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近期发布的AI眼镜以其“随身AI入口”的定位和相对亲民的价格,迅速在市场掀起波澜,但这背后隐藏着智能眼镜行业长期面临的技术“不可能三角”和应用场景模糊的挑战。尽管其作为“社交货币”的属性和对行业教育的意义不容小觑,但距离成为大众普遍接受的下一代智能设备,仍有漫长且不确定的路径。
在智能手机市场趋于饱和,巨头们纷纷寻找“下一个个人智能设备”入口之际,小米在近期的人车家全生态发布会上,由创始人雷军亲自揭示了其首款AI眼镜,迅速成为科技界的焦点。这款售价1999元起的产品,宣称是“面向下一个时代的个人智能设备”,一经发布便引爆了“米粉”的热情,京东开售12小时销量即突破万台,电致变色款更是在3分钟内售罄,仿佛预示着智能眼镜市场的春潮将至。然而,在这股热销现象的背后,关于这款产品究竟是真正意义上的技术突破,抑或是当前阶段的“半玩具、半工具”1,业界与用户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审视。
技术与用户体验的“不可能三角”
小米AI眼镜从外观上看,与普通黑框眼镜无异,提供多种配色,并支持近视配镜及电致变色功能,旨在实现日常佩戴的无缝融入。其核心功能在于集成音频播放、第一人称视角拍摄以及深度接入“超级小爱”AI助手。这意味着用户可以通过语音交互实现实时问答、内容识别,并远程控制小米生态内的智能设备。小米在发布会上不无自信地将这款眼镜与Meta的Ray-Ban Meta进行对标,强调其更适合亚洲人佩戴、续航更长,并拥有全生态控制优势。
然而,正如洛图科技(RUNTO)分析师汪子莘所言,小米这款产品在现有参数和功能上,仅能算是“中规中矩”的稳妥之作2。特别是,该眼镜并未配备显示功能,这意味着它无法像某些智能眼镜那样提供信息显示或提词器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AI入口”的视觉延展性2。更关键的是,在核心技术层面,它与Ray-Ban Meta的防抖性能相比略显逊色,可能导致在移动拍摄时画面模糊3。
摆在智能眼镜行业面前的,是一个被灵伴科技(Rokid)创始人祝铭明称之为“不可能三角”的困境:展现力、续航力与佩戴性。小米AI眼镜重达40克,对于长时间佩戴的眼镜而言,用户普遍反馈鼻梁和耳朵会产生明显不适2。即便是采用了低功耗双芯片和提供8.6小时续航的解决方案,但计算芯片和传感器本身的高耗电特性,以及重量与续航的硬件限制,使得这种不适感几乎难以避免。量子位智库研究员刘铁鹰指出,重量和续航至今仍是阻碍AI眼镜走向大众的典型难题。
功能实用性方面,小米AI眼镜提供了录音转写、多语言同声传译等工作场景功能,开放式耳机也有效避免了漏音。但其引以为傲的“超级小爱”与拍摄识别功能,如食物卡路里识别,在用户看来“有用,但不多”2,并未解决普遍性的“痛点”。尽管官方强调通过指示灯避免偷拍,并限制了通话、发消息功能仅限于小米手机,但这些细节仍显现出产品在功能边界和用户体验上的权衡与局限。
市场竞争与小米的战略考量
尽管小米AI眼镜目前的市场反响主要集中在科技发烧友和特定拍摄需求用户群体,其开售万台的成绩在整个智能眼镜市场仍是亮点。洛图科技数据显示,2024年1-5月智能眼镜(含AR)零售销量已达30万副,预计全年将突破百万,同比增长超过130%,表明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期。这一被称为“百镜大战”的赛道,吸引了XR公司、互联网巨头、手机厂商及各类硬件公司的纷纷入局。
小米此时进场,并非仅仅是为了单一产品的销量。产业评论人张书乐认为,这是小米展示其综合能力的机会,也是作为手机和互联网大厂,必须在新兴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的战略考量1。当前国内AI眼镜市场,虽入局者众,但真正具备高讨论度的消费级产品却寥寥无几,尚处于“百镜大战”的“预选赛阶段”2。华为、李未可聚焦AI音频眼镜,雷鸟创新专攻AI拍摄眼镜,星纪魅族、影目科技则深耕AI+AR眼镜。各路玩家虽早有布局,但尚未构建起牢固的先发壁垒。
刘铁鹰的观点颇具洞察力:“要想让大众用户成为AI眼镜的消费者,还需要更多成熟产品的教育和引导。” 他认为,小米凭借其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生态优势,能够吸引更多消费者关注和尝试AI眼镜,从而推动整个国内市场的“热度”提升2。小米在产品稳定性、细节优化、影像技术积累以及售后服务方面的优势,为其在尚待开发的市场中提供了独特的支撑,有望依托自身生态拓展产品使用内容。
智能眼镜的未来路径与社会潜能
即便小米的入局为智能眼镜市场注入了活力,要说其能成为改变行业的“破局者”仍为时尚早。张书乐直言,小米这款产品目前更像一款具备“社交货币”功能的“玩具”1。无论是作为耳机、运动相机还是语音助手,其功能性在特定场景下仍显“鸡肋”,缺乏能够说服最广泛用户“你真的需要一副AI眼镜”的明确使用场景,更何况其长时间佩戴的不适感依然存在。
然而,对AI眼镜这一品类在未来三到五年的发展前景,行业观察者普遍持乐观态度。汪子莘期待小米及同行未来的迭代产品,认为真正的“爆品”将在用户心智普及后出现。她也提出,当代消费电子用户更追求产品与自身使用需求、生活方式、审美品味的契合,眼镜作为强穿戴属性的产品,或许并不会出现符合所有人需求的大爆款,而将以**细分、垂直的“小精品”**形式涌现2。
一个引人深思的方向已在用户讨论中浮现:既然小米AI眼镜能够通过按键或语音进行拍摄并识别物体,那么它或许有潜力成为视障人群的日常辅助工具2。这一潜在的应用场景,将智能眼镜的价值从大众消费的“痒点”延伸至了特定群体的“痛点”解决。
从大而全走向小而美,即便智能眼镜未能成为所谓的“下一个入口”,而是在特定领域实现深度赋能,这也不失为一条有意义的发展方向。小米的这次尝试,与其说是一次颠覆性的成功,不如看作是整个行业在探索未来个人智能设备形态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一次对技术边界的敲击,以及对用户需求深度挖掘的持续呼唤。
引用
-
小米AI眼镜1999元起售,行业人士称是“半玩具、半工具”·观察者网·(未知作者)(2025/6/27)·检索日期2025/7/1 ↩︎ ↩︎ ↩︎
-
小米AI眼镜,就这?·有意思报告·梁婷婷(2025/7/1)·检索日期2025/7/1 ↩︎ ↩︎ ↩︎ ↩︎ ↩︎ ↩︎ ↩︎ ↩︎
-
小米AI 眼镜首发体验:对于国内用户,这可能是更好的Meta Ray-Ban·知乎·(未知作者)(2025/6/30)·检索日期2025/7/1 ↩︎