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焦虑交织:AI高考押题潮背后的审慎思考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随着高考的临近,一股利用AI模型“押题”的热潮在中国教育市场和社交媒体上兴起,引发了广泛关注。然而,深入分析显示,AI在高考押题上的能力被普遍高估,其本质更多是一种市场营销手段,而非可靠的预测工具。尽管如此,AI在辅助教学和个性化备考方面展现出显著潜力,提示我们应从“盲目信任”转向“审慎利用”,以更好地驾驭技术变革。

每年高考季,都会伴随着考生和家长们对“押题”的强烈期待。从早年教师的“划重点”到如今的“AI大模型押题”,这种渴望获得先机的心理始终未变。特别是近两年,随着生成式AI技术的普及,“AI押题”迅速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热门话题,各类“AI高考预测卷”“大模型作文训练营”等产品层出不穷,吸引了大量围观者。然而,这项技术究竟是备考神器,还是只是被市场热度推高的幻象?

技术幻象与现实边界

对“AI押题”的有效性进行审视,会发现其能力存在显著的边界。当我们将当前主流大模型如DeepSeek R1、元宝混元T1、豆包等用于预测高考语文作文题时,它们给出的答案往往大同小异,多集中在“科技与人文的辩证关系”、文化传承、青年担当、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智慧等宏大且宽泛的主题上1。从表面上看,这些主题与近年高考真题的题型结构确有吻合之处,因为它们本质上是对社会热点和普遍议题的归纳总结,而非精准预测。

然而,这恰恰暴露了其局限性。AI模型擅长从海量数据中识别模式和提取共性,但在高考命题这种高度专业化、逻辑缜密且注重创新的场景中,其“原创”和“精准”能力远未达到。例如,去年新课标I卷已涉及AI相关命题,但当前大模型在预测时却普遍未能将此纳入考量1。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一针见血地指出,“AI押题本质是一种市场营销手段。” 他强调,高考命题本身讲究平稳和规律,很多基础题型每年必考,因此“不是AI或名师押准题了,而是高考一直是这样考的。”12

即便是一些声称“押中”高考题的案例,其背后往往也离不开大量的人工干预和复杂操作。例如,B站UP主“图灵的猫”通过模拟高考命题组、整合上百万条社会热点数据,并让多个AI模型进行辩论和筛选,才最终生成了多份预测结果1。这种操作的复杂程度,本身就超出了普通学生或家长独立完成的能力范畴,更凸显了“AI押题”并非简单的技术一键生成,而是人机协同甚至人主导的复杂过程。如果学生具备如此高阶的信息筛选和系统构建能力,恐怕早已无需依赖“押题”取胜。

市场狂热与社会焦虑

尽管AI押题的实际效用有限,其在社交媒体上的热度却居高不下。“AI押题”的微信指数曾达到近60万的搜索高峰,B站上相关视频播放量也高达数十万1。这种热度背后,是高考作为“改变命运的关键机会”在中国社会所承载的巨大压力和焦虑。升学竞争的白热化,使得考生和家长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备考方式,转而寻求任何可能带来“捷径”的信息,哪怕是看似虚无缥缈的“押题”。

这种普遍的焦虑情绪,为不法分子和投机机构提供了可乘之机。央视网报道称,部分教辅机构甚至开始兜售标价高达398元的“AI大模型押题卷”1。这些产品往往通过模糊的算法比对制造“押中”的假象,例如宣称“AI押题卷与真题相似度达87.5%”,而这种“相似度”标准本身就缺乏权威和透明度3。教育部已在其2025年高考预警信息中,明确提及“误信高考押题影响备考”,警示考生和家长们警惕此类风险1

AI押题现象的兴盛,折射出当下社会对新兴技术应用的一种矛盾心理:既对其潜力抱有无限遐想,又在信息不对称和焦虑驱使下,容易陷入盲目追捧和非理性消费。这不仅是对技术本身能力的误读,也可能干扰正常的备考节奏,甚至带来经济损失和心理负担。

重新定义人机协作:AI在教育中的真正价值

面对“AI押题”的喧嚣,我们需要回归对技术本质的理解:AI不是“神机”,而是“工具”。PConline采访的多位一线教师普遍认为,“AI押题”的必要性不高,“多听老师划重点、多做几套历年真题去了解‘出题套路’,比AI押题更有效。”14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AI在教育领域毫无价值。事实上,在与一线教师的交流中,一个更具趋势性的现象正在浮现:教师们正日益审慎地将AI融入日常教学和备考辅助中。例如,部分教学平台已融合AI大模型,能够根据学生的做题情况进行问题分析,并推荐类似题目进行强化练习1。中学语文教师会利用AI生成同类型题目、改写表述方式,或针对班级薄弱环节进行专项测验,实现**“AI出题的针对性比较强”**1

尽管林老师等一线教师也指出,AI在把握整节课重难点、提供一线教研经验方面仍有不足,其更像一个“数据库”,而非完全独立的教学决策者1。但这种“人机协同”的模式,相比学生对AI押题的盲目信任,显然更为审慎和系统。AI的真正生产力体现在以下方面:

  • 考点总结与错题解析: AI能够高效地总结知识点,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错题解析,帮助他们弥补知识漏洞。
  • 材料生成与练习拓展: 自动生成阅读理解材料、英语改写练习,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练习资源。
  • 节省时间与拓展视野: 作为“备考搭子”,AI能够承担部分重复性、模式化的工作,让学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深度思考和理解上。

高考的本质,从来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复刻或预测,而是对综合能力的考验。在AI逐渐成为备考场景一部分的当下,最核心的问题不再是“AI能否替我考试”,而是**“我们如何用它,而不是盲目信它”**。这要求教育工作者、学生和家长们共同认识到,AI在教育中的价值在于其作为辅助理解和提升效率的工具,而非取代深度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万能钥匙”。只有以审慎和负责任的态度驾驭这项技术,AI才能真正成为未来学习的积极力量。

引用


  1. 高考押题交给AI做主,到底靠不靠谱?·PConline太平洋科技·太平洋科技(2025/6/26)·检索日期2025/6/27 ↩︎ ↩︎ ↩︎ ↩︎ ↩︎ ↩︎ ↩︎ ↩︎ ↩︎ ↩︎ ↩︎

  2. 高考押题交给AI做主,到底靠不靠谱?·新浪财经(2025/6/5)·检索日期2025/6/27 ↩︎

  3. “AI押题”噱头吸睛,靠谱吗?·扬子晚报(2025/6/5)·检索日期2025/6/27 ↩︎

  4. 高考押题交给AI做主,到底靠不靠谱?·太平洋科技(2025/6/5)·检索日期2025/6/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