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创业的“残酷淘汰赛”:资本、巨头与智能体浪潮下的生存法则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AI创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残酷淘汰赛,用户容忍度极低,大厂快速跟进,要求创业公司必须在产品上线之初即实现商业化闭环。未来AI智能体或将颠覆传统流量分发逻辑,但当前创业者需更早地验证产品价值和商业模式。

在快速演进的人工智能领域,创业的图景远非一片坦途。华创资本创始合伙人王道平最近一针见血地指出,许多AI产品刚上线便被用户无情抛弃,这种“残酷”的现实正在重塑AI创业的逻辑。市场对AI产品近乎苛刻的容忍度、大型科技公司迅猛的追赶策略,以及日益收紧的融资环境,共同构筑了一道道高墙,迫使AI创业者们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证明其产品的核心价值和商业化潜力。移动互联网时代缓慢迭代、先积累用户再考虑变现的路径,已成为历史。1

AI创业的“残酷淘汰赛”:速度与容忍度的极限挑战

王道平的观察揭示了当前AI创业面临的首要挑战:速度与用户容忍度的极限博弈。他认为,AI本质上是一种“即时型”生产力工具,用户一旦使用,便会立刻对产品形成判断,其容忍度之低,前所未有。这意味着创业公司几乎没有犯错和慢速迭代的空间。产品若未能即时满足用户预期,将迅速被市场淘汰。1

更甚者,AI领域的竞争节奏已超乎想象。一个具有潜力的产品,即使只是雏形,也会在极短时间内引起大厂的注意并迅速跟进。这些科技巨头凭借其雄厚的资金、顶尖的人才、成熟的渠道和庞大的用户基础,能够迅速推出功能“差不多”的产品,从而挤压初创公司的生存空间。王道平强调,移动互联网时代曾有的“静默期”——允许初创公司在小范围测试、迭代并建立护城河的窗口——在AI领域已不复存在。这意味着AI创业公司从第一天起就必须清晰地思考产品将解决何种核心问题,甚至预设好商业化路径,这不仅是对产品能力的考验,更是对团队构建、执行效率和资源统筹能力的全面挑战。1

“一人独角兽”的理想与商业化困境

OpenAI创始人Sam Altman曾大胆预言,AI的赋能将使得“一人独角兽”成为可能,即创始人无需雇佣大量员工也能打造出十亿美元估值的公司。这一愿景在AI原生产品和新交互范式的兴起中,似乎看到了实现的曙光。这些产品不再是简单地为旧软件“加AI”,而是从零构建,以AI为中心。例如,AI个人多模态助手(如Fellou浏览器)和AI原生硬件(如Even眼镜、Plaud录音笔)便是这一趋势的代表。1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一道鸿沟。尽管AI被普遍视为“共识赛道”,但融资难度并未因此降低,反而对创业者的要求更高。王道平强调,AI创业公司必须快速实现差异化并达到足够的规模,才能避免被取代。他特别指出,商业化是关键,尽管不要求“第一天就赚钱”,但产品必须证明“work”,即有人持续使用,甚至愿意为之付费。1

当前的商业化挑战尤为突出。在国内市场,面对“豆包”等大厂免费提供AI服务的策略,创业公司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许多AI初创企业因此选择“出海”,寻求海外市场更成熟的付费习惯,以期更快地跑通商业闭环。此外,融资环境也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市场化基金减少,而政府背景或产业基金的资金增多,这些资金的投资逻辑可能更侧重行业指向和战略目标,而非纯粹的市场机会。这使得依赖多轮融资来“撑”到商业模式成熟的路径变得愈发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像Plaud录音笔这类能够不依赖持续融资,而是通过产品直接实现盈利的公司,为AI创业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1

投资逻辑的重塑:从模型到应用,再到智能体的未来

华创资本的投资策略,清晰地反映了AI市场演进的轨迹。最初,他们关注底层大模型,但因估值过高、技术与商业模式的不确定性而放弃。随后,目光转向了模型之上的中间层(如Dify,一个帮助开发者使用大模型的工具)和“基础设施(Infra)延伸”的机会(如“硅基流动”)。1

王道平表示,当前他们更看好AI与相对通用、市场化程度高的行业结合,如消费领域和To B的通用工具型方向。他同时警示,尽管医疗、教育、金融等行业存在AI机会,但其固有的行业规则、合规性、数据隐私等“隐性门槛”使得这些领域的AI创业挑战更大,更适合对行业有深入理解的团队。对于早期项目投资,最核心的考量始终是团队:其对AI的洞见、产品化与商业化能力,以及对赛道机会的准确把握。他明确指出,大型模型项目因其巨大的资金消耗、模糊的商业模式以及与大厂的直接竞争,并非早期投资机构的首选。1

AI与硬件的结合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华创资本已投资了AI眼镜(Even),并在机器人和终端设备方向看到了新机遇。而近期最受关注、且被视为AI应用新范式的,无疑是**智能体(Agent)**的崛起。王道平提到,智能体的出现,例如Manus,标志着AI应用形态的快速演化。1

智能体:流量逻辑的颠覆与未来展望

智能体的普及,预示着流量分发底层逻辑的深刻变革。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所有应用和平台都在争夺用户有限的“时间”。用户一天只有24小时,除去基本生理需求,能用于数字活动的时间有限。因此,所有平台都在争夺用户的时长,这本质上是一种零和博弈。1

然而,智能体的普及可能彻底打破这一“时间天花板”。当用户背后有多个智能体同时并行运作时,用户本人无需亲身执行所有操作。例如,用户在刷短视频的同时,其智能体可以同步处理邮件、预订机票、甚至在其他平台进行信息浏览。这意味着流量的争夺将从“用户的时长”转向用户“背后调度的资源或意图”。1

“这会对产品设计、平台机制、分发逻辑带来非常深刻的影响。”王道平预测。1

这种潜在的范式转变,将要求AI创业者重新思考用户互动、产品价值创造和商业模式。未来的成功,可能不再仅仅依赖于吸引用户眼球和占据其屏幕时间,而在于能否通过智能体高效、无缝地满足用户的深层需求和意图。当然,这一变革何时以何种节奏发生,仍是未知数。当前的重点在于,先行者能否构建出真正有用且被广泛采用的智能体工具或“技能”,从而为未来更宏大的平台和应用生态奠定基础。

在AI创新浪潮中,残酷的市场淘汰和不断演进的技术前沿共同塑造着新的创业范式。生存与繁荣的关键,在于创业者能否在极短的时间内,以用户为中心,构建出具有商业韧性的产品,并敏锐捕捉到智能体时代所带来的全新机遇。

引用


  1. 华创资本王道平:很多AI产品刚上线就被用户抛弃,非常残酷 · 铅笔道 · 不说谎的(2025/6/26)· 检索日期2025/6/26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