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雾中的灯塔:唱吧陈华的AI应用“哇塞”生存法则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唱吧创始人陈华认为,当前AI应用正处于爆发前夜,其发展路径与移动互联网时代迥异:AI更侧重To B效率提升和技术突破驱动。他提出“两周内无‘哇塞’反应即放弃”的残酷测试,强调了AI应用必须提供颠覆性用户体验的重要性,并指出垂直工具和企业服务是当前创业者的主要机会。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业界普遍弥漫着一种既兴奋又焦虑的复杂情绪。唱吧创始人陈华,这位曾成功穿越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周期的资深创业者,近期也坦言自己正身处“迷雾森林”,试图辨明AI应用爆发前夜的具体方向。他的洞察,不仅为AI从业者提供了清醒的指南,更深刻揭示了AI时代与过往技术浪潮的本质差异1

AI浪潮:剧本重写,而非简单复刻

陈华将当前的AI热潮与2007年iPhone问世、2011-2012年移动互联网爆发的周期进行类比。他指出,两者在产业发展周期上存在相似性——底层技术(GPT大模型之于AI,iPhone之于移动互联)的出现到大规模应用落地,都可能经历一个约四年的沉淀期。同时,初期“工具属性”的被认可也是共通点,移动互联网早期以天气、日历等工具为主,AI同样优先在To B和图像、视频等工具中显现价值。

然而,陈华强调,AI的剧本是“重写”,而非简单复刻。他细致剖析了二者的关键区别:

  • 商业化路径颠倒:To B先行 vs. To C引爆。 移动互联网是先有To C应用(如社交、短视频)爆发,再逐渐渗透To B;而AI浪潮则呈现To B应用(如设计、客服、财务自动化)率先落地,商业模式清晰,因为企业为“省人省钱”的明确ROI(投资回报率)买单意愿更强。相对而言,To C应用仍处于探索期,且机会多被巨头垄断。
  • 驱动因素异质:技术突破 vs. 硬件革命。 移动互联网由iPhone等智能终端的硬件革命带动,是一个“硬件生态”的爆发。而AI浪潮则由大模型等底层技术突破推动,与特定硬件关系较弱,甚至PC端因更适配To B办公场景,反而比移动端发展更快。
  • 商业化逻辑转向:效率优先 vs. 流量优先。 移动互联网依赖用户规模通过广告、电商、游戏等变现。AI浪潮下,To B应用通过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直接变现,To C则更依赖会员制或垂直工具付费。
  • 竞争格局迥异:生态封闭 vs. 开放创新。 移动互联网早期,创业公司仍有机会打造如微信、抖音这样的平台级应用。但在AI浪潮中,To C入口已被巨头把持,创业公司更需聚焦垂直工具或企业服务,在“夹缝”中求生。

细分赛道与“哇塞”法则:创业者的试金石

尽管挑战重重,陈华依然看好AI应用的特定机会。他认为,To B效率工具To C高频垂直工具是值得深耕的领域。企业对效率提升有着强烈的需求,只要能清晰计算出“省人省钱”的账,就愿意为之买单。例如,AI在图片图像生成上的应用,能将设计团队效率提升两到三倍,且成本极低,这使其成为企业乐于接受的模式。在To C领域,像办公套件、浏览器、日历、输入法等日常高频工具,仍有机会被AI“重做一遍”,如AI编程工具Cursor的崛起,即便面对微软VS Code的垄iate,也凭借对AI需求的深度理解和交互方式的升级,成功开辟了数十亿美元的市场1

陈华提出一个简单而残酷的试金石——“2周定生死”法则:“如果你的产品上线一两个星期,用户没有觉得‘哇,好惊艳’,那基本上这个方向就废了。”1 他强调,与过去需要长时间打磨、迭代再成功的模式不同,AI应用要求产品一经推出,就能提供_跳跃性的体验升级_,解决用户痛点,引发用户的“哇塞”感。这种颠覆性的用户体验,是将AI作为智能“助理”而非简单“工具”的核心体现,也是创业公司在巨头林立的市场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然而,To C领域的挑战不容小觑。大厂对流量入口的垄断,使得社交类AI应用难以切入。陈华认为,除非出现像Deepseek那样具备底层技术突破和产品形态创新的应用,否则To C赛道的创业公司很难实现“全民疯传”式的突破。

资本视角与生态演进:大厂与创业公司何去何从

对于AI创业所需的资金,陈华指出,AI应用创业实际并不需要大额资金投入,许多做得不错的团队只有十几二十人,成本较低。他认为,相较于侧重硬科技投资、追求国家战略目标的国内人民币基金,美元基金在AI应用领域可能更加纯粹和灵活。尽管当前美元募资环境趋紧,但小型、聚焦垂直领域的AI团队仍有机会获得支持,甚至通过盈利实现自我造血。

他观察到,在海外,许多AI小公司团队精简,产品垂直且做得好,推广后足以养活团队,甚至不依赖大规模融资就能实现盈利或被收购。这与国内追求快速扩张、烧钱竞争的创业环境形成对比,也暗示了AI应用领域可能出现更多“小而美”的成功案例。

展望未来,AI对各行各业的改造是必然趋势。电商领域因其碎片化特性,相对社交而言,AI切入的门槛更低。而音乐产业则可能面临颠覆性变革,若AI能生成商业级别的高质量音乐,且无需版权成本,将彻底改写现有播放器和内容生产的商业逻辑。人形机器人等“硬科技”领域,虽然受到国家层面的战略性关注,但陈华认为其目前仍缺乏清晰的C端应用场景,更多是服务于B端研究机构,商业化逻辑尚待验证。

AI浪潮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正如陈华所言,所有人都走在“迷失的森林”中,等待着属于AI时代的“iPhone时刻”的到来2。对于创业者而言,关键在于保持清醒,避开巨头直接竞争的红海,深耕特定价值点,并以用户是否发出“哇塞”的惊叹声,作为判断方向的最终标准。

引用


  1. AI应用爆发前夜,唱吧陈华呼吁:别傻坚持,用户2周不喊哇塞,请立刻放弃·铅笔道/36氪·王方, 吴欣晓(2025/6/26)·检索日期2025/6/27 ↩︎ ↩︎ ↩︎

  2. AI应用爆发前夜,唱吧陈华呼吁:别傻坚持,用户2周不喊哇塞·华盛通(2025/6/27)·检索日期2025/6/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