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企业误将数字孪生视为3D可视化工具,导致92%的项目停滞不前,未能实现其真正的闭环价值。然而,少数先行者正通过构建“数字主线”和“执行引擎”,将数字孪生转变为驱动产品、流程和组织变革的核心系统能力,重新定义未来工业竞争力。
数字孪生,这一将物理世界实体映射至虚拟空间的革命性技术,正从一个前沿概念迅速演变为航空航天、汽车、消费电子等高复杂度制造行业的核心能力。它被寄予厚望,以应对产品复杂度提升、市场加速、智能化升级、全球供应链博弈及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挑战。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却横亘着一道巨大的鸿沟。Digital Twin Consortium的最新调研数据显示,全球仅有约8%的企业成功实现了数字孪生在产品生命周期、生产流程与性能分析中的深度集成,而高达92%的企业仍挣扎于“局部可视化”阶段,难以释放其系统性价值1。
这不禁引出一个根本性问题:为什么绝大多数企业难以将数字孪生拼凑成一张完整的图景?
概念之惑:何谓真正的数字孪生?
在许多企业眼中,数字孪生被简化为“3D图形的高级呈现”或简单的建模工具2。这种认知上的偏差,是导致项目寸步难行的症结所在。真正的数字孪生远非静态的三维模型,而是一个能与现实世界实时互动、持续演化,并贯穿设计、仿真、验证、优化、制造与服务全生命周期的“数字生命体”——一个虚实共生的闭环系统。
这种误解的后果是显著的。例如,一家传统造船厂长期受困于复杂工艺流程中的信息割裂:设计师的三维方案最终转化为二维图纸交付船厂,生产一线又需将其还原为平面图纸操作,最终客户收到的仍是堆积如山的纸质说明书1。这种低效的、割裂的工作模式,正是许多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普遍困境。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成功的8%企业,深刻理解了数字孪生的本质。它们将其视为一种支撑组织变革与创新能力的系统平台,而非单一环节的效率工具。例如,西门子南京工厂的规划与建设本身便是在数字孪生中完成的,通过仿真引擎预演极端情境,优化厂房配置、工艺流程和数据流路径。工厂投产后,所有运营数据实时反馈至孪生体,实现了持续调整与性能提升,构建了一个工厂的“智能神经系统”1。
这体现了《哈佛商业评论》所强调的观点:“闭环优化能力是工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价值锚点。”而全面的数字孪生,正是这一能力的具象化。它不仅大幅减少了重复劳动,提升了协作效率,更催生了一场深层次的“左移工程”革命。传统制造流程中,问题往往在后期才被发现,导致高昂的返工、延迟与成本。数字孪生则将工程验证前置到设计初期,在虚拟世界中进行成千上万次的性能与工艺测试,从而在早期识别并修正风险,避免了实物试错的高昂代价1。无论是JetZero利用数字孪生验证下一代翼身融合型飞机,还是Oracle Red Bull F1车队用其实时调整赛车参数,都印证了这种前置验证的巨大价值。
打破孤岛:数字主线的核心作用
为什么92%的企业难以拼凑出一张完整的数字孪生图景?核心问题在于系统架构的重塑,而非简单的“工具堆叠”。在许多企业中,设计BOM、工程BOM、制造BOM各自为政,机械、电气、软件团队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格式,导致多域物料清单(BOM)分散管理。这种数据分散、多格式转换、手动同步、缺乏追溯的问题,不仅造成信息滞后、错误堆积,甚至可能引发设计缺陷与合规风险1。更深层次的影响是,这种孤立的架构压抑了AI、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效能的发挥,阻断了企业通往高阶智能化的路径。
西门子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构建一条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据“神经网络”——数字主线(Digital Thread)。它整合工具、数据、流程与系统,打通设计、仿真、制造与服务的上下游,使所有数据在同一主线上流动并“共生”。工程团队得以在统一平台上共享、调用核心数据,变更实时同步,仿真与决策建立在全域洞察的基础上1。
