是企业生存的刚需。

赢家通吃:大模型“第一股”的生存法则

在充分竞争的科技行业,尤其是在技术迭代极快、资金需求巨大的AI大模型领域,遵循着“赢家通吃”的残酷逻辑。一位曾从事FA业务的投资人指出,“中国互联网的上市逻辑,在AI大模型一样通用,是赢家通吃。”1 作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第一股”,往往能享受极高的估值溢价,因为市场缺乏可参照的同类标的。这种溢价不仅能为企业带来丰厚的资金,更能挤占后来者的生存空间,形成“马太效应”。

回溯到几年前的“AI四小龙时代”——商汤、旷视、依图、云从的上市竞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镜像。2021年,尽管商汤科技三年半亏损高达242.72亿,但最终流血上市,成为彼时的“AI第一股”1。上市后,商汤获得了市场的持续输血,使其得以在大模型时代跟上步伐,继续保持研发投入。反观那些未能及时上市或上市后表现不佳的同侪,如旷视转向智能驾驶、原有业务几乎裁撤殆尽,云从等公司则业务大规模收缩,甚至在2024年进行大规模裁员,其中研发人员占比高达51%1

显而易见,“大模型第一股”在资本市场的号召力是切切实实的。它不仅能提供直接的资金支持,缓解大模型研发“烧钱”的巨大压力(OpenAI在2024年的成本预估高达85亿美元1),还能为企业树立市场标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和客户。在腾讯、阿里、字节等科技巨头纷纷押注AI、DeepSeek等新锐模型后来居上的背景下,创业公司从外部获得高额融资的难度日益增加。智谱AI在2024年上半年的单次融资额已不超过10亿元人民币,与去年12月单笔30亿元的融资额相比,已显颓势1。在这种资金困境下,股市无疑成为“六小龙”维持生存、追赶技术迭代的唯一希望。

盈利困境与战略转向:前途几何?

然而,上市并非一劳永逸。无论是港交所的特专科技公司上市制度,还是科创板的市值综合考量,都对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商业化前景提出了要求。尽管“六小龙”通过多轮高额融资,估值普遍冲到200亿元,但其盈利数据却颇为惨淡。至今,没有一家公司的年收入达到10亿元人民币。例如,智谱AI在2024年收入达3亿元,却亏损约20亿元1

为了向外界展示“造血能力”,“六小龙”正在进行一系列战略调整和“节流”措施:

  • 从To C到To B的战略转移:去年普遍以To C聊天工具人示人的公司,今年纷纷将重心转向B端企业级应用。
  • 成本控制:此前在投流获客上颇为激进的月之暗面,已暂停大规模投流1
  • 业务聚焦:阶跃星辰旗下AI社交工具“冒泡鸭”业务缩减,转而与汽车、具身智能等头部企业合作开发垂类Agent1。MiniMax此前B端业务负责人魏伟被爆离职,百川智能则裁撤了负责金融、教育等领域的B端组,以集中资源聚焦医疗核心业务1

然而,B端市场同样挑战重重。DeepSeek、通义千问、字节豆包等大厂将API价格打到“地板价”,并利用云服务捆绑销售,使得“六小龙”在价格战中难以匹敌。有市场人员坦言,“API价格卷不过阿里和百度,也没有和云服务绑定的老客户,去年几家几乎都是贴钱开发中小规模的企业用户,只为了老板给投资人的报告里有业务想象力。”1

即使是已在医疗B端市场占据先机的百川智能,也面临着华为等“B/G收割机”入局的潜在竞争。在巨头环伺、市场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六小龙”必须找到真正的、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才能在上市后获得市场的认可,避免重蹈“AI四小龙”中部分企业营收收缩、大幅裁员的覆辙。

上市,对于“六小龙”而言,更像是一场背水一战。它能否成为他们鲤鱼跃龙门的契机,还是仅仅是又一场资本狂欢的序曲,最终仍取决于其能否在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落地之间找到平衡,向市场交出一份令人信服的答卷。

引用


  1. 六小龙开抢大模型第一股·36氪·马舒叶(2025/6/21)·检索日期2025/6/22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