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信仰、预言与人类的未来主线任务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埃隆·马斯克对人工智能的到来抱持坚定乐观,预言数字超级智能即将超越人类智慧,驱动经济规模实现前所未有的扩张,同时挑战着传统工作模式和人类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面对这场由AI引发的“千英尺高海啸”,社会各界正审视其对就业、财富分配及人类生存意义的深远影响,并探索在这一变革浪潮中重塑自身与未来的路径。

在科技前沿的激荡浪潮中,人工智能(AI)无疑是当前最引人注目的“主线任务”。它不仅是技术突破的象征,更成为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经济乃至哲学层面的宏大命题。其中,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作为AI领域最坚定的“信徒”之一,其一系列大胆预言和行动正引发广泛关注与思考。他将过去所参与的政府效率工作比作“清理海滩”,而即将到来的AI革命,在他眼中,却是一道“千英尺高的海啸”,其重要性远超任何“支线任务”1

AI的“千英尺海啸”:马斯克的乐观与超级智能的临近

马斯克的预言向来以其非凡的乐观主义色彩而闻名,即便常常偏离时间表,但其最终的“磕磕绊绊完成任务”模式,却也为他赢得了“超级英雄与小男孩混合体”般的独特人设。如今,他对AI的展望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预计数字超级智能可能在今年或明年到来,并将远超人类智慧,甚至认为未来人形机器人数量将达到人类人口的5-10倍。更令人震惊的是,他预言AI驱动的经济规模将是当前的数千倍甚至数百万倍,推动人类文明迈向卡尔达肖夫II型文明(恒星能源级),届时人类智能在整体经济中的占比可能降至1%以下1

这种极度乐观并非孤例。曾对大模型和AGI(通用人工智能)持谨慎态度的DeepMind联合创始人戴米斯·哈萨比斯(Demis Hassabis),近期也流露出更为积极的态度。尽管马斯克的预测历史充满变数,但这种普遍性乐观情绪的涌现,无疑正在重塑我们对AI发展速度的认知。

值得注意的是,马斯克对AI的立场并非一味追求技术奇点。十年前,在与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的著名辩论中,当佩奇主张人类最终将与人工智能机器融合,强者生存时,马斯克则坚定地站在了“人类这一边”,认为如果机器毁灭人类,“我们就完蛋了”1。他强调“对真相的严谨坚持”是AI安全最重要的基石,强迫AI相信不真实之事极其危险。这种对AI安全性的深层关切,在某种程度上与他对技术极致追求的形象形成了有趣的对比。

社会重构:工作、财富与人类的“虚无”挑战

当AI的“海啸”逼近,其对社会结构和经济模式的深层影响已不再是遥远的科幻设想,而是迫在眉睫的现实。Anthropic公司首席执行官达里奥·阿莫迪(Dario Amodei)的预测尤为引人深思:未来五年内,入门级岗位可能消失一半,预示着一场“白领大屠杀”的到来1。这一观点与当下全球经济面临的五大力量——债务/债务货币化、各国内部撕裂、地缘政治权力重塑、自然灾害和技术变革——叠加作用,可能共同导致世界秩序发生根本性变化。

对于个体而言,这种变革既带来了兴奋,也伴随着一种“虚无主义的惆怅”。一位资深写作者和思考者指出,如果早年创业时有如今的大模型,所需的团队规模可能仅为二十分之一1。AI在极大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对大量工作岗位和中间商造成冲击,中小公司更是面临巨大影响。这种喜忧参半的情绪,正是AI时代复杂性的真实写照——它既是充满巨大不确定性的变量,又是众人翘首以待的“白马骑士”。

人类生存指南:在AI时代重塑自我

面对汹涌的AI浪潮,被动焦虑不如主动出击。领英(LinkedIn)联合创始人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为应届生和普通人提供了AI时代的生存指南,其核心思想是:行动要快,创造要多1

  1. 升级心态:做AI的主人 不再担心被AI取代,而是将AI视为“超能力工具”,从被动适应转变为主动创造的“导演”。
  2. 培养AI素养:看透本质 超越简单的“提示词工程”,深入理解AI如何重塑商业和工作流程,洞察新技能的价值,从而在新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3. 放大人类优势:确立意图 AI无法复制情商、创造力、道德洞察力。更重要的是,在工具唾手可得的时代,能够确立目标并动手执行的人,将成为真正的赢家。
  4. 主动创造:启动“六个月实验” 放弃五年计划,转而进行“六个月的实验”。找到有意义的问题,利用AI完成过去需要团队才能做的事。公开分享学习过程,以行动力作为最强有力的敲门砖。
  5. 回归人本:投资人际网络 技术越发达,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连接越珍贵。AI可以提升效率,但无法建立关系。精通AI的同时,更要用心经营社交网络,因为人际推荐与信任是AI永远无法规模化复制的核心资产。

霍夫曼的指南指向一个核心:别想太多,先用AI干点儿什么,创造点儿价值。

在不确定性中寻找基石

人工智能究竟是提升还是毁灭世界?这个问题仍将争论不休。但毋庸置疑的是,AI已然成为全体人类的“主线任务”。面对“势必发生”的变革,或许我们不妨做个“理性乐观派”,多思考技术可能为人类带来的福祉。

然而,历史并非没有先例。人类历史上曾多次对AI抱持过于乐观的态度,也经历过漫长的“AI寒冬”。这一次,真的就能“打通关”吗?如果不能呢?因此,过度“All in AI”也并非明智之举。

正如霍夫曼所言:“如果你在管理自己的财富,你需要知道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一切将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发生,而那些掌控机器人和AI的人,将掌控世界上大部分财富,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1 这或许意味着,持有AI巨头股票或参与AI“卖水”领域,是个体应考虑的财富策略。

但与此同时,在狂热的AI大潮中,我们也应不时停下脚步,做一些“碳基生物的开心事情”,例如锻炼身体、享受生活,甚至思考人类的终极哲学命题。毕竟,谁能说这些在今天看似“无用”的思考和体验,将来不会成为AI最稀罕、最珍视的“东西”呢?在AI重塑世界的进程中,人类的“信仰”或许将不止于对技术的笃信,更应包含对自身价值、韧性与连接的坚持。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