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分身冲击直播前线:罗永浩事件折射AI商业化与人性边界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罗永浩数字分身创下逾五千万人民币的直播销售额,不仅彰显了AI驱动型直播技术令人惊叹的拟真能力和商业潜力,更引发了关于数字人能否取代真人、如何维系情感共鸣以及未来商业模式重构的深刻探讨。这场看似简单的带货,实则预示着一场AI与人深度交织的商业与伦理变革。

6月15日晚,当“罗永浩”再次现身直播间,引发的轰动远超预期。这并非罗永浩本人,而是他的数字分身,与同样由AI驱动的助理朱萧木的数字形象共同在百度优选的直播间进行了长达七个小时的带货。官方数据显示,这场直播吸引了超过130万人次的观看,总商品交易额(GMV)突破5500万元人民币。其中,部分产品品类的销量甚至超越了罗永浩本人在5月底的真人直播场次12。这一事件迅速引爆了公众与行业的两极化讨论:一部分人惊叹于数字人直播的拟真度和成熟度,而另一些则质疑其“真实性”,认为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营销事件。然而,无论其营销成分几何,此次“数字人老罗”的成功,无疑将AI直播能否走向主流这一深层命题,再次推至聚光灯下。

技术跃进与商业版图的重塑

在这次直播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数字人罗永浩表现出的惊人拟真度。他不仅面部表情自然、肢体动作流畅多变,能“复刻”罗永浩标志性的手推眼镜动作,甚至能打出以假乱真的哈欠。更令人震撼的是,数字人首次突破了以往AI主播难以与实物互动的瓶颈:他能拿起青岛啤酒与助播“干杯”,小口啜饮;能用筷子吃炒菜,甚至在讲解护腰产品时敏捷地爬上桌子进行现场展示1。这些以往被认为是真人专属的复杂动作与产品互动,通过百度“高说服力数字人”技术体系的赋能,以及背后文心大模型的支持,得以高度还原34

除了视觉上的高度拟真,数字人老罗在语言风格上也继承了罗永浩的精髓。他与助播朱萧木默契配合,互怼互捧;更能捕捉弹幕信息,实时“接梗”“玩梗”。当观众夸赞他聪明时,他会幽默回应“如果你是变相夸我聪明,我很喜欢”;当被问及如何分辨茅台真假,他答道“心疼就是真的,肝疼就是假的”1。根据百度官方披露,整场直播中,数字人共生成了9.7万字的剧本式讲解内容,并完成了8300个动作设计。长达七小时不间断的运转,也凸显了AI在“耐力”上远胜于真人主播的优势。

从商业视角看,5500万的GMV固然离不开罗永浩的强大IP效应以及消费者对数字人直播的新鲜感,但其背后所展现的技术能力,已足以支撑复杂的销售逻辑和消费决策,并实现真实的销售转化。百度无疑是这场技术盛宴的最大推手。2024年推出“百度优选”电商平台后,百度一直在积极探索AI在电商领域的应用。此次与罗永浩的合作,不仅为“百度慧播星”数字人直播解决方案提供了最佳实证,也借此官宣罗永浩担任其首席产品体验官,并计划让其数字人形象不定期开播,显然是百度在电商领域的一次重要战略布局1

数字人直播的产业潮汐与平台博弈

数字人直播并非新鲜事物。早在2023年,京东就推出了“采销东哥”数字人直播,但彼时其形象尚显生硬,互动性也远不及今天的“数字人老罗”1。然而,行业的数据却早已预示了这一趋势的蓬勃发展。艾瑞咨询发布的《2024年中国虚拟数字人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23年我国数字人带动的产业市场规模已达到3334.7亿元,并预计到2025年将增至6402.7亿元1

各大科技巨头和MCN机构纷纷入局:腾讯推出了“腾讯智影”,谦寻旗下子公司谦语智能和羚客也推出了AI数字人直播业务,淘宝则发布了“AI生态伙伴计划”,甚至让六位“AI数字人烈儿宝贝”与真人主播同台直播1。早期,数字人主播多被用于填补夜间空缺、打造24小时不打烊直播间。而现在,随着技术的演进,其应用场景变得更为多元。

然而,不同平台对数字人直播的态度却存在差异。去年,腾讯视频号修订了《视频号橱窗达人发布低质量内容实施细则》,明确禁止使用数字人直播等非实时内容替代真实直播,旨在鼓励“熟人社交”生态下的真人主播。相比之下,抖音、快手等平台则更为积极,不仅推出了AIGC数字人解决方案(如快手智播、女娲),还放宽了对虚拟主播的流量推荐限制,使得数字人直播在其生态中得以合法合规地发展1

从商业优势来看,数字人主播的确具有成本较低、可规避真人主播负面舆情和合约风险、以及可快速复制模板的优点。因此,它在店播、自播这类不特别依赖主播个人IP的直播间中占据了主要阵地。目前,数字人的“主战场”集中在决策链路较短的日用品、以及对产品参数和合规性要求较高的3C数码、美妆品类——例如花西子、薇诺娜等品牌已普遍尝试。这些品类具有标准化的话术和讲解逻辑,更便于数字人抓取评论关键词进行优化1

拟真之外:情感共鸣与AI的边界

尽管数字人直播在拟真度、互动性和商业效率上取得了显著突破,但一个核心问题始终悬而未决:数字人能否真正取代真人主播,尤其是在需要深度情感共鸣和即兴互动的高价值领域?

正如罗永浩本人早在2023年就曾预判,“部分会替代,但全面替代不太可能”,“即便数字人能播得比真人好,从人性的复杂需求上,大家还是喜欢看真人播。”此次数字人老罗的成功,在技术层面上似乎挑战了他的预言。然而,公众的反馈却道出了更深层次的担忧:有科技博主在罗永浩微博下感慨,“没有事故、意外、情绪、现卦、失误、喜怒哀乐、情感和临场发挥等人类才会有的机敏,这场直播虽说可以以假乱真,但拿走了老罗最精华的部分。”甚至有人直言,“会骂街的才是正经的老罗。”1

这折射出数字人直播目前无法逾越的“恐怖谷效应”——当拟真达到一定程度,细微的缺陷反而会被放大,让观察者感到不适或不真实。更重要的是,顶级主播如李佳琦“所有女生”的号召力,来源于其鲜活的人格魅力、真诚的情感连接、以及在突发状况下的临场应变能力。在母婴、奢侈品这类高情绪需求或强调真实体验的品类,以及需要高度创意和互动的服饰类直播中,数字人目前仍难以令人信服。

“真人IP+数字人直播”的模式看似融合了IP影响力与AI效率,但长期来看,这种模式可能会削弱顶级主播的议价能力,并迫使MCN机构重新思考与头部主播的合作模式和价值定位。因为用户最终喜欢的是真人所带来的鲜活感、真实感,以及由不完美所带来的独特魅力。缺少了与真人主播的深度共情,数字人直播的长期价值和吸引力何在?

这指向了AI在情感理解、创造性幽默和处理极端复杂状况方面的固有局限。未来的数字人要真正走向主流,并与真人“掰腕子”,关键在于赋予它们更多的共情能力和个性,以及更高的决策灵活性。从这一角度看,虚拟数字人的下一个进化方向,或许不再仅仅是“带货机器”,而更可能朝向**“虚拟偶像”**发展,去满足人类在虚拟世界中对情感陪伴和精神共鸣的深层次需求。这不仅仅是技术的挑战,更是对AI与人类社会深层互动的哲学拷问。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