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从宏大愿景到务实求生,产业加速驶入“精打细算”新阶段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在资本市场回归冷静与技术落地压力并存的背景下,人形机器人产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策略转变。厂商们正从追求宏大的“通用智能”愿景转向聚焦特定场景的“专业化”应用,同时积极探索四足机器人等更易商业化的路径,并强化生态合作以加速技术迭代与产品交付,力求实现“自造血”以应对长期发展挑战。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人形机器人产业经历了一次显著的叙事降温。曾几何时,媒体和厂商口中的“千家万户时代”似乎触手可及,各种令人惊叹的技能演示视频充斥着网络,勾勒出一幅技术蓬勃发展的乐观景象。然而,如同潮水退去,如今行业内的主旋律已然转变,各大人形机器人厂商纷纷转舵,将重心从刺激外界“痒点”转向讲述一个更具_生产力_的故事。这种转变,并非是对技术理想的退却,而是在残酷的资本现实与落地挑战面前,一场务实且必要的战略调整——“自造血”已成为整机厂的新课题1

从宏大愿景到务实回归:估值与生存的考量

“现阶段是很难达到千家万户的”、“人形机器人远没有触碰生产力时代”、“暂时还不能在工厂干活”——这些曾被视为行业“禁忌”的表述,如今却从厂商口中坦然道出。这种集体降温的背后,是资本对短期回报的审慎,以及行业对自身“健康度”的深切反思。过度拉高的叙事若无法与技术落地速度匹配,必然导致“狗尾续貂”的结果,不利于长线健康发展。谷歌搜索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人形机器人厂商正面临_资本短缺_,急需“精打细算过日子”以维持运营,而整个机器人行业在2025年正面临_估值困境_。2

产业早期,对“全栈自研”、“通用”的追求曾被视为构筑核心竞争力的不二法门。然而,历史经验表明,绝对的“通用”并非总是完美的解决方案。就像20年前的“万能充”,虽然在功能机时代一度“通用”,但随着智能手机和新型接口协议的兴起,其通用性反而成为了“无用”。人形机器人领域正面临相似的启示:在技术标准、产业共识和应用生态尚不成熟的当下,盲目追求通用性不仅可能掣肘长远发展,更将对短期商业化落地构成严峻挑战。

专业化胜于通用性:生存之道

尽管通用人形机器人仍处于发展“襁褓”之中,但现实应用场景对机器人生产力的需求却是真切而迫切的。移动机器人在工厂物流等领域的规模化部署已充分验证了机器人作为生产力的刚性需求。那么,在通用能力尚未成熟之时,何种姿态的生产力能满足当下的需求?

业界正逐渐形成共识:从市场需求导向出发,专注于结构明确、需求刚性的_“小场景”,可能比盲目追求大而全的“通用机器人”_更具商业化价值。这体现在两个主要策略上:

  • 为产品做加法:例如,石头、追觅等厂商为扫地机加装机械臂,使其从2D地面清洁延伸至3D空间拾取,摇身一变成为“清洁保姆”。人形机器人厂商也借鉴了这一思路,如数字华夏的导购机器人着力提升面部仿生度,智元新推出的灵犀X2则强调_主动互动能力_。这些“加法”让用户能更直观地看到人形机器人的可用之处。
  • 为场景做减法:有投资人直言,“人形机器人”这个名字本身可能就有些“乱花渐欲迷人眼”,因为它不像扫地机器人、配送机器人那样能立即映射一个具体的、刚需的场景。当前,深耕专用、单一场景的机器人厂商反而过得不错。数字华夏凭借其高颜值、高情商的夏澜仿人机器人在展演场景取得数亿元订单。深耕酒店服务机器人的云迹科技也已递表港交所,其亏损逐年收窄。这说明,在某一领域形成积累与突破,再向外扩散,是赢得阶段性胜利的有效路径。这与“AI六小龙”的故事异曲同工——他们起初以AGI为理想,最终却转向垂直赛道,以求“先活下来”。

合作共赢与“四足”策略:加速商业化进程

在人形机器人赛道“烧钱”的背景下,寻找更稳健的商业化路径变得至关重要。一个逐渐浮出水面的趋势是,一些以人形机器人闻名的企业正_齐刷刷地推出四足机器人_。这并非“放弃”,而是一种更务实的“求上得中”策略。

“做狗或许更有‘盼头’”。1四足机器人的运控能力相对双足人形机器人更为稳定,且技术攻坚难度和商业化路径都更清晰。它们更多被定位为工具,可以作为工业巡检犬、消防救援犬,甚至是情感陪伴产品。更重要的是,四足机器人已率先达到_千元消费级_,让普通消费者能够负担得起。这种价格优势带来了数据飞轮效应,通过规模化应用积累数据,从而加速产品迭代。宇树科技能够多年保持盈利,并占据全球60%的四足机器人市场份额,正是其“造血”的关键。众擎机器人和智元机器人等此前专注于人形的企业,也纷纷布局四足产品,以丰富产品矩阵或满足“市场需求多”的现实。

与此同时,人形机器人行业内开放协同的生态合作正在加速展开。传统上,企业追求“软硬件全栈开发能力”以构建技术壁垒,但人形机器人发展早期,很难有公司能够囊括所有技术板块,而且上游核心零部件厂商(如电机、丝杠、灵巧手)掌握着本体的主要成本和话语权,随时可能下探至整机业务。因此,单打独斗只会拖缓产品迭代节奏。

近期,多起重磅合作印证了这一趋势:

  • 华为与乐聚机器人深度合作,乐聚的KUAVO人形机器人搭载华为开源鸿蒙和盘古大模型,在智能化和泛化能力上均得到显著提升,预计今年总交付量进入千台级别。1
  • 开普勒与兆丰机电合作,旨在打通核心零部件与工业场景应用。
  • 华为、优必选、智元机器人、中坚科技等多方合作康养人形机器人,在算力、大模型平台、数据采集、解决方案及应用场景上展开协同。
  • 越疆科技与腾讯云合作,利用腾讯云的基础设施、音视频解决方案和多模态大模型能力。

这些合作的核心,往往是大厂为机器人厂商提供_算力和模型能力支持_,华为正以其在昇腾、鲲鹏、华为云及大模型等方面的优势,日益成为具身智能的“卖铲人”角色。这表明,在当前阶段,“多条朋友多条路”已成为行业共识。技术必须尽早转化为可用产品并完成商业化,才能在这一片蓝海中占据先发优势——毕竟,“第一胜过最好”

写在最后:远大的技术理想更要务实

人形机器人行业目前的集体转向,绝非技术理想的溃败,而是一场在现实面前的战略性成长。从盲目追求“通用”到聚焦垂直场景,从固守“人形”到拥抱更易落地的多足形态,从闭门造车到开放协同,这些转变都指向同一个目标:先活下来,再谈理想

人形机器人赛道被誉为“长坡厚雪”。然而,在积雪尚未深厚、坡道依然陡峭的当下,最重要的不是去畅想远方的皑皑雪峰,而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把雪踩实了”。只有当企业能够实现“自造血”,产品能够真正落地并产生商业价值,这一激动人心的技术理想才能从实验室走向更广阔的现实世界。

引用


  1. 人形机器人厂商学着精打细算「过日子」了·具身研习社·吕鑫燚(2025/6/25)·检索日期2025/6/25 ↩︎ ↩︎ ↩︎

  2. 人形机器人厂商学着精打细算「过日子」了·36氪(2025/6/25)·检索日期2025/6/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