Teamcenter作为西门子数字主线的核心平台,相当于企业的“协同大脑”。它在概念设计与分析阶段,支持机械、电气、软件等多领域并行开发,并通过关键数据对齐机制保持精确联动。其中,多领域工程物料清单(EBOM)是数字主线的核心枢纽,它在PLM系统中实现产品完整定义与规格固化,确保每一次配置与变更都可追踪、可审计1。通过将EBOM数据流无缝接入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系统,数字主线延伸至制造与服务阶段,实现工程与制造、工艺规划、服务等环节的无缝协同,确保变更的自动同步。
这种系统性的能力在OPmobility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该公司定制了Teamcenter作为其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主干系统,成功在全球研发网络中部署了标准化统一的PLM解决方案,显著提高了团队效率,加快了产品上市速度1。正是凭借这种“将传统孤立的产品与生产流程通过集成的数字主线连接起来”的综合性方法,西门子获得了Frost & Sullivan授予的2023年度数字孪生技术领导奖,这被视为其领跑数字孪生领域的“终极武器”1。
范式重塑:从愿景到实效
仅仅拥有数字主线仍不足以将数据转化为业务价值。企业还需要一个强大的“执行引擎”来承载模型、仿真、测试与反馈的全过程。Simcenter正是西门子在这一环节的关键布局。作为全面数字孪生的核心平台,Simcenter将工程仿真、性能预测与虚拟验证深度融合,使产品从设计之初就具备精准可控的“行为预演能力”1。
借助Simcenter,在数字主线所打通的数据基础上,企业能够构建产品在不同工况、极端环境甚至全生命周期内的数字映射模型,实现预测性验证、性能调优与实时反馈,从而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闭环制造。其技术核心之一是制造主数据模型(MDM)与通用工厂模型(CPM),通过对产品物料清单BOM与工艺清单BOP在“单一平台”中完成设计建模、工艺规划、生产执行与设备管理,形成了产品孪生、工艺孪生与设备孪生的全面交汇1。
这一体系在各行各业都展现出巨大的变革潜力:
- 电池制造:通过Simcenter对分流器进行数字孪生建模,优化空气流分布,实现了冷却性能提升22%、设计时间缩短50%1。
- 交通运输:加州初创公司Natilus利用数字孪生系统,成功设计出翼身融合货运飞机,货运容量提升1.5倍,燃料消耗减少一半,上市时间缩短50%1。
- 消费级产品与个性化制造:房车制造商Hymer借助全面的数字孪生,实体原型减少80%,个性化变型开发时间缩短65%1。义肢制造企业Unlimited Tomorrow利用数字孪生和3D打印,将义肢成本从8万美元降至8000美元,交付周期从最长一年缩短至几周,极大地提高了可负担性和可及性1。
- 紧急转产:越南VinFast仅用三周时间,便通过西门子数字孪生方案,将产线从造车迅速转换为制造呼吸机,并最终将月产能提升至5.5万台,展现了惊人的响应力1。
更进一步,数字孪生正与AI、工业元宇宙、可持续制造深度融合,打造动态可进化的系统。在电池机器人夹具优化中,AI辅助设计实现了结构减重80%、碳排放减少90%1。AI驱动的配置应用程序通过拓扑优化显著缩短设计周期和成本。这正是数字孪生在更广阔领域释放价值的体现,从根本上推动了“绿色经济新关系”3。
这些实践表明,当企业真正打通数据主线、建成仿真平台,并将其延展至工厂、流程和客户前线,全面的数字孪生就超越了单纯的技术能力,而成为一种驱动产品进化、流程再造和组织变革的结构性力量4。它不仅提升了效率与质量,拓展了产品定义与交付的边界,更让企业具备了在复杂多变环境中快速决策、敏捷响应、可持续运营的核心能力。
全面数字孪生是一种全新的生产逻辑和组织能力。它重塑了产品设计范式,改写了制造节奏,也清晰地定义了未来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真正的工业未来,并不属于拥有最多孤立工具的企业,而属于那些能够用数据驱动演化、用仿真支撑决策的系统型组织。在这场从“工具堆叠”走向“系统重构”的范式跃迁中,全面数字孪生正成为那条决定企业命运的分水岭。
引用
-
92%的企业卡在半路上:数字孪生为什么难落地? · 36氪 · 赵艳秋(2025/6/27)·检索日期2025/6/27 ↩︎ ↩︎ ↩︎ ↩︎ ↩︎ ↩︎ ↩︎ ↩︎ ↩︎ ↩︎ ↩︎ ↩︎ ↩︎ ↩︎ ↩︎ ↩︎ ↩︎
-
92%的企業卡在半路上:數字孿生為什麼難落地? · 华盛通 · 未知作者(2025/6/27)·检索日期2025/6/27 ↩︎
-
[PDF] 推动绿色经济新关系 · Accenture · 未知作者(2022)·检索日期2025/6/27 ↩︎
-
[PDF] 数字孪生城市技术应用典型实践案例汇编 ·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 未知作者(2023/4)·检索日期2025/6/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