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徐冰的卸任,以及其新职务聚焦于被剥离的AI芯片业务,标志着这家昔日AI独角兽正艰难地从烧钱的多元化战略转向以生成式AI为核心的轻资产运营模式。然而,在巨头林立的算力与大模型赛道,商汤能否成功穿越亏损的迷雾,仍面临严峻挑战。
在瞬息万变的全球人工智能版图中,战略方向的调整往往伴随着核心人物的变动。近日,中国AI巨头商汤科技(SenseTime)宣布,其联合创始人兼执行董事徐冰将卸任现有职务,转而专注于公司生态体系中的战略性新兴业务——特别是AI芯片业务。这一人事变动,不仅是商汤高管层面的重要调整,更折射出公司在经历市值大幅波动与持续巨额亏损后,不得不加速“甩包袱”、寻求自救的转型阵痛。12
战略重塑:商汤的艰难转型与“甩包袱”
曾几何时,商汤科技作为“AI四小龙”的领军者,在计算机视觉领域风光无两,并在徐冰的推动下,创下AI领域最大的IPO纪录,市值一度突破1400亿港元。1 徐冰被外界誉为商汤的“财神”,其在融资和战略投资方面的能力,帮助商汤从初创企业一路高歌猛进。然而,随着市场对AI技术的认知日益成熟,以及商业化效率的严苛拷问,商汤的市值已较巅峰期折去大半,截至今年6月,市值仅剩477.4亿港元。1
面对持续的财务压力,商汤不得不对业务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公司财报显示,2024年商汤营收37.7亿元,但净亏损仍高达43.07亿元,尽管同比收窄33.7%,但巨大的亏损额仍令人警惕。1 为此,商汤CEO徐立提出了“1+X改革”,旨在剥离智能汽车“绝影”、家庭机器人“元萝卜”、智慧医疗、智慧零售等多个烧钱多、赚钱少的业务,使之独立运营并寻求外部融资。1 这一策略的核心,在于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高毛利的生成式AI业务上,同时推动大模型训练与推理成本的显著下降。
业务重组也伴随着人员的缩减。数据显示,商汤的员工数量从2021年末的6114人锐减至2024年末的3756人。1 一位接近商汤科技的人士张立透露,除了大装置和大模型部门,其他部门普遍有裁员动作,且有实力的技术人才因外部待遇更好而流失。1
AI芯片:一场烧钱的国产化赛道
在商汤的战略调整中,AI芯片业务的独立显得尤为引人注目,而徐冰的新职责正是这一领域。据悉,徐冰的去向很可能是此前由商汤分拆出去的上海阵量。12 上海阵量成立于2020年,最初是商汤的全资子公司,其核心产品是GPGPU芯片,旨在对标英伟达A100、H100等高性能AI芯片,用于数据中心算法训练,肩负着国产替代的重任。1
然而,芯片研发是典型的“高投入、长周期”业务。张立指出:
“AI芯片烧钱太快,流个片(芯片制造测试过程)就要几个亿,做出来不说和英伟达、AMD比,国内华为、寒武纪、小米都未必能比过。就算硬件性能比得过,想要做好编译器、算子、框架,这三个方向每个招一个大牛,一年一两千万就进去了,家底不厚搞芯片就是自杀。”1
上海阵量的财务数据印证了这一观点。2024年,上海阵量营收仅24.07万元,净亏损却高达1.9亿元;今年一季度更是营收为零,净亏损2285.72万元。1 尽管近期获得了三一集团、北京利尔等机构的融资,投前估值15亿元,但资本市场的反馈并不积极,北京利尔的股价在认购公告发布的第二天即暴跌9.10%。1 这表明,即便在国产替代的战略背景下,投资者对短期内追赶国际巨头、实现盈利的难度持谨慎态度。
尽管商汤在公告中宣称,押注AI芯片能为公司带来“大模型+算力服务商+芯片”的全产业链想象力,但在巨大的亏损压力下,商汤显然无法“既要又要”。将AI芯片业务独立推向市场,本质上是缓解母公司财务压力的无奈之举,确保核心弹药能集中在生成式AI这一主战场。1
生成式AI:核心业务的竞速与挑战
将业务重心转向生成式AI,是商汤寻求突破的关键。2024年4月,商汤发布了升级后的“日日新SenseNova V6”大模型,宣称在长思维链、推理、数理分析等方面已达世界领先水平,甚至某些领域超越了GPT-4o和OpenAI o1。1
商汤的战略是“大装置大模型应用的三位一体”,强调通过软件与算力协同优化来降低大模型训练与推理成本。管理层表示,采取“轻资产模式”能够更快适应供应链环境,例如推理效率领先15%就能带来15%的利润。1
然而,在生成式AI这条赛道上,竞争异常激烈。国内市场已被腾讯、阿里、字节、百度等头部大厂牢牢掌控,它们正利用自身庞大的用户基础和产品生态,将大模型能力快速整合并推向C端用户,使得用户竞争进入白热化。1 在算力租赁领域,头部大厂也占据主导地位。张立直言:
“AI+云得走算力租赁这条路,自己把底层都搞好,光靠大模型拉用户增量赚的钱还不够烧的。OpenAI都得拼命烧钱,何况还不如它的。”1 “腾讯、字节、阿里的显卡没少买。你的显卡没人家的多,账上就这么多钱,花一块少一块,再怎么打价格战也赚不了几个钱。”1
商汤的研发费用仍保持高位,2024年达到41.31亿元,超过其营收总额,主要用于算法训练投资和算力基座模型微调。1 这种研发投入与营收的倒挂,以及生成式AI业务增长未能根本扭转巨亏的态势,都暗示着商汤的困境。
阿里巴巴等早期投资方清仓离场,无疑是对商汤未来前景投下的不确定票。1 面对日益紧迫的时间窗口,商汤的战略收缩和业务剥离,或许是其在残酷市场竞争中求生的最后一次豪赌。能否在“轻装上阵”后,真正找到一条可持续盈利的道路,商汤的未来仍充满